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地震剖面解释,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分析,在等时地层格架下进行涠西南凹陷构造坡折带对层序和沉积相控制作用的研究。分析表明:涠西南凹陷流一段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湖相3种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断坡带、断阶带、挠曲坡折带3种构造坡折带。这些坡折带对涠西南凹陷层序样式、沉积体系的发育位置、沉积体系展布方向与展布规模、沉积体的储集物性等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其中,挠曲坡折带和断阶带控制研究区主要砂体的展布,特别是高位三角洲或扇三角洲砂体的发育和分布,坡折带附近有利于形成砂岩透镜体、岩性上倾尖灭、地层超覆及构造-岩性圈闭等多种圈闭类型,是寻找砂岩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基底正断层缓断面的形成原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渤海湾盆地基底正断层的断面均较缓,一般小于45°,30°左右者仍较常见。这些缓断面的形成是后期(1)剥蚀作用,(2)断块的翘倾活动,(3)在重力作用下断块翘起端地层的下弯和基底反向正断层的改造以及(4)断层牵引等因素综合改造的结果。在后期改造的这些因素中,剥蚀作用和翘倾活动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其中可能以后者最甚。对缓断面成因的探讨,在盆地的构造研究和油气勘探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湖凹陷箕状湖盆缓坡未熟油断块油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箕状断陷湖盆的缓坡是重要的油气(特别是未成熟油)聚集区.对金湖凹陷构造进行了岩相分析、油藏描述和地球化学等研究,建立了缓坡断阶滩坝构造岩相带模式,探讨了未熟油的生成、断阶带滩坝沉积和成岩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缓坡断阶带断块圈闭形成早于未熟油生成期.未熟油聚集条件好,而且未熟油聚集期是储层早期成岩作用的A亚期,因此油层物性好,储能大.此外,探讨了断块油气差异聚集的原因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区域构造运动以块断差异运动为特征。在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基础岩体持续经受拉裂、滑落和翘倾活动,形成箕状断陷。基础断块的构造格局是半地垒和半地堑相间。与基础断块构造格局相适应,早第三纪凹陷盆地也具隆凹相间的格局。不对称的箕状凹陷就是独立的盆地构造单元、沉积单元和生油单元。渤海湾盆地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指不同构造层、多个含油层系、多种类型油气藏在时间上的叠加和在空间上的复合。本文对此概括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1)基础层和盖层;(2)基础断裂和盖层断裂;(3)基础构造和盖层构造;(4)断裂构造岩相带。  相似文献   

5.
惠州凹陷经历了近几年对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实践和探索,认为层序-沉积-构造综合影响了岩性地层圈闭的分布。频繁的海平面变化,三角洲在盆地内的尖灭和相互叠置,砂体展布末端的局部构造抬升都是有利的影响因素。HZ21区位于惠州凹陷的东部,在珠江组沉积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前缘带向东披覆在东沙隆起的西倾斜坡带,在HZ21区形成三角洲前缘的砂体尖灭,海陆过渡时期的沉积特征和复杂的水动力条件使得前缘砂体受波浪和潮汐作用改造,形成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条带砂,快速尖灭的砂体展布形态和良好的物性使其成为该区岩性地层圈闭勘探的重点。结合高精度层序格架和沉积展布特征分析,认为K22low、K22up和K08low均为改造后的条带砂,是HZ21区重点勘探目标,K08up为三角洲前缘尖灭沉积,由于尖灭位置不易确定,该砂体具有一定的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沉积以近物源、多物源的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岩性横向变化大,各种砂体岩性圈闭十分发育;构造活动强烈且具多期性,形成多种地层、裂缝、复合型隐蔽圈闭以及隐伏的构造圈闭.充足的油源为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晚期生烃保证了后期形成的裂缝型隐蔽圈闭也可成藏.分析柴西地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条件,认为柴西地区隐蔽油气藏类型多,分布广,蕴藏储量大,具有相当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惠民凹陷西南缓坡带断层的封闭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断层对惠民凹陷西南缓坡带油气成藏的作用,在分析缓坡带断层发育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泥岩涂抹系数法和断面压力与砂泥比结合法对研究区内主要控油断层的封闭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断层的封闭性在时空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在油气运、聚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夏口断层控制着运移至缓坡带的油气量,其东段侧向封闭差,可以连接源岩和圈闭形成油气运移的通道,西段侧向封闭好,阻止油气运移形成油气藏;缓坡带内三、四级断层控制着油气运、聚的层位;研究区北部沙四段(Es4)地层中的断块圈闭应为下一步重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