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关于道德问题,伦理学史上形成了义务论或道义论和目的论或效果论两大派别之争,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都有其各自合理方面的存在,但总体而言都仅仅是为"道德"而道德,在道德问题上最终陷入了动机和效果谁更具有优先性的思维困境,况且它们对道德问题的片面、绝对追求,也导致了各自理论本身的逻辑与结构上的不纯洁性,因而悬置这种动机与效果的二元纷争,另辟蹊径--以正义的概念为切入点对道德问题的探索,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道德原则研究>是休谟<人性论>第三卷"论道德"的改写,是休谟对道德问题论述更为成熟和稳健的伦理思想作品,其间无不渗透着仁学思想的光辉.休谟对 "仁爱"产生的根源的探讨,对"仁爱"道德价值的肯定,对"仁爱"基础上"正义"的追诉,形成了休谟独有的资产阶级仁爱思想.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了思想政治教育前沿中的两大问题开展研究。一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重大意义和凝练的方法论等方面论述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二是择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之一的"搀扶老人"问题,论述了从中得到的关于加强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四点启示。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民主、公正、共富、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搀扶老人"所引发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坚持德法兼修,把德治和法治有机结合起来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阐释羞耻心的涵义,论述羞耻心与道德人格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完善现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就要培养大学生的羞耻心。为此,学校应担负起道德教育者的责任,知耻教育应当向家庭回归。  相似文献   

5.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权利转让、公意预设、环境决定等价值困境及共同体、自由、平等理念的伦理性质,为罗尔斯道德契约论的超越提供了根源和可能。无知之幕的普遍性、人人公平的核心性、反思平衡的能动性彰显了道德契约论的价值合理性。这样,道德契约论在克服传统社会契约论"致命缺陷"的同时,也促进了道德哲学的转向与繁荣。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在《诗论》中以中国诗歌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谐"的独特艺术效果,创造性地借鉴了席勒美学中"游戏冲动"与《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观点。席勒的游戏冲动理论背后有"审美王国"这一宏大的政治设想,朱光潜诗学中的文字游戏论则凸显了对诗歌文学性层面的关注;席勒的诗论是一种回归本心抗拒规范的理念,而朱光潜的"谐"突出道德伦理的诉求。朱光潜的"谐趣"说是一种植根于中国自身文化状况的儒家诗论,与他后期的精神实践论美学具有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斯密问题"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飞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22(5):44-47,71,105,120
"斯密问题"指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矛盾问题.已有研究证伪这一命题时没有区分"同情心"和"利他"两个概念,未切中问题要害.鉴于此,本文首先说明<道德情操论>中人性基础是"同情心"而非"利他心",然后论述斯密思想体系中同情心对利己心的促进与约束作用,因此二者相互统一,并不矛盾,"斯密问题"是一个伪题.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仁学》的主题有二:一是,"仁"与"学";二是,"仁之学"。通盘考察《仁学》一书,再反观《仁学·自序》中谭嗣同对其写作《仁学》的论述,可以发现: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谭嗣同由"学"至"仁"、化"学"归"仁",试图把"学"的认知理性和功利实用收摄在"仁"的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中,是一种关于"仁"的新学说。因此,谭嗣同的《仁学》,虽不脱中体西用论的窠臼,但是却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虽是雏形,但却是近代学人会通中西文化而建构哲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9.
赫尔巴特的德育论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的。他关于道德基本要素、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因素和道德培养的方法的论述 ,是西方传统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开展亦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养心论"与其"性善论"息息相关,"心"与"性"是二为一的关系。从整体来看,孟子认为至善之"心"丢失的原因有两点:一为耳目食色之欲的诱惑;一为个人道德自觉的缺乏。孟子对"性"有独特的认识,他的"养心论"关注的重心仍然放在了反求本心。注重人的道德自觉,达到"尽心知性"的境界,这是孟子"养心论"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0月16日晚,北京大学魏英敏教授为我校师生作了主题为“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术报告。魏英敏教授在报告中阐释了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功利论与人们的物质需要相关,道义论与人们的精神需要相关,从人们的道德生活看,两种规范伦理学具有同等的价值,同等的意义。马克思主义道德论是在继承功利论、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既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社会理论.此可由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一、"万物一体"是宇宙的一种存在模式,更是理想的社会形态,中国上古的"三代"社会便是以"心体同然"为特征的万物一体之理想国;二、心学理论不唯重视个人的道德实践,更加关注如何由个人良知之扩充推广而至于"万物一体之仁"的实现,这是心学理论的终极关怀;三、王阳明根据万物一体论来重新诠释<大学>,得出了"明德亲民合一"论,为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明明德的道德实践与亲民的社会实践的合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明宇 《科技信息》2011,(32):89-89
本文提出了"道德不可教"的论断,在对我国先秦时期庄子和古希腊三贤的道德教育思想的论述中,为"道德不可教"构建了理论基础。并阐述了"道德不可教"对当前学校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通过翔实的个案材料,分析了公有物品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并在“公有物品悲剧”的基础上,论述了公有论的主场、规则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兼爱"是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兼爱"主张整体的爱,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爱。"兼爱"思想并没有在战国时代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兼爱"思想作为一种高标准的道德理想脱离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客观现实;"兼爱"思想忽视社会主体之间存在着社会地位的差异性和利益的多样性,幻想跨越阶级之间的利益差别而实现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道德调和;"兼爱"思想具有明显的"圣人立言"、"圣人代言"的特征。这种道德建设模式,由于圣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冲突而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6.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核心内容为"语言游戏论",他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实际用法、具体功能的深入考察和认真研究,全面地了解了各种语言游戏,并阐述了语言游戏的多样性、规则性、实践性等特点。本文通过对"语言游戏论"及维特根斯坦关于"教授语言和习得语言的游戏构成语言游戏"的观点的分析,指出"语言游戏论"对语言学习,尤其是英语教学有着较大的启示作用,并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哲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自然之乐”是陈白沙心学境界论的体现。它是儒家道德境界论和道家审美境界论的综合和发展,同时实现了儒、道境界论的统一,具有超世俗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刘心竹 《科技咨询导报》2011,(13):160-160,162
<论语>的众多英文译本中,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本较有代表性.本文主要探讨这两个译本对"礼"的涵义的英译,分析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以及这两个译本的闪光点和一些误译之处,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礼".  相似文献   

19.
蔡襄与蔡京是中国书法史上两个具有比较典型反照意义的人物,两人都有很高的书法造诣.但由于政治观点和道德人格各异,导致了他们在文化性格和历史评价等方面都出现了强烈的反差.本文拟就其道德人格和文化性格上的差异,论述他们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作用和影响,兼论书家的书品与人品.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     
本期共发四篇文章。《儒家孝道的美学意蕴探析》一文很有新意,很少看到从美学角度来研究孝道的。该文提出崇高是孝道主体的重要审美形象,礼是孝道的行为艺术表达,孝道也表现了道德主体的审美价值倾向,和谐之美是孝道追求的社会终极目标,这些观点不仅有学术新见,而且对于弘扬实践孝道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论"五四"前后的"孝"与"非孝"——以文化史"大传统"的视域为主要考察》一文文献扎实,对五四前后各种弘孝、非孝的学说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以往人们多注意对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