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液膜分离模拟生物细胞膜分离、输送物质的机理,具有高效、快速、专一的特点,是近一、二十年来发展的一门崭新技术,正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作者采用液膜处理镀铬废水中的有毒 C_r~(6+)离子,使之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前言液膜稳定性的研究是液膜理论及液膜分离技术的重要课题。一些人曾由液膜的电化学性质出发进行了研究,测量了一些膜电位和少数的膜电阻。但是,从液膜的电容进行研究尚无报道。本文通过测量的一些液膜的临界电容,获取液膜临界厚度的重要数据,并就此探讨液膜的稳定性,为乳浊液的聚结作用及其稳定性和液膜的分离技术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液膜萃取在稀土分离中的意义,介绍了分离稀土的液膜体系、原理、工艺流程和特点,着重综述了稀土分离中液膜萃取的动态,包括文献概况、基础研究和工艺研究的水平,并提出了对该项研究的建议和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4.
离子选择性电极是近年来获得广泛应用的电化学传感器。特别是到六十年代中期,由于化工领域中有机合成和无机单晶拉制技术的发展,给寻找新的离子选择性电极开拓了广阔的途径。短短十几年,混晶陶瓷膜、液膜、气敏和酶膜电极等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制成的各类电极先后出现,又促进了离子选择性电极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开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七十年代分析化学领域中与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一样,是发展较快的一门新技术。现有的商品离子选择性电极,国内外已达30余种,可以直接或间接测定50多种离子并应用于各个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离技术——液膜分离。主要叙述了 Li,NN 以及Cussler 两学派的研究工作。对无载体液膜迁移、有载体的液膜迁移和液膜迁移理论分别进行了叙述。结合一些实例说明了液膜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自从1968年黎念之博士发明液体表面活性剂膜以来,液态膜在环境保护、石油化工、湿法冶金、化学仿生、医药卫生、有机合成、分析化学、气体分离、原子能等各个领域引发了一场涉及面广泛的工艺革新。本文仅就液膜在生物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状况作一概略性介绍,以期引起国内生物化学和医学工作者对这一七十年代的新技术的重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经过对多层界面液膜的实验探索,获得了四相物系双层界面液膜和五相物系三层界面液膜等一系列多层界面液膜。并且提出了多层界面液膜自动形成的一般式,由此,展示了多层界面液膜的广阔领域。其中每一种多层界面液膜在应用上都将有其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下降液膜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降液膜在第3代压水堆核电站(如API000)中具有重要应用,同时它也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设备和工业过程之中.流动不稳定性是下降液膜流动最重要的特点.该文运用阴影成像法实验研究了下降液膜的流动不稳定性,获得了液膜在不同下降倾角β下的流动图像,分析了液膜扰动波各流动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液膜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波长而言,下降倾角的影响远大于雷诺数Re;前后波的融合是下降液膜产生流动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液膜流动具有区域分布的特点,Re对其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密封端面动压槽数量较少或低速低压密封运转过程,上游泵送密封端面处于非开启状态,提出一种能有效润滑密封表面并减少泄漏量的非完整液膜上游泵送密封。利用Fluent流场分析软件,建立了非完整液膜上游泵送密封模型,对比分析了非完整液膜上游泵送密封和接触式机械密封的液膜承载能力和端面润滑特性;研究了在不同工况和动压槽深度情况下,非完整液膜上游泵送密封的液膜承载能力和动压开启效果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非完整液膜上游泵送密封的液膜承载能力随着工作压力和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动压开启效果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而减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液膜承载能力和动压开启效果随着膜厚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在液膜专题研究方面,我校化学系原有一定的基础,全国液膜专业委员会主任,《膜科学与技术》杂志编委严忠教授为该课题的主持人。近年来通过潜心研究,先后出版了《膜学入门》等著作,有一项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数学术论文被美国《化学文摘》收录。这些论文对液膜的破乳、稳定性、液膜分析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和实验结果。学术交流方面,我校除参加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考虑液膜破裂因素的液膜渐近前沿模型和空间心球壳膜型。实验证明,该模型更能与实验数据相吻合,据此求出了最佳操作时间,其中渐近前沿模型比球壳型更佳。但空心球壳模型数学处理简单,在工程上具有估算价值。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水平管外液体降膜流动过程的物理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将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的理论值和实验值做了比较,变化趋势吻合较好.通过计算不同雷诺数下沿管壁周向的液膜厚度及液膜分布情况,分析了结构和流动参数对液膜厚度与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液膜厚度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当雷诺数一定时,管壁周向液膜厚度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并随管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并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大,管壁周向液膜波动增大且易出现"干区".  相似文献   

