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本文从宗教和婚姻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荆棘鸟》与《红字》这两部小说中造成女主人公相似的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展现了女主人公在悲惨命运面前所表现出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意在揭示宗教和男权社会丑陋、虚伪和残酷的一面,借此体现伟大女性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
女性是被男权主流社会边缘化了的“他者”。作为失语的“他者”,女性寻求真我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辗转曲折的。而男权社会强大的话语权消解了女性追求自我的努力。女性的成长实际上是主流社会对其收煽的过程。从“我者”与“他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佛洛斯河磨房》中女主人公玛姬在父权社会中寻找身份之旅失败的强大社会根源:在父权社会语境中.玛姬是被“他者化”了的客体,注定无法实现自己所期待的身份,回归自然才是女性自我的真正归属。  相似文献   

3.
1983年台湾女作家李昂发表中篇小说《杀夫》,以女性视角重新审视女性的杀夫行为,对“杀夫”现象做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被迫杀夫。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小说中不断出现与《杀夫》女主人公林市类似的以极端方式反抗男权的女性形象,构成不可忽视的“‘挥刀’的女人”的群像,对这些女性形象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蝴蝶梦》中的女主人公吕蓓卡的形象,以打破我们对吕蓓卡传统的错误认识从而获得一个客观,全新的认识,并探讨被边缘化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获得话语权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科伦·麦凯恩关注男权语境下女性身体的二重性,即女性身体作为男权社会施暴的对象,及女性身体作为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走向自我救赎的主体工具。短篇小说《姐妹》中的女主人公肖娜青年时乱交、成年后遭强暴,面对自己身体的遇害与姐姐的病危,逐渐地完成了由男权"共谋者"、受害者向反抗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寒夜》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位受“五四”精神影响的新女性。“出走”既是她反对传统道德,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选择,也是作者拯救社会的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7.
祁太秧歌是山西晋中一带民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小戏,其中许多关于描述婚姻家庭冲突的剧目,结合乡土社会民众生活史,可以发现其内容蕴含着底层社会女性对于男权的勇敢反抗以及对幸福婚姻的追求,传达着女性尊严的话语权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人本主义关照.  相似文献   

8.
海丝特·白兰是霍桑长篇小说《红字》里的女主人公。在霍桑这部仅有二十四个章节的小说里,作者几乎用了十八章的篇幅来塑造刻画这一女性人物。霍桑通过对海丝特在“红字”世界里“主体”地位的确立,表达了他对男权社会中把女性作为“客体”的传统观念的颠覆的倾向。同时,通过对海丝特人物的刻画,体现了霍桑早期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从跨学科角度对文学小说人物心理进行探讨。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角度入手对女主人公思嘉的女性意识萌芽的成因及其对女性意识困惑的根源进行解析。从而得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的自我意识成长受到阻碍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中的女主人公沈凤喜作为生存于中国传统男权社会女性形象的代表,其一生前后时期分别扮演了任人玩弄的物品性天使形象和惨遭弃置后被禁闭的疯女人形象,而这正是作为两性性别对峙中两个男性樊家树与刘德柱对作为女性沈凤喜这种角色的转换与确认。剖解沈凤喜形象可帮助我们解构存在于小说中的男权主义化中心和整个男权社会的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1.
生态女性主义主要关注父权制世界观对女性的统治与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通过讲述欧洲白人在非洲大陆探险、殖民的故事,揭示了西方先进文明对原始自然的迫害,以及女性在男性中心论的社会中被抛离、被压迫的现实,呼吁推翻父权制度,反对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体现了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12.
刘凌先生的文集《思路雪鸿:一个读书人的人生观感》充满强烈的思想者的精神气质,保持了敏锐的思想活力和学术敏感,显示了思想者的洞察力和承担精神以及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反思、批判和对个体生命的自省、叩问、追索。  相似文献   

13.
晚清的社会精英和官僚们在当时极尽所能地为一种基于物化和科学理性的政治制度铺平意识形态及制度建设的前提,“公理”的概念正是这一宏大计划的一部分。而从独特的佛/道视角出发的章太炎则是当时少数几位能够对这一概念进行透彻的哲学批评的知识分子之一。章太炎对“公理”的批评是与他构想一种“齐”的世界的尝试相关的。我们可以将章太炎的“齐”视之为是一种对一个被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变得日益风行的抽象原则和势力所统治的世界的抵抗。在表述这个世界时,章太炎援引了传统思想,并试图将语言本身推到其极限,以表达一种能够逃逸出种种概念范畴的理想形式。  相似文献   

14.
温玉玲 《科技信息》2011,(19):I0250-I0250,I0254
芭拉蒂.穆克吉的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来自于第三世界的移民体验的新思考。女主公詹斯敏作为来自于第三世界的女性,在美国经历了来自种族、性别以及阶级的压迫。最终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印度身份,去适应美国主流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著书的理念,历来被认为以"真与实"为基点,附以"发愤著书"之精神,可谓妙绝人寰。曹丕著书的态度,极具"发奋著书"之特点,亦即不朽之论。两者相较,值得探析。二人著书的原因、目的及其对著书观的提倡是各有千秋的。总体来看,司马迁之著书更偏重于抒"愤"及批判现实,而曹丕则更提倡发奋和强调自我之情。  相似文献   

16.
哈代的创作思想反映了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文人迷茫的思想及心理的困境。通过“上帝之手与人的主动性”、“工业文明与自然爱情”、“博爱观”三个层面,可探析作者在婚姻、道德、宗教、教育、妇女解放等问题上的认识,并从他的观念形态、感情心理、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中,可探索其创作中感性理性的冲突、渗透及其转化。  相似文献   

17.
在生命教育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范畴的综合人文课程。相关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综合人文价值,还有助于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是价值主义思想的教育,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全人教育,是人骨头里面的文化教育,是生命个体的实践教育。实施课程建设,应围绕"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价值目标,参照"人之所以为人""让人成其为人""以人育人""用生命教育生命"的价值理念,遵循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逻辑。其终极目标,使受教育者知悉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育生活的信仰,最终获得生命的尊严,实现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18.
"文翁兴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文化财富。文章先介绍了"文翁兴学"的背景和过程、内容,然后对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做了论述,最后从当代中国社会教育的现状出发,借鉴以社会教化为宗旨的"文翁兴学"的经验,对我国的社会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社会教育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哭嫁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功能。在土家族传统社会,哭嫁是女性的一种生存智慧,在祈求幸福婚娴生活、帮助新娘实现身份转换、传递女性婚姻经验和密切人际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得以代代相传。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家族女性逐渐解构了哭嫁文化的原初内涵,哭嫁淡出婚仪。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与曼海姆在知识社会学方面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知识社会学思想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研究的,而曼海姆则是从社会学层面来研究的;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的核心是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曼海姆认为的"存在"是指除纯粹的理论因素之外的其他一切因素,外延大于马克思的理解;马克思把阶级性看作是划分意识形态的标准,曼海姆则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