三—沙四段扇体特征与岩性油气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时期,发育了洪积扇、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3种扇体沉积,根据其沉积、成藏特征分析了3种扇体的成藏规律和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沙四段沉积期主要发育洪积扇,岩性以砾岩、含砾砂岩为主,断层附近砂体的储集性能好,多形成背斜和断块油气藏;沙三段下部沉积期发育近岸水下扇,岩性以砾岩、含砾砂岩为主,扇中储集物性最好,多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沙三段中部沉积期发育浊积扇,岩性以砂岩为主,储集性能好,但砂体薄,多形成透镜体和上倾尖灭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粒屑灰岩岩性油藏是辽河西部凹陷隐蔽油气藏的一个主要类型。由于受不对称的箕状断陷及其垒堑相间的构造格局的控制,盆地内沙四段沉积相带的分布,东西不对称,南北分异。盆地西部缓坡带的北部具有适于粒屑灰岩形成的条件,因而形成粒屑灰岩相带。高升油田的粒屑灰岩岩性油藏,就是沙四段在缓坡带沉积的粒屑灰岩被沙三段生油泥岩复盖,从而形成岩性油藏。 粒屑灰岩储集岩的孔隙可分为两类:原生和次生孔隙,即原生的—粒间孔隙,次生的—粒间溶孔和裂缝。储集岩的有效孔隙率主要决定于原生粒间孔隙,即鲕粒和生物碎屑颗粒的粒间孔隙的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三-沙四段扇体特征与岩性油气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时期 ,发育了洪积扇、近岸水下扇和浊积扇 3种扇体沉积 ,根据其沉积、成藏特征分析了 3种扇体的成藏规律和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沙四段沉积期主要发育洪积扇 ,岩性以砾岩、含砾砂岩为主 ,断层附近砂体的储集性能好 ,多形成背斜和断块油气藏 ;沙三段下部沉积期发育近岸水下扇 ,岩性以砾岩、含砾砂岩为主 ,扇中储集物性最好 ,多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 ;沙三段中部沉积期发育浊积扇 ,岩性以砂岩为主 ,储集性能好 ,但砂体薄 ,多形成透镜体和上倾尖灭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从斜坡带沉积背景和古地貌特征入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为单元,采用3D地震、测录井、取心、砂体分布与油气藏特征等资料综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斜坡沙三段坡折体系特征与砂体分布以及油气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歧北斜坡沙三段受差异沉降、断块翘倾与基底构造影响,总体发育三级坡坪带,在斜坡高部位一级坡坪带的...  相似文献   

12.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的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在库车组沉积时期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了滑脱和调节地层变形的作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盐上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上背斜、盐上逆冲断层遮挡圈闭等;盐层内部圈闭是由其中碳酸盐岩和砂岩夹层所形成的岩性和褶皱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下背冲断块圈闭等。结合研究区的成藏条件认为研究区具有以断裂和不整合为输导层的它源-侧向排烃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构造活动期与阳霞凹陷的烃源岩演化有着很好的匹配关系,使研究区构造圈闭内聚集了大量来自阳霞凹陷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特征与含油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圈闭的形成、发展与演化对油气聚集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柴达木盆地构造圈闭以背斜、断背斜、断鼻和断块为主,主要分布在七个泉—油砂山—东柴山、红沟子—南翼山—碱石山—落雁山、冷湖零号—冷湖七号—马海以及中内部等4个NW走向的密集分布区带内.构造圈闭的平面展布主要受应力作用状况、构造变形程度和断裂发育状况等因素控制.平衡剖面复原结果表明构造圈闭主要开始形成于古新世和中新世,主要定型于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喜山运动控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圈闭含油气性综合分析表明,生烃凹陷附近的古构造圈闭和同沉积构造圈闭应该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4.
歧口凹陷缓坡带层序地层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及构造-沉积关系,对歧口凹陷缓坡带构造样式和层序地层模式进行研究,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构造特征将歧口凹陷缓坡带划分为外带、中带、内带3个构造地貌单元,进而将其分为低角度-多断-斜坡型缓坡、低角度-多断-单坡折型缓坡和高角度-多断-多坡折型缓坡3种缓坡构造样式。在歧口凹陷缓坡带沙河街组内部划分6个二级层序和16个三级层序,建立其层序格架,阐明其内部沉积特征。针对3种不同类型的缓坡,分析构造控制下的沉积层序展布特征。结果表明:层序具有不完整性,低位体系域较不发育,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分布广泛;在空间上,由北向南层序的数量减少,厚度减薄,各层序的完整程度也降低;缓坡构造样式控制层序类型和地层结构。  相似文献   

15.
