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客体分子的圆二色性,研究了β-环糊精对DL-酪氨酸的立体选择包结行为以及体系pH和时间对立体选择包结行为的影响.确认β-环糊精具有选择包结L-酪氨酸的特性,且随体系pH的增加而增强.并认为β-环糊精的这种特性是其分子中手性化合物D(+)-吡喃葡萄糖单元和客体分子的不对称静电场总体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对水溶液中β-环糊精包结二苯胺的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二苯胺形成21型包结物,包结形成常数Kf为1.07×104L2/mol  相似文献   

3.
在pH10.8的缓冲溶液中,β-环糊精和其二聚物分别与酚酞的相互作用,通过分光光度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二聚物使酚酞的退色程度比β-环糊精的大,以此探讨了β-环糊精二聚物的包结研究。  相似文献   

4.
分别制备了苯丙氨酸D,L-对映体-β-环糊精-悄素体系的包络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差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它们在勹络行为上的差异实验结果: 素存在下,D-构型的苯丙氨酸和L-构型的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络物在X=射线粉末衍射谱以及热稳定性上有关明显的差别,D-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琪的包络物比L-苯丙氨酸与β-环精精的络稳定,为进一步将环糊精应用于绝对构型的分析和测定提供依  相似文献   

5.
对用β-CD和高α-CD对越桔汁色素在不同pH值、浓度和搅拌强度下的包结效果进行了实验,选择了最佳包结条件,并对β-CD和高α-CD的包结效果做了对比实验;对配制果汁饮料常用的物质如蔗糖等,对其包结效果的影响也做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用β-环糊精和马来酸酐合成了双(6-氧-丁烯二酸单酯)-β-环糊精(简称cpd.I)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cpd.I作为柱层析固定相拆分DL-甲硫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结果表明,对DL-甲硫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的拆分率分别可达到21%、47%和52%,研究结果显示:β-环糊精经修饰后拆分这些物质的能力比β-环糊精要好。  相似文献   

7.
β-环糊精具有中心空腔,与进入该空腔的有机分子,能够形成包结络合物。本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研究β-环糊精与α-萘酚的包结历程,即利用化学位移的变化,推出包结络合物的可能结构和包结类型。  相似文献   

8.
分别制备了苯丙氨酸D,L-对映体-β-环糊精-尿素体系的包给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差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它们在包络行为上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尿素存在下,D-构型的苯丙氨酸和L构型的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络物在X-射线粉末衍射谱以及热稳定性上有着明显的差别,D-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络物比L-苯丙氨酸与β-环糊精形成的包络物稳定.这为进一步将环糊精应用于绝对构型的分析和测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小檗碱与β-环糊精包结物的性质,并利用稳态荧光法测定了在不同pH值下小檗碱与β环糊精的形成常数,结果表明:小檗碱与β-环糊精以1:1配合;中性条件下,β环糊精与小檗碱有最大的包结能力;疏水作用以及构型识别是形成包结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流动注射技术研究了L-酪氨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体系的化学发光行为,对影响化学发光强度的诸因素进行了实验和探讨.建立了化学发光法测定L-酪氨酸的新方法.方法的检出限为3.8×10-7g/mL,线性范围为1.0×10-6~1.0×10-4g/mL.对合成试样中的三种浓度的L-酪氨酸测定的回收率在97%~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  相似文献   

11.
紫外光谱研究β-环糊精衍生物对R/S-扁桃酸的包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系列β-环糊精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1、羟乙基β-环糊精2和甲基β-环糊精3)时R/S-扁桃酸的包结作用,考察了各β-环糊精衍生物浓度对包结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扁桃酸与各β-环糊精衍生物形成的包合物的包结比为1:1,三种主体环糊精的包结能力强弱顺序为:1>2>3,对于同一主体而言,R-扁桃酸比S-扁桃酸易于被包合,且Ks/KR的顺序与K值的次序有所差别:2>1>3。同时,以羟丙基β-环糊精作为主体研究了客体扁桃酸的存在形态对包结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适合包结中性扁桃酸分子,不宜包结扁桃酸离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可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与客体分子的包结行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可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与客体分子按同一包结比进行。而β环糊精体系在浓度较低时,包结比为1∶1;浓度较高时,包结比为1∶2。  相似文献   

