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族的历史由来久远,早在商代就已有了文字记录。这意味着巴族的历史还应当往商代以前追索。但巴族究竟渊源于何时?起源于何地?由于文献载述的匮乏依违其辞,因此对巴族的起源问题就存在着极其矛盾的不同认识和分歧,也就为后来学者研究巴族的历史留下了至今悬案未决的团团迷雾。观其前人研究的业绩,对巴族的由来说法多种,有的认为巴族源于汉水流域;有的说出自于南方鄂西地区;还有学者说是属西羌文化系统、北方来的等等。但持巴族源于鄂酉、汉水的学者占大多数。那么,巴族到底渊源于何时何地?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巴族的族源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唯一孔之见,不对之处,敬请专家同行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2.
巫山曾有三大盐泉,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巫咸、巫国、神女部等赖此而生,并为盐而战;而当巫山地区不能承受养育更多的民众时,巴族则逐渐向外迁徙;巴族以盐立国,以盐兴国,得盐而兴,失盐而衰,巫盐长盛,巴族长兴。  相似文献   

3.
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巴族文字,与蜀族文字不同,都属于音节字。巴族文字有较多象形字符,较强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4.
就巴族崇“蛇”这一课题的研究而言,虽然早已有不少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课题作过一些努力探索,而且都较一致的认为:远古时期的巴族确实有过崇蛇的习俗。但是,巴族崇蛇这一课题是否就已得到解决了呢?其实,事情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这么简单。例如:巴族崇蛇始于何时?典籍中记载巴族崇蛇的情况以及近几十年来地下考古发现的资料情况又是怎样?还有:巴族为何对蛇加以崇拜等等。这仍是学者们还没有能认识清楚的问题。未能认识清楚的原因,笔者认为,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是因为我国古代的文献史籍中记载的十分欠缺。 其二 是因为过去地下考古发掘的资料提供的证据不足。 因此,至今这些问题仍值得我们去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渠县发现两件青铜铭文戈,一件是巴族铜戈,其上铭文是巴族文字;一件是蜀族铜戈,其上铭文是蜀族文字。  相似文献   

6.
巴族国家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学者至今认识差异颇大。有的认为,《山海经》载太的第三代孙后照称“巴人”。就是建立巴国的人①;有的认为,西周初期,武王封宗姬于巴,此时巴族开始建立国家②;有的认为,约在东周初期,巴族进入阶级社会,开始建立奴隶制王国③;有的认为,巴人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上较蜀人落后,到战国时期秦灭巴蜀时,巴人才处在奴隶社会初期④;还有的认为巴族在春秋战国时期,才从原始社会家长奴隶制阶段向封建化的大道上过渡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就此略呈管见,尚祈方家以匡不逮。  相似文献   

7.
巴族是一个以渔猎为主的民族,其大量的渔猎相关遗存被考古学家逐渐发掘出来,特别是三峡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两汉时期的大量渔猎遗存,为我们探讨早期巴人的经济来源及生活方式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虎钮锌于作为巴人青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鄂、湘、渝、黔巴族地区,时代多为战国到两汉时期,其功能及埋藏方式均与战争和祭祀相关。  相似文献   

9.
巴人的青铜文化自夏商时期开始萌芽,历经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逐步发展,直到战国及两汉时期才进入其兴盛时期.与中原地区相比,其时代较晚、规模较小,是巴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族习性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0.
六、挟盐而进举族外迁巴族主要是靠捕鱼为主,狩猎为辅的渔猪都落,加之又一直从事泉盐的长途贩运,而不是靠农耕而生的农业部落,因此,守土性不强,迁徙性则成为巴族的主要习性之一,这也正好可以说明为什么沿江巴文化遗址文化层一般来讲都不厚的原因所在。由于贩盐运盐的特殊营生使他们对大巫山周围了如指掌,再远一些也不陌生,在巫山地区日益不能养育更多部民的情况下,他们便逐渐向外迁徙了。虽然,从取得泉盐的角度讲,他们仍然和孕育自己的母体大巫山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居住中心却转往峡江之外,从而形成以大巫山为中心,在川、陕…  相似文献   

11.
2300年前,在三峡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诸侯国——巴国.它大约始建于殷代中叶,都邑故陵即今云阳县故陵镇,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历时1000年左右.巴国的史实在古籍里见得很少,只有《左传》里有一点,到晋代“标准的四川史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才多一些.现据有关资料,对古代的巴国作简略介绍.一、巴族的族源和巴国的建立关于巴族的起源,传说不一.最早讲到此问题的是《山海经·海内经》,说巴人的远祖是“太嗥”,始祖是“后照”:“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威鸟生乘禧,乘禧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嗥”就是传说中的伏羲氏,“三皇五帝”的“三皇”之一.“咸鸟”可能与盐有关.川东地区的巫溪、巫山、云阳、开县、忠县、万县等地自古出产食盐.有学者认为,从“咸鸟”起,才是巴族祖先可知者的开始,可能是古代巫山一带的巫(?)国运盐行销的盐商,故称“咸鸟”.“咸鸟”苦心经营盐业不变,经“乘禧”到了第三代“后照”,便兴盛为巴人氏族了,即“后照是始为巴人”.这须说明,巫(?)是从陇西羌族分支东迁,经大巴山来长江三峡的.而巴族不是羌支民族.按《说文》讲,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山海经·海内南经》讲:“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由此看来,巴蛇非一般小蛇,而是能吞大象的巨莽,实属  相似文献   

