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潘丽平 《科技信息》2011,(30):90-90,9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保有量也在逐年增加,随之而生的是频繁发生的违法驾驶行为以及交通事故,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及财产权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尤其是醉酒驾车和飙车行为具有高度危险性,极易造成重大的恶性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车和飙车这两种行为规定为危险驾驶罪,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能更好地预防这两种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发生,保护人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2.
2006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六)》对重大责任事故罪进行了重大修改。该罪犯罪主体是一切参与到生产、作业中的人员,犯罪客体是生产、作业中的公共安全,犯罪客观方面是行为人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或者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是对具体生产、作业领域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惩罚之一。  相似文献   

3.
丁世界 《科技信息》2011,(16):I0057-I0057
为规范危险驾驶行为对公共交通安全的威胁,我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加了危险驾驶罪。该罪名在行为上包括飚车和醉驾,前者为情节犯,后者为行为犯,二者在罪与非罪的界限上有所不同。而在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上,如果行为人实施危险驾驶行为发生实害后果构成他罪,可能转化为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相似文献   

4.
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量危险驾驶肇事的案件是否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认为虽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外延是不明确的,但其核心属性是可以确定的。以刑法规范评价的视角,用本罪主客观特征考量危险驾驶肇事的性质,可见危险驾驶行为通常不属于本罪的"危险方法",危险驾驶肇事的主观心态通常不是故意,因而危险驾驶肇事的案件通常不适用本罪。  相似文献   

5.
黄晓婧 《科技信息》2010,(30):54-54
以竞技、娱乐等为目的的飙车行为越来越多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法院对飙车行为肇事判决各不相同,我国法律又没有明文规定的前提下,从犯罪构成要件出发,基于飙车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和客观行为的性质,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非法飙车肇事行为的性质及罪名认定,按照"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年来在处理严重的交通肇事案件中,以交通肇事罪处罚显得"罚不抵罪";而将一些严重交通肇事,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亦有不协调之处;对此,我国社会中普遍产生将危险驾驶行为单独入罪,以协调罪刑均衡的立法诉求。在违法犯罪二元立法模式下,行政法及刑法,足以解决危险驾驶交通肇事的问题,并无单独入罪的必要;《刑法修正案》(八),并未解决罪刑不均的问题,其立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年来在处理严重的交通肇事案件中,以交通肇事罪处罚显得"罚不抵罪";而将一些严重交通肇事,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亦有不协调之处;对此,我国社会中普遍产生将危险驾驶行为单独入罪,以协调罪刑均衡的立法诉求.在违法犯罪二元立法模式下,行政法及刑法,足以解决危险驾驶交通肇事的问题,并无单独入罪的必要;<刑法修正案>(八),并未解决罪刑不均的问题,其立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最高人民法院为解决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高空抛物案件,于2019年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虽然司法解释解决了高空抛物案件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部分问题,但也导致高空抛物案件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率上升,这可能会导致定罪量刑的不当。2020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将高空抛物行为独立成罪,且在制定的过程中将高空抛物罪从一开始的危害公共安全类罪名修订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罪名。考虑到高空抛物案件实际情形的复杂性以及行为人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差异的悬殊性,下一步的研究应当在明确本罪主客观要件的前提下,以高空抛物罪为分界线,实现高空抛物案件的分层治理,构建由轻到重的(无罪、高空抛物罪、人身财产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犯罪)高空抛物犯罪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最近"两高"《补充确定罪名(五)》已将《修正案(八)》第22条所规定的行为确定为"危险驾驶罪"。因此,此处的危险驾驶的"危险"与《刑法》第114条所规定的危险方法的"危险"的内涵与外延是迥然不同的。所以对"危险驾驶罪"之罪名,司法罪名所指的此"危险"并非学理罪名所指的彼"危险",二者之间的区分不容混淆;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飙车"行为属情节犯类型,"醉驾"行为属危险犯类型,对醉酒的认定应以《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中规定的国家标准为依据,对这一标准不能因人而异进行反证;本罪的罪过形式是故意犯罪,如果在"客观超过要素"的罪过支配下,发生了实害结果,即可构成其他犯罪。其类型有二:故意犯罪或者过失犯罪。具体所涉罪名,前者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后者为"交通肇事罪"。但本条是纳入《刑法》第133条中加以规定。因此,对危险驾驶行为人主观罪过上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认定,以"过失"为一般,以"故意"为例外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10.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观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观方面表现在实施了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行为方式)以及该行为给权利人造成了重大损失(危害结果)两个方面。从行为方式上考察,包括非法获取、滥用、第三人侵权等四种;危害结果(包括重大损失及其现实可能性、)是区别这类行为罪与非罪的关键。本罪的客观方面体现了国家对商业秘密专有权的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11.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险方法"主要表现为有醉驾、驾车碰瓷、危及高速公路上的行驶安全、研制"瘦肉精"或配制"蛋白粉"、私设电网、盗窃井盖、针刺、投寄虚假炭疽杆菌邮件等。当然,这些"危险方法"界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时,需要注意区别与交通肇事罪、盗窃罪、敲诈勒索罪、诈骗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等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大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公共安全管理专业2009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概率统计、问卷调查和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对《公共安全法规学概论》教学效果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一项案例导入法与传统教学法的调查显示,78.95%的学生选取案例导入方法,说明案例导入法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学生的课堂表现表明,案例导入法教学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3)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导入法教授的知识点得分率更高,说明后者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大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司法实践中利用机动车碰瓷行为的了解和研究,以及根据利用机动车碰瓷的地点、时间和可能产生的危害结果等具体情况,碰瓷行为性质基本可以定为三种,即危害公共安全、诈骗、敲诈勒索,当情节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则分别构成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公共安全问题"这一中国社会目前所遭遇的伦理道德挑战入手,比较中西方"公共安全活动"的两种历史发展路径,以及在这两种发展路径之中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公共安全伦理思想",并以此为平台,建立一个适应于中国公共安全保障体制的安全伦理理论框架,以应对中国"公共安全活动"内部的急迫性.  相似文献   