13.
用非平衡热力学理论研究了铸膜液的界面稳定性状况,得到铸膜液稳定性判据,并由此计算出过量分子作用势梯度的临界值,判据表明,铸膜液表面受到扰动而发生位移时,如果在单位时间内在表面法线方向相反的过量分子作用势梯度作的功大于重力,粘滞力及表面张力所作功这和,那么不稳定就会发生。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相场方法对黏性-表面张力作用下液膜破裂孔洞扩张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液膜收缩过程中的界面模态和边缘运动速度以及黏性效应产生的机制和影响.结果表明,液膜在收缩过程中,当黏性效应较明显时,液膜的厚度随着远离边缘隆起部位而单调衰减(模态I);反之,在隆起部位前方会出现颈缩区(模态II).颈缩部位的厚度(在前期)随着收缩时间增大而线性减小.虽然进一步降低黏性,相关的液膜参数演化趋近于无黏状态.但即使在逼近无黏假设的情况下,黏性效应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这使实际液膜收缩速度低于机械能守恒假设下的预测值(实际为后者的1/2~(1/2)倍).同时本文也发现,传统理论图像虽然在液膜收缩了一段时间后,可以很好地与实验结果吻合;但在液膜收缩初期,即液膜前缘隆起的尺度与液膜尺度可比时,采用隆起部分的质心运动作为分析对象更为准确.通过分析液膜边缘与隆起部分质心的相对运动,可以使传统模型很好地预测这一时间段的液膜收缩速度.  相似文献   

15.
提出基于朗伯-比尔定律的未知质量分数尿素水溶液液膜厚度测量方法,选取尿素水溶液吸收率对质量分数的变化率为0的波数位置(6 613.25 cm~(-1)),研制单波长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DLAS)尿素水溶液液膜厚度测量系统。通过溶液液膜厚度可调(0~1 mm)的标准具对该方法测量精度进行验证。利用研制的单波长DLAS液膜测量系统对常温下水平透明石英玻璃板上的尿素水溶液液膜蒸发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尿素水溶液液膜厚度测量平均相对误差约为1.50%,3次重复性实验厚度标准偏差小于24.68μm。在液膜蒸发初期,液膜厚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很大;在蒸发阶段中期,液膜蒸发速率趋于稳定;但在蒸发阶段后期,剧烈的光束转向现象造成了强烈的数据波动。  相似文献   

16.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采用VOF方法模拟了气液并流垂直液膜流动.将平均液膜厚度数据与文献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考察了气、液相雷诺数和壁面剪切力对液膜流型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截面液膜厚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且比较了液膜波动与壁面剪切力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液膜的流动形态在不同高度处主要有滴状流、层流、层流-湍流和波状湍流,可划分为入口段、发展段和稳定段3个区域;波形低谷值对应剪切力的高峰值,大振幅波的高峰值对应剪切力的低谷值,但由于液膜波动的随机性以及波的叠加,并不是所有的剪切力高峰都与液膜波谷相对应.  相似文献   

17.
液膜的研制及其分离操作目前国外关于研制液膜分离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包括:1.杯选实验(Beaker—scale test)以研究基础技术和构成液膜体系,并用实验证明液膜体系对各种各样要分离物质的有效性。2.基础工艺的研究。在间歇式实验装置和连续式小型中间工厂规模的设备中确定操作  相似文献   

18.
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对液膜振荡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针对非平整基底表面上的超薄液膜流动,采用润滑理论推导出液膜厚度演化方程,并利用PDECOL程序进行了数值求解,分析了不同基底表面液膜轮廓的变化特征及基底结构参数和重力对液膜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微尺度基底的不平整特征将引起液体局部压力增加或减小,形成隆起或凹陷,使液膜表面发生变形;台阶、V字形和矩形凹槽等基底的深度增加或斜度减小具有增强液膜表面变形的作用,基底宽度仅在小范围内增加具有放大液膜表面变形的作用;波状基底高度增大具有增强液膜隆起高度、减弱液膜凹陷深度的作用,波数的作用与之相反;重力会抑制液膜隆起和凹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分离富集痕量铜的液膜条件,摸索了一种新的液膜体系:P204-N205-煤油-HCI,考察了各种影响因素,提出了最佳富集条件。结果表明,平均回收率在95%以上,富集倍数高达100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