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铃薯在连续多年种植后出现植株变矮、叶片皱缩、生长衰退、块茎变小、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的现象,叫做马铃薯退化,可使马铃薯减产20~30%,严重者可减产80Z以上。马铃薯退化是由病毒引起的,而病毒是由蚜虫等媒介传播的,且在植物组织中分布是不均匀的,即病毒愈靠近根、茎顶端生长点分布愈少,依据这一原理形成了茎尖脱毒技术。通过茎尖剥离、  相似文献   

2.
杜爱 《科技园地》2006,(1):14-14
1.退化现象:马铃薯退化现象十分普遍。引进一优良品种,种上几年以后植株生长愈来愈弱,薯块显著变化,产量愈来愈低,最后完全失去利用价值。这种现象就是退化现象。发生退化的马铃薯其植株表现出各种畸形和病症,如植株矮小,茎杆变细,叶片卷曲或皱缩,块茎变尖变小变老,并且都表现出比较固定的症状。比较常见的退化类型有皱缩花叶型、卷叶型、矮生型、缩顶型、条斑型以及复合型等。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病毒侵染,引起马铃薯种薯退化,严重限制和影响了马铃薯的生产发展。产量一直低而不稳。脱毒马铃薯生育期短,早熟品种一般在70—90天,与玉米、白菜、萝卜等作物间作套种,基本不影响产量。起到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毒病原之一,侵染马铃薯后,造成减产和品质退化.采自云南、内蒙古和贵州的马铃薯样品经过DAS-ELISA检测为PLRV阳性,经RT-PCR扩增出约350 bp的DNA片段表明感染了马铃薯卷叶病毒.进一步用HaeⅢ和StuⅠ限制性内切酶对马铃薯卷叶病毒的RT-PCR产物进行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分析,RFLP图谱与预期图谱相符.证实RT-PCR-RFLP方法是1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藻类病毒研究40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藻类病毒研究40年来的重要发现。前期研究着重于病毒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20世纪80年代后一度研究陷于停顿,90年代发现蓝藻病毒在海洋中的重大生态意义后,近年来又掀起藻类病毒研究的热潮,我国在藻类病毒方面的探索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由于水体的丰富多样,以及“水华”和“赤潮”的严重爆发,我国研究藻类病毒的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6.
《广西科学院学报》2013,(4):226-226
11月6日,记者从广西农科院了解到,这样的马铃薯已在我区选育成功,有望尽快推广应用。据介绍,由农科院承担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日本保健功能型马铃薯种质的引进、创新及应用”,近日完成了项目验收工作。项目选育出了休眠期长、高产、抗逆性强、耐退化、高花色苷含量新品种“桂彩薯1号”和早熟、高产、抗逆性强、耐退化、高维生素c新品种“桂农薯1号”,并研发出新品种保质储存、种薯脱毒快繁及高产栽培技术,两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广西无自主选育马铃薯品种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病毒侵染导致品种退化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一大难题.利用RNA沉默技术和无标记转基因技术,把马铃薯X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cp)片段和马铃薯Y病毒的复制酶基因(NIb)片段的融合基因构建成反向重复序列,农杆菌介导转入马铃薯品种紫花白,经PCR检测初筛的转基因植株定植.对定植当代和薯块繁殖的无性一代植株接种马铃薯X病毒和Y病毒,利用半定量RT—PCR和DAS—ELISA检测,鉴定出了对马铃薯X病毒与Y病毒双抗的无标记转基因株系.siRNA的Northernblot结果表明,所转基因的mRNA已经降解成小片段,转基因植株的双抗性是RNA沉默的结果.由于转基因的mRNA已降解,转基因植株不存在标记基因,同时规避了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的潜在生物风险.  相似文献   

8.
原子概念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在19世纪以前一直未能突破“不可分割”的实体的局限,“可分割”原子要领来源于19世纪后期,是在光谱现象研究,阴极射线现象研究和放射性现象研究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研究都体现了实验对物理学理论发展的重要作用,实验是理论发现的先导,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实验手段和技术的改进和深入。  相似文献   

9.
原子概念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在19世纪以前一直未能突破“不可分割”实体的局限,“可分割”原子概念来源于19世纪后期,是在光谱现象研究、阴极射线现象研究和放射性现象研究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研究都体现了实验对物理学理论发展的重要作用,实验是理论发现的先导,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实验手段和技术的改进和深入.  相似文献   

10.
魏俊霞 《科学世界》2014,(11):10-15
从西非国家几内亚开始出现并迅速蔓延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是此病发现以来规模最大的疫情暴发。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出血性传染病,这是迄今发现的病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一旦感染,病死率可高达90%。恐惧的情绪在人们心中蔓延:难道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疫情会不会“失控”,蔓延到全球各地?  相似文献   

