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该文介绍了应用层组播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比较了IP组播技术和应用层组播技术的优缺点。针对视频会议应用,提出了基于扩散平衡树的应用层组播模型。利用这一模型,设计了基于应用层组播技术的多人视频会议系统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lP组播方案由于其自身存在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未能获得广泛应用.随着P2P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P2P的应用层组播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文章对P2P应用层组播做了简要概述,详细介绍了目前主要应用层组播协议的实现,并指出应用层组播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介绍应用层组播协议的分类,然后对基于隐含组播转发拓扑结构的应用层组播协议进行分析、总结,讨论了进一步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网络层组播和应用层组播中的六个经典协议进行比较和性能分析,并且加入新的性能指标、单位传包量和路由发现频率。利用NS2仿真平台,对这六个协议的投递率、单位传包量、平均延时、开销和路由发现频率进行了仿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单源时,网络层组播的投递率、开销和平均延时明显优于应用层组播;多源时,随着组成员的增多,网络层组播的路由开销迅速增大,整体性能下降,而应用层组播的性能基本保持不变,此时应用层组播在投递率、开销、平均延时等方面优于网络层组播。  相似文献   

5.
结合网络层组播和应用层组播的优势提出基于混合架构的组播方法.混合架构下的组播是在小规模网络中使用网络层组播,形成IP组播域,每个域中选出一个数据代理,而在IP组播域之间通过应用层组播进行连接.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混合架构的组播解决了IP组播区域部署限制问题,可以支持大规模网络,并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6.
组播是一种高效的多点通信方式,IP组播效率高,但需专门的组播路由器,代价大,至今未能大规模部署.应用层组播数据的复制转发功能由终端主机完成,不涉及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更新,在Internet上容易实现,但终端主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如组播路由器,容易导致单点失效,且数据恢复困难.为解决应用层组播存在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树环结构的应用层组播方案,通过环结构来增加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并采用主动随机转发技术来解决树环结构的多点失效问题.该方案既有效解决了应用层组播可靠传输问题,又降低了恢复时延和系统开销.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多播(Multicasting)服务被实现在TCP/IP协议的网络层,但由于网络层的多播服务实现需要扩展网络层的路由与数据包收发协议,这在大多数的实际网络环境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加速组播的应用,解决现有组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提出了应用层组播.将组播的功能从路由器转移到终端,不需要路由器维护组播组的路由表,且不用改变现有网络设施,方便实现组播功能.本文介绍了应用层多播的定义和方法,及现阶段国内外已提出的应用层多播协议,并简单地讨论了应用层多播协议的性能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8.
应用层组播将组播功能从路由器转移到端系统,由端系统完成所有组播组通讯的功能.文章主要研究了面向单源流媒体非交互式应用的应用层组播系统.研究并实现了基于SSALMP协议的原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组播组的创建,组播组的加入和退出以及节点失效的处理,同时对其性能在局域网中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9.
网络上进行组播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应用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均部署相应的组播协议,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组播.介绍了数据链路层组播(二层组播)技术,提出了基于Struts框架的校园网多媒体二层组播系统,给出该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的实现.通过实验测试,从应用层、网络层到数据链路层均实现了组播,能有效地控制交换式以太网中的组播流,极大地改善了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分析基于虚拟覆盖网上的应用层组播的特点,并建立组播网络路由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应用层组播带度约束与时延及时延抖动约束的路由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应用层组播分布式动态路由算法,该算法只要求维护网络链路和节点的局部状态信息,不需要维护全局状态信息,从而能够较好地减少构造组播树的开销。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小的时延和较小的代价,能够较好地适用于网络状态变化比较频繁的环境及各种实时多媒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三层传输模型"在嵌入式系统与PC间通信中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嵌入式系统与PC间通信的特点,基于tcp/ip通讯模型的思想,提出适合嵌入式系统与PC间通讯的"三层传输模型",把嵌入式系统的通信过程设计为数据传输层、数据控制层、数据应用层,每层利用下层提供的功能为上层服务,解决嵌入式系统与PC间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可靠性的问题,并通过实验得出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说明.本模型的思想具备一定的通用性,适用串口,蓝牙,红外等各种接口或同类嵌入式系统与PC进行通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应用层多播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角色和上下文的访问控制模型(DRBAC),从而实现对组播系统进行动态的权限分配.该方案以DRBAC数据库为核心,以组成员的上下文信息为配置条件,动态地给组成员授权.不仅能动态指派角色,而且能灵活地维护配置权限,适用于组成员复杂且频繁更新的大规模应用层多播系统,这样能有效提高应用层多播的访问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用户隐私安全的需求, 设计实现了一套相对安全的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该安 全接口采用 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安全套接技术和 JSON(Java Script Object Notation) Web Token 验证技 术, 通过在 HTTP 传输层加密和用户权限 token 验证的双层验证机制为用户构筑相对安全的 API 访问模式。 通过相关系统安全性测试与分析, 该系统可在实现监护者和被监护者之间的交流、 信息发布及定位等功能的基 础上, 实现安全的信息传输, 以提高用户隐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联合物理层发送—接收优化和MAC多用户配置的下行多用户MIMO SDMA系统,同时考虑物理层的信道状态信息与MAC层的多路访问控制,实现联合优化.模拟结果表明,通过联合设计物理层和MAC层,不仅能够减少下行多用户SDMA系统中基站所要求的发射天线数,而且可以提高系统的误码性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C^3I系统的现状,基于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提出了防空C^3I通信网络的链路维护层,网络传输层和信息表示层的三层模型。接着对每一层传输协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同时重点讨论了网络传输层的功能和实现方法。给出了适用于防空C^3I通信网络的路由选择协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WiMAX和802.16标准的关系,阐述了802.16标准主要是在2~66GHz频段的无线接入系统中,规范和测试空中接口物理层和媒质接入控制层,其系列中7个主要标准对应的非视距传输、OFDM等技术领域,通过对WiMAX技术的应用、物理层、MAC层业务能力、网络架构特点的分析,给出了WiMAX技术的6大应用模式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在A层为双正和双负介质情况下,用传输矩阵法理论研究缺陷层的光学厚度对对称结构一维光子晶体(AB)mC(BA)m透射谱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无缺陷情况下,不论A层是双正还是双负介质,禁带中心均出现超窄频带单透射峰,具有传统对称结构光子晶体透射谱的特征;当中间插入光学厚度等于四分之一中心波长的双正缺陷C后,两者的单透射峰一分为二,且双负情况下两透射峰之间的距离较大;当缺陷C的光学厚度为二分之一中心波长时,双正情况下禁带中心出现单透射峰,双负情况下则出现三条透射峰;当缺陷C的光学厚度等于中心波长时,双正情况下出现三条透射峰,而双负情况下则出现五条透射峰。对称结构光子晶体的透射谱随缺陷光学厚度变化的规律,可用以设计可调性超窄带滤波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倒易点二维图的概念,分析了AlGaInP/GaAs外延层的倒易点二维图,阐明其倒易点二维图的展宽方向和原因,获得了应变及晶面弯曲等方面的信息,为优化AlGaInP四元系发光二极管的外延工艺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支持移动IP的无线接入点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现行无线局域网的不足和应采取的相应对策,给出了支持移动IP的无线局域网基本体系结构。研究了支持移动IP的无线接入点的扩展功能和协议栈,提出了新的子层-IP关口层。分析无线接入点在IP关口层和数据链路层对移动IP的支持,并给出了支持移动IP的无线接入点软件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