12.
编后记     
本期“三峡库区经济文化开发研究”特色专栏仍推出5篇文章.任桂园的《三峡地区盐资源与巴族起源及社会流动的关系》是他的“三峡盐文化简论”系列文章之三.该文以三峡地区丰富的盐资源和悠久的开采历史立论,在综合与辨析了三峡地区远古巴人起源及其迁徙的诸说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地区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力创大溪遗址的先民即巴人祖先之新说,并进而整合出巴族各创社会流动之轮廓,力图解开这一扑朔离的巴族历史之谜.实际上三峡文化不仅体现为一种历史存在,更体现为一种活生生的现实,而且正因为它生长在我们身边,因而对我们也更加亲切,更有意义.程地宇的《追求永恒——魏靖宇抽象艺术论》与白苇的《谢声小创作谈》便是对现实的三峡文化现象的一种探讨,前文对奉节白帝城文馆所所长魏靖宇独特的沉木艺术加以了研究,后文对四川五一日化总公司工会主席、万县市文学院专业作家谢声显的小说创作加以了评论,虽然难免带有个人的局限性,但对三峡艺术与文学的理解与建设也是一种启迪.如何利用移民迁建的机遇,加速发展三峡库区的经济,是三峡库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王世傅《三峡库区乡镇迁建区农村移民之我见》以乡镇迁建为切入点,谈了自己的思考.我们期待着有更多角度和更深层次的探讨.本期历史与文学  相似文献   

13.
在战国到两汉时期,巴族地区的窖藏和墓葬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铜钲,从形制特征看,钲腔瘦长,近直筒形,圆管状甬,有的为六棱或八棱柱状甬,有的饰环钮,于弧,内腔有的有四条音脊。按照我国古代的礼乐制度,铜钲与錞于是连同使用的,除用于军旅外,还用于祭祀和宴乐。  相似文献   

14.
①一支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战士在追击敌人。②刚果人民在同新老殖民主义者的斗争中,正在不断壮大起来。这是开赛省巴卢巴族人民进行战斗演习,准备打击侵略者。③南罗得西亚人民积极展开反殖民主义斗争。去年10月由于—个白种人的汽车撞死了—个非洲人而激起了人民的抗议怒潮。这是被人民推翻的殖民主义者的汽车。  相似文献   

15.
论下里巴人     
本文探幽溯源,对历来关于“下里巴人”的种种阐释加以辨析,从而提出它是口耳相传于三峡地区的巴族民族,相当下地“风雅颂”的“风”歌,即“巴风”的观点。风格特异的土家族薅草锣鼓、丧鼓歌、器嫁歌、竹枝词、五句子等就是古代巴风传承的遗韵。本文还运用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阐释了“下里巴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6.
具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重庆巴渝地区,远在二百万年前便有人类居住繁衍.原始社会后期,因其所在之地大巫山盛产鱼盐丹砂,形成独特的盐丹文化.进入夏商以后,古老的巴族活跃在这里,建立起泱泱巴国,创造了自成一系的巴文化.降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巴渝以其丰富的物资及勇武善战的巴渝民众,这里又成了支持中原王朝统一大业的柱石和后方基地,其军事文化又成为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7.
优越的自然条件“中非联邦”(又称罗得西亚和尼亚薩兰联邦)位于非洲大陆中南部,由英国的自治領地南罗得西亚和保护地北罗得西亚、尼亚薩兰三个地区組成。面积共計一百二十六万余平方公里,比五个英国加起来还要大。人口約八百四十多万,其中白种移民达三十一万(二十三万集中于南罗得西亚),混血种和亚洲人約三万五千。八百多万非洲人分屬数十个大小部族。南罗得西亚主要部族有馬逊族(Mashona)和馬塔培雷族(Matabele),北罗得西亚有巴罗茲族(Barotzi)、通加族(Fonga)和奔巴族(Bemba),定居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教师应提高认识,创造条件,认真履行好学习的促进者,言传身教的示范者,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课程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终身学习者等多重角色职能.要实现角色转变,必须加强自我更新和培训.  相似文献   

19.
黑色的瀑布     
说到瀑布,人们自然想起黄果树大瀑布,雄伟的气势,壮观的场面,真是无法言喻的美不胜收。然而,我更青睐黑色的瀑布,它不在隽美的大峡谷之中,也不在雄浑的山颠之下,而是在漆黑漆黑的矿井里。当你打开放煤大眼的闸门,刹那间,一条奔涌的黑色河流好像从天而降,像大瀑布一样,流入一辆辆矿车,流入窑哥们的心海里。每每看到它,一张张糙脸如同绽放的黑牡丹,心儿滋生了一种欢愉,一种自豪,眼里闪烁的尽是幸福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上周上课时,课间给学生们谈点乱弹琴,提到梁漱溟的一段话,是关于欲望与志气的关系的,这段话虽然说在几十年之前,放在今天,尤其是各种五颜六色的选择很多的时候,似乎更具有现实意义。梁漱溟在《朝话:人生的省悟》一书中是这么说的: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在这个时代,有一个大的欺骗他,或耽误他,容易让他误会,或让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当志气。这样的用功,自然不得其方。也许他很卖力气,因为背后存个贪的心,不能不如此。可是他这样卖力气,却很不自然,很苦,且难以长进。虽有时也会起一个大的反动,觉得我这样是干什么?甚或会完全不干,也许勉强干。但当自己勉强自己时,读书做事均难入,无法全副精神放在事情上。甚且会自己搪塞自己。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仿佛他期望自己能有成就,要成功怎么个样子,这样不很好吗?无奈在这里常藏着不合适的地方,自己不知道。自己越不宽松,越不能耐,病就越大。所以前人讲学,志气欲望之辩很严,必须不是从自己躯壳动念,而念头真切,才是真志气。张横渠先生颇反对欲望,谓民胞物与之心,时刻不能离的。自西洋风气进来,反对欲望的话没人讲,不似从前的严格,殊不知正在这些地方,是自己骗自己害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