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将古代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本文从此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丰富内涵入手,探寻小学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教学策略,以挖掘它特有的价值,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一、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要素古典白话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特点鲜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小说的文体要素。1.比较阅读,感受“一波三折”教师可将原文改写成平铺直叙的短文,让学生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对小说艺术形式有着高度的自觉,这种自觉性甚至超越了同代叙事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在其作品中,这种自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叙述的讲述与展示;二是独特的第二人称叙事;三是僭述。这些具有实验性质的叙述方式为其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到清代,在读者欣赏和作者创作上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表现为:对"说书体"叙述形式的定势、对小说话本体制上的定势、对故事性叙事的定势、对教化性内容的定势。这种种定势,使得这一时期的创作因循守旧,造成了小说的高度模式化,并因此导致白话短篇小说的衰落。  相似文献   

4.
白话小说在其崛起过程中,《太平广记》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说话”行业教育的“教科书”,《太平广记》不仅成为宋元话本最重要的故事来源,为宋元话本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还对白话小说观念的形成与白话小说的分类产生了有益的帮助,从而多方面、深层次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在元曲和明清白话小说中,带有“把”字的骂詈语无论是在句式特点、“把”字的词性和功能还是在语用环境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通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对明清白话小说语料中这一句式进行分析,认为此句式是谓语省略句,并推测出谓语的来源范围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清末南方白话报刊小说,大体以开民智、振民气为旨归.,带有鲜明的政治启蒙色彩,与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形成了呼应之势.以白话道人、胡适、黑心等为代表的白话报刊小说作家的积极探索精神,使得此期的部分短篇小说体现出某种先锋意味,在小说创作观念、小说体式乃至主题模式等方面,对五四之后的现代短篇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清代白话小说的典范,《儒林外史》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语汇。从《儒林外史》的语言分析,吴敬梓在这部讽刺小说中的叙述语言基于“官话”但也间杂了一些吴地方言语汇。其作品所以点缀了吴语词汇,缘于作者的生活迁移和社会交游,以及他对于吴语词汇的文学精炼与运用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里程碑意义,通常对于《狂人日记》的解读都是侧重它的思想内涵及白话文文体。本文试图从叙述视角与叙事的时空结构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以求在已有解读上加深对小说《狂人日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白话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取得最为辉煌成就的阶段。白话小说的演变轨迹以及白话小说在文体与观念上的追求与突破,无不处处显示白话小说所走的通俗化之路是它成功的关键所在。语言载体由文言转向白话,是小说走向通俗的决定因素,而题材内容、叙事体制的改变以及娱乐、消费的价值定位都是通俗化的具体表现。某种意义上,通俗化成为小说文体的一种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0.
为市井细民写心--论宋元小说话本的写实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小说话本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以市民阶层为主人公,描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意识;风格清淡朴实;在市民阶层的生活细节和思想意识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真实,具有写实精神.宋元小说话本的写实精神促进了中国世情小说叙事艺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托马斯·柏克素以描写伦敦莱姆豪斯的"中国城"著称.他对中国题材的兴趣来自童年时代与中国人结下的友谊,来自切实的生活经历.既直面生活的阴暗与丑陋,又试图唤起人们的怜悯与同情.本着这种创作意图,他笔下的中国人形象不出两类模式,即心地善良、淳朴温厚一类;狡狯不端的市井细民一类.因而跳出西方"中国城"小说通常的套路,并未贴上"中国人都是恶棍"的种族歧视的标签.  相似文献   

12.
爱玛·高德曼的女性主义对巴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把高德曼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点介绍到中国,并在自己的创作中逐步以她的思想思考中国现代女性的前途和命运。在《爱情三部曲》中,巴金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是民粹主义式的女革命者。到了《寒夜》,巴金用高德曼女性主义中理想女性的观点重估了所谓新女性形象,用曾树生的生活悲剧,从反面阐释高德曼的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3.
毛新青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1):20-22,68
刘师培是最早提倡“言文合一”的学者之一。他从启蒙教育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创办白话报和运用白话文进行教学的主张,以西方传入的进化论作为理论武器,论证了白话入文的历史必然性。他还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的白话文,实际上成为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先声,在中国现代白话文建设之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一生在撰写多本文学、美学论著时,也发表有关语言应用的众多观点。他对思想和语言的这密不可分、对白话文的运用(尤其是中西白话、文言比较)、对理解修辞、对恰当安排字句等均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刘师培是晚清民初重要的经史学家、文学家。刘师培著述颇富,包含了系统的文章学理论。刘师培的文章学理论具有一定的传播学意义,表现出对文章传播功能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提出文章源起于"记诵之学";其二,认为文章之美在于"音节";其三,肯定文章传播形式因时适变。  相似文献   

16.
宗教意识下孤独心灵的抗争--评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个充满思想矛盾,精神忧郁孤独的心理浪漫主义小说家,他以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丰富而晦涩难懂的象征手法相结合,使其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创作在美国文坛独树一帜,目前,我国对其短篇小说的研究略显不足,本文力求从霍桑的人生经历,宗教意识及人性观的角度对其短篇小说《胎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胡适是中国白话译诗的第一人。胡适的翻译思想,诗歌翻译实践中的主题选择、音节突破和语言革新等几方面都有体现其译者主体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1938—1946年,沈从文在云南生活了8年,在此期间创作的散文、小说以及后来的回忆文章中,都有大量的“云南”书写,这些作品在优美、恬静的自然景物描写中对生命、人生、自我作形而上的抽象沉思,展示作者复杂深邃的思想世界,在素朴简单、淳朴厚重的人事描写中可见出顺天体道、乐天知足的人生形式;而回忆文章则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深刻地思考,在独具地方特色民俗描写中展现了一种原始淳朴、健康自然的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19.
作为前五四时期积极倡导白话文学和文学的启蒙工具论的思想者,刘师培语言-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他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学经验的考察分析,另一方面也与他的革命者身份及相关的政治诉求息息相关.但刘师培对中国历史上语言-文学演进现象所作解释的意义,主要地并不是在实践意义上,而更多是在学术和理论认识意义上.无论是他对历史上各种文体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态的分析,还是对方言俗语、外来语等对汉语发展影响的分析,大体上反映出其语言-文学观仍然属于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语言-文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