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引言 志愿服务,即不求回报地付出,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服务精神,其中奉献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服务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福利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世界各国志愿服务的开展,志愿精神的普及,大学生志愿者也成为了志愿服务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无疑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表现之一。大学生融人志愿者的队伍当中,利用自身的努力无私奉献社会,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载体。为保证方向和效果,志愿服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扬弃西方公民社会理念,以建设人民社会为价值追求;必须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必须摒弃功利思想和形式主义,着力帮扶弱势群体,在实践上真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3.
冯方  孙彤  王帅  刘莹  姜斌 《科技资讯》2012,(18):224-224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勇于担当、日趋成熟的一种外在表现,更是源于大学生回馈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因驱动。文章以三峡大学的志愿服务为例,分析高校志愿服务现状,提出志愿服务是重塑大学新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志愿服务是高校大学生培养的重点内容,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不仅是以志愿服务实现高校育人的核心手段,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的关键所在。通过剖析新时代科技志愿服务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优秀实践案例,提出从科技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体系建设入手,建立“三位一体”科技志愿服务模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志愿服务,以从思想建设、精神引领、实践能力等方面实现人才培养,为未来高校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关于大学生法律志愿服务进社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慧 《科技信息》2007,(13):156-156
法律志愿服务活动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在我国逐渐兴起的一种志愿服务活动,它本身属于志愿服务活动的一种,因此具有志愿服务的共通性质,但由于它本身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存在一系列可供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法律志愿服务是近些年出现并日益得到发展的新志愿服务类型,更有别于社会团体的法律志愿服务活动,本文从大学生进社区从事法律志愿这一具体的视角出发,明确了服务活动的内涵、载体、形式、意义等相关的问题,旨在为此项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玉柱  王飞 《长春大学学报》2012,(10):1278-1280
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发起以来,始终以弘扬白求恩精神为主旨,成为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一项品牌。但受到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这项活动也存在服务理念不明晰、组织管理不到位、活动项目缺乏创新等问题。为更好地形成志愿服务良性运行机制,各综合性大学应进一步明确志愿服务理念、优化运行机制、创新服务载体。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待遇和非责任的工作,以有组织性的方式来提供利于他人的服务,对政府、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和作用。韶关市作为粤北地区的地级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志愿服务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社会认知程度低、社会资源供应不足、人力管理、组织培训缺乏、志愿服务的项目领域不宽等原因,韶关市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只有加大对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宣传,发挥政府的扶植作用,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拓展志愿服务项目领域.韶关市志愿服务事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故此,将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于大学生心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团,打造志愿精品项目,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引领志愿服务风向,探索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方法和措施,来推动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步伐,以此助力社会工作队伍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公民社会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以及高校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开展,将二者结合起来并探究高校志愿服务建设已经成为当代高校德育建设的必然命题。以公民社会理念为指导,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志愿者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的需要,也是对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与创造劳动价值的认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公共图书馆凭借规范的志愿服务开展的图书漂流业务,是以社会公益性为纽带的影响社会阅读氛围的图书利用方式。从志愿服务与图书漂流常态化入手,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图书漂流、志愿服务的特点及三者结合后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志愿服务是一种志愿者自愿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体现大学生自身价值、强化素质教育、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该文在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民族高校自身特点,归纳了当前民族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辉  张超  石进波 《科技信息》2011,(25):103-103,97
北京奥运会、第十一届全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及上海世博会的相继举办,为广大青年志愿者提供了宝贵的志愿服务机会。如何在赛会前组建一支优秀、精锐的志愿者队伍将是保证赛会志愿工作成功的主要因素。同时,赛后优秀志愿者志愿精神的传承和人力、精神资源的转化成为志愿工作的重点。本文探讨了在大型赛会期间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与运用社团管理机制对赛后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与转化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凤莲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0):178-180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体现大学生自身价值、强化素质教育、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志愿服务推崇的是由爱及人,是充满人文关怀社会服务活动。当前我国正提倡并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正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西方宗教慈善文化以及中国传统仁爱思想三个不同角度剖析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更能体现出志愿服务事业是有强大理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志愿服务"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志愿服务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为号召,在青年大学生投身奉献社会、服务他人活动中去的同时,能使大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个人的才能,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这项活动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意识觉醒的一般人的切身感受和普遍心态.因而研究志愿服务,在高校强化志愿服务,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精神,使其能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志愿服务在弘扬人类道德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是当前志愿服务的生力军,但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不高,志愿服务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境。本文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较低的原因和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为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是社会成员中最积极、最具生气的一种力量。他们掌握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受过良好的教育,是某个方面的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志愿服务是青少年参与社会事物最普遍的一种途径。通过志愿服务活动,青少年培养了道德情感,增强了道德认识,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政治体制改革滞后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我国正处在社会转轨时期,再加上受旧有行政道德的影响,我国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行政伦理失范时有发生。因此塑造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维宪遵法的法制精神,公开公正的公共精神,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以服务型价值为核心的行政人格是行政伦理建设的本质要求,正确的行政人格是行政伦理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体育志愿服务是满足体育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汲取、借鉴发达国家体育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应是我国体育志愿服务建设的根本路径之一。研究发现,美国体育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依托网络平台,提高志愿服务效能;为志愿服务提供法律保障;通过多种形式表彰肯定志愿服务的价值;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志愿服务;重视第三部门在志愿服务中的作用等。研究认为,美国体育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对我国体育志愿服务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加强法律法规对体育志愿服务的保障;充分发挥非营利性组织在体育志愿服务中的作用;完善体育志愿服务奖励表彰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在体育志愿服务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20.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大学生践行责任担当、体现奉献精神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促进高校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志愿服务提出的更高层面要求,该文通过说明高校中志愿服务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及其未来发展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将志愿服务制度化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的可行性举措,为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