15.
公共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人民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化学是现代科学的中心,是发现和创造的科学,是支撑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科学.化学在公共安全领域的运用十分广泛,开设公共选修课化学与公共安全,对于摆正化学的学科地位,加强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程以社会广泛关注的有关化学与公共安全问题为视点,主要介绍化学药品的管理、化学实验室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侦查与化学、禁毒与化学、消防与化学、反恐与化学、警用装备与化学、食品安全与化学、公共卫生安全与化学等,剖析相关案例,并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郭爱国 《科技信息》2006,(12):369-369
《刑法》第130条规定:"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这便是我国刑法中的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笔者在此仅对非法携带枪支、弹药危及公共安全罪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公共安全问题”这一中国社会目前所遭遇的伦理道德挑战入手,比较中西方“公共安全活动”的两种历史发展路径,以及在这两种发展路径之中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公共安全伦理思想”,并以此为平台,建立一个适应于中国公共安全保障体制的安全伦理理论框架,以应对中国“公共安全活动”内部的急迫性。  相似文献   

18.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经集体讨论后决定实施的滥用职权行为,参加并持赞同意见的人员,成立该罪的共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上下勾结、内外勾结实施滥用职权行为的,成立该罪的共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共同实施滥用职权行为,同时符合两种以上犯罪构成的,按想象竞合犯处理;仅构成滥用职权一罪时,依该罪的共犯处理。  相似文献   

19.
针对视频行为识别任务,提出一种基于双流网络的行为识别方法.首先,该网络采用稀疏采样的策略,避免相邻帧的冗余信息对识别效果产生影响;其次,利用卷积神经网络预测光流图,提高光流图的获取效率,并降低计算量;最后,使用残差网络提取完成的视频信息,同时简化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为验证双流行为识别网络的有效性,在两个经典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双流行为识别网络识别效果较好,可应用于智能视频监控、人机交互、公共安全等领域.  相似文献   

20.
高层建筑应急疏散问题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疏散仿真是研究应急疏散问题的重要手段.根据Marchant的避难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应用Pathfinder软件模拟人群的应急疏散行为,对高层办公建筑的应急疏散进行整体研究.从仿真模型的疏散模式选择、参数设置及疏散的时序分析入手,对案例大楼的房间疏散、楼层疏散以及整栋楼的疏散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显示建筑内所有人员能在安全时间内成功疏散,最后基于仿真结果对高层建筑的应急疏散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