杨春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9):7493-7499
乌伦古坳陷东部地域开阔,地表起伏较大,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改造,形成了北西-南东向构造格局。结合乌伦古坳陷东部的构造格局和沉积环境发育特点,采用均方根振幅属性对其进行有利储层预测。通过对该地区二维地震资料层序地层均方根振幅的研究,表明不同沉积时期、不同构造部位均方根振幅的平面分布随构造格局和沉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红岩断阶带和乌伦古凹陷南缘深大断裂上盘为断背斜或断鼻构造圈闭。红岩断阶带下盘为岩性上倾带,以河流、(扇)三角洲沉积为主,岩性组合以砂泥互层为主,含砂率高,均方根振幅表现为高值,为油气聚集的有利目标区带。索索泉凹陷处于挤压隆升背景下的沉降部分,以湖相沉积为主,均方根振幅表现为低值,不利于形成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孔店期-沙四早期构造格局恢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综合利用地震、录井、测井等资料,通过断裂体系的静态描述和动态解析,结合现今残留地层特征、地层剥蚀特征及原始厚度恢复,对东营凹陷孔店期-沙四早期原始构造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孔店期-沙四早期是东营凹陷构造应力场的转变时期,新产生的北东东向断裂和继承性活动的北西向先存断裂构成了该时期的控盆断裂体系,控制了该层系的原始沉积,形成了北断南超的断陷盆地,呈现"盆岭相间"格局;东营凹陷在孔店期-沙四早期全区均接受了原始沉积,形成陈南断层下降盘地区、博兴洼陷和林樊家地区3个次洼,林樊家凸起和青城凸起尚未形成;沉积期以及沉积后断裂体系的持续活动造成了原始地层被切割、改造,在凸起区、断层上升盘及南部缓坡区形成了缓坡带、堑垒带和断块的剥蚀,剥蚀厚度等值线呈近东西向展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含油气盆地形成机制及油气藏类型有很大的特殊性。中国东部地区主要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向东迁移的控制,发育了一系列北北东向的张扭性裂谷盆地;西部地区主要受特提斯洋封闭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的压扭性断陷盆地。前者,基岩潜山、滚动背斜、被覆背斜、底辟构造和岩性圈闭油气藏很发育;后者,隐伏的逆冲断层及其有关的背斜及地层圈闭油气藏最常见。  相似文献   

18.
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分析与传统沉积学等方法,探讨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规律与有利储集层发育特征,为高勘探程度区油气二次勘探部署提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古近系斜坡作为古地貌单元的主体,为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地质基础;除四大盆外隆起物源外,孔店、港西等盆内凸起也是碎屑沉积体系的重要物质来源,斜坡区既富泥也富砂;古近系相序完整,环湖规模性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远岸水下扇、湖泊碳酸盐岩等相类型;中深层储层具有原生、次生孔隙与微裂缝共存的特点,在异常高压、早期油气充注和次生溶解等作用下,中深层也发育优质储层,斜坡区的勘探下限可达5km;多类储集体与歧北挠曲斜坡、板桥斜坡、埕北断坡等匹配形成地层超覆、不整合遮挡、上倾尖灭等地层-岩性圈闭带.勘探结果发现了歧北斜坡、埕北断坡亿吨级储量区,板桥斜坡形成了千万吨级效益储量区.斜坡区作为断陷湖盆负向构造单元,是地层-岩性油气藏有利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滨县凸起南坡砂砾岩体成因模式与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现代沉积学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和新方法 ,探讨了东营凹陷西北部陡坡带沙三、沙四段砂砾岩扇体成因模式、分布规律和油气成藏机理 ,对砾岩扇体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沙三、沙四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砂砾岩扇体 ,受边界断裂活动强度和古隆起的双重控制 ,砂砾岩扇体沿滨县凸起南坡平行走向呈带状分布并遵循沟扇对应关系 ,以物源近、规模小为特点 ,扇体自下而上发育强度依次减弱。扇三角洲砂砾岩体大都伸入到烃源岩丰富的湖相暗色泥岩中 ,富含油气 ,油气成藏具有分带性。低台阶以断鼻、滚动背斜油气藏为主 ;中台阶以断块岩性油气藏为主 ;高台阶则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侏罗?白垩系油气储集层中烃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成藏期构造、已知油藏和地球化学运移指标, 探讨油气成藏期次、有效输导体系、运聚过程和圈闭遮挡条件, 进一步揭示腹部地区中浅层远源、次生油气藏的动态成藏过程。结果表明, 侏罗?白垩系存在两期成藏, 分别为白垩纪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和古近纪末至今形成的次生油气藏, 两类油气藏在腹部地区均广泛分布。断裂?砂体?区域不整合面对远源、次生油气藏的动态运聚起着立体输导作用。原生油气藏的形成受成藏期古构造的影响, 后期的古构造变形使得原生油气藏发生破坏调整, 油气向北运移, 遇到遮挡形成次生油气藏。油气在运移路径上的遮挡条件决定着油气藏类型, 目前在腹部地区发现的油气藏主要为平缓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岩性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