13.
解宏智  汪鹏飞 《自然科学进展》1999,9(A12):1220-1227
合成了一种新的荧光化学敏感器-二甲氨基查尔酮修饰β-环糊精衍生物。对化合物的光谱乐物理行为及其分子识别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发光行为强烈地依赖于查尔酮所处的极性,经在水溶液中因强烈的自包结而呈现强荧光,但当与外来物种如1-金刚烷酸和莰酮相结合导致查尔酮被逐出CD空腔,引起荧光减弱。线状客体分子易插入CD内腔,并与“自包结”化合物形成所谓的“三元”包结配合物,从而给一种新的主客体识别模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用β-CD包结香兰素的方法,并用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对包结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紫外分光光谱进一步证实了香兰素同β-环糊精之间形成了分子包结物,其包结比为1:1,在差热分析、吸氧实验及常温下稳定性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证明了β-CD/香兰素包结物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热稳定性和缓释结果。  相似文献   

15.
用核磁共振和稳态荧光等方法研究了2,5-二苯基1,3,4-二恶唑(PPD)和2,5-二苯基1,3-恶唑(PPO)分子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测定了包合物的组成和结合常数,发现疏水作用是形成PPD(或PPO)-β-CD包合物的主要作用力,直链脂肪醇(正丙醇-正戊醇)的加入使得PPD(或PPO)分子从β-CD内腔排斥到水相中,实验结果表明:恶唑类分子能否与环糊精形成纳米管聚合物,立体选择性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pH=10.2的NH3-NH4Cl的缓冲溶液中,用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eso-四(4-吡啶基)卟啉(TPyP)与α-CD、β-CD、γ-CD、SBE-β-CD、TM-β-CD五种环糊精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超分子体系.利用双倒数曲线法计算了TPyP与以上五种环糊精的包结比和包结常数(K).结果表明TPyP与TM-β-CD形成了1∶2的包结物,而与其它四种环糊精均形成1∶1的包结物.通过对包结常数大小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五种环糊精对TPyP包结能力的大小,其中TM-β-CD表现出最强的包结能力.此外,还探讨了包结机理.  相似文献   

17.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与β-环糊精反应,生成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且不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该物质与铬黑T显色剂发生包结作用,形成包结聚合树脂。用此树脂富集水中痕量Mg(Ⅱ),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在pH=5.6HAc-NaAc缓冲溶液介质中和Tween-80和β-环糊精存在下,锌(Ⅱ)与5-Br-PADAP形成紫红色包含络合物,提高了反应体系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且准确、简便、快速.用于天然水中微量锌(Ⅱ)的测定,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以环氧氯丙烷作为多功能官能团交联剂,经化学合成反应,将β-环糊精固载在活性轻质二氧化硅表面上,以此为固定相制备成层析薄板,直接用于拆分氨基酸的D,L-对映异构体.实验结果表明:该层析薄板在脱氧胆酸或尿素的协同作用下,可用于拆分亲脂性基因与手性碳直接相连的氨基酸D,L-对映体.研究了在展开剂中不同浓度的脱氧胆酸和尿素两种立体选择助剂对这3种氨基酸的D,L-对映异构体的分离效果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环糊精疏水空穴所具有的包络特性,在生物学中被作为潜在的酶模型进行研究,医学中被当作“分子胶囊”加以应用.在有机合成、对映体分离等其它研究领域也都越来越多地被研究和应用.通常采用H—NMR,差热一热重分析,X射线分析等方法研究环糊精的包结络合物.我们利用包结络合物的圆二色性(CD),研究了β—环糊精(β—CyD)与生物色素罗丹明B(RH)、茜素红(AL)形成的包结络合物.并对影响包结络合物的稳定性因素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