11.
对目前西南地区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四级体系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对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近几研究成功的二级体系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对操作技术要点系统的进行说明,描述和展望了该体系巨大的经济前景和社会效益,得出“马铃薯种苗二级体系替代四级体系是21世纪马铃薯产业发展重要趋势”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在生产种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粗放等影响,部分产生青头、空心、畸形、等种性退化、品质变劣的不良现象,这不仅造成了马铃薯产量和食用性、商品性,而且影响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收入和积极性,因此了解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减轻或避免品质变劣现象发生,达到丰产、优质、农民增收的目的,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20年前,“酸雨”对环境的破坏曾让人们忧心忡忡,担心二氧化硫的污染会引起森林的退化。法国农艺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研究了位于法国东北部的孚日山脉后发现,在大片退化的森林中间,竟然有一些地块“幸免于难”,这着实令人费解。更让人惊奇的是,森林茁壮生长的这些地块的几何形状或为正方形,或为长方形,或为梯形,十分规整,绝非天然形成。直到查阅了法国历史上最早的地势地貌记录———拿破仑时期的原始地籍,专家们才恍然大悟。谜底被揭开了:树木生长茂盛的地块原先是农田,直到1900~1940年间才“退耕还林”,被森林覆盖。…  相似文献   

14.
“稀土”,是不是一种很少见的泥土呢?18世纪,人们刚发现这种物质时,由于它们十分稀少,而且隐藏在很难发现的矿物中,所以称其为稀土。稀土其实不是土,是人们对一些稀有金属的称呼。随着科学家们多年来的研究和不断发现,稀土家族的成员越来越多,现在为止已经有17种被陆续发现。  相似文献   

15.
<正>病原体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开始之前及之后,事实上,病毒在塑造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轨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尤其是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病毒已成为头条新闻里的“常客”。美国趣味科学网站在2022年12月26日的报道中,列出了2022年病毒领域的10大研究发现,向人们展示病毒如何影响全球各地的人类和其他生物。  相似文献   

16.
从马铃薯“紫花白”叶片中分离到一种短杆状病毒,病毒粒体直径为19±1.9nm,长度在180~220nm之间,OD260/280比值为1.23,病毒核酸为ssRNA,单一组分.用提纯的病毒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微量沉淀法表明此病毒与PLRV,PVX,PVY,PVS,TMV均无血清学关系.病毒分离物可摩擦接种茄科,苋科、藜科植物,并在不同指示植物上引起不同的症状,但只在普通烟上产生系统感染.电镜观察和DAS-ELLSA检测证实此病毒可摩擦回接马铃薯“紫花白”,但不引起明显症状.病毒的稀释限点为10-4~10-5,体外存活期为6d,致死温度为80~85℃.与目前已报道的侵染马铃薯的各种杆状RNA病毒比较分析证明,此病毒是侵染马铃薯的一种新病毒,命名为马铃薯短杆状病毒(Potatorod-shapedVirus,PRV).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代人开始用手使用工具以来.人类一直拘泥于“物”.即使这样.在古代人们有了对肉眼看不见的东西的恐惧感。然而产业革命以后.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听之任之被遗忘,人们便拘泥于物质了。日本也在二战以后.学习欧美的物质文明.一味地对物质执着起来.人类退化之路从此开始了、仅仅不到一个世纪.人类的肉体和精神受到极大的侵食。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马铃薯“里外黄”和“S41956”上分离到能在普通烟“白肋”和“黄苗榆”上引起叶脉坏死的马铃薯Y病毒株系。根据指示植物上的症状,体外生物活性,电镜下形态观察以及交互保护等试验结果,证明此分离物同1951年F.C.Bawden和B.Kassanis描述的马铃薯Y病毒烟草叶脉坏死株系(TVNV)即PVYN是一致的。用部分提纯的PVYN-S41956制备成效价为l/640的抗血清。抗血清和PVY普通株系可以进行沉淀反应。证明二者血清学是相关的。交互保护试验证明,在烟草上,PVY普通株系对PVYN-S41956的侵染无保护作用。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可测出PVYN的最低浓度为10ng/ml,感PVYN马铃薯叶片汁液最高稀释浓度为1/128。  相似文献   

19.
《科技知识动漫》2011,(6):41-41
在19世纪20年代以前,“恐龙”这类动物并不为人们所知。最早发现恐龙的是英国乡村医生吉迪恩·曼特尔。他除了行医之外,还热衷于采集化石。  相似文献   

20.
意外发现 古今中外,总是有人在说,自己曾经有过“灵魂出窍”的体验。这种说法,大多出自某些濒临死亡的人,或脑部神经受损的人,如癫痫患者、中风者和吸毒者。对此,过去人们大多不以为然,认为是一种幻觉,一种无稽之谈,不愿相信;或者认为是在宣扬迷信;更有人上升到理论高度,将其贬斥为“主观唯心主义”或“伪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提出了一个有关人类意识和本体之间关系的哲学问题,然而对造成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人们至今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