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过渡性中间制度就是处于科学合理的制度与非科学合理的制度之间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强制性、尝试性和过渡性.无论是从人类认识层面,还是从决策层面以及实践层面,过渡性中间制度都是制度创新的必经环节,是城乡教育统筹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在当前的城乡教育统筹过程中,可安排如下一些过渡性中间制度,即:提高教师待遇与地位,实行教师配置倾斜制度;实行区域差别化政策,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出台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设立专项教育经费,减轻农村学生的家庭负担;关注农村,整合城乡文化,建立城乡文化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2.
寄宿制学校是一项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全体适龄儿童都能享有良好义务教育机会而开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全局。因此,在总结和分析青海省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不仅有利于建设西部地区寄宿制学校,而且进一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3.
寄宿制学校是国家"为了优化农村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的一项措施。该政策的实施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以庆阳市某实验学校为例,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从学校经费投入、教师工作、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等方面,揭示该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来说,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与困境。为此,本文就城乡统筹语境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路径提出如下观点: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提升政府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的主动力;创新城乡统筹的多元投资机制,提升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发展力;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服务力;创新城乡统筹人才建设机制,提升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支撑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城镇化还要走很长的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对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体育必须协调发展.据此提出:建立覆盖农村的各级政府体育财政制度;优先发展农村体育服务业;加快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步伐,扩大其对农村体育的辐射作用;开发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广泛开展农村体育科学普及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组织,提高农村体育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城乡体育交流,实现城乡体育等值化;实施城市反哺农村体育制度.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一项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工作,是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关键.通过调查显示重庆市城乡学校体育在发展机会、指导思想、体育资源、制度落实情况等方面差异显著,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为此提出加大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力度,立足教育公平;建立城乡体育教育动态互补的长效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城乡体育教育的一体化;根据重庆农村学校体育实际,发展特色体育等建议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缩小城乡学校体育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城乡分治,社会保障城乡分裂的格局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主要瓶颈,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目前,解决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应加快试点,尽快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强制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险中的主导作用,从城乡统筹的大前提下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立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城乡发展方面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发达,农村落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公共物品城乡统筹供给不平衡,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不足,这既是农村经济落后的外在表现,又是其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这种不平衡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抑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更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也由此不断扩大。公共物品城乡统筹供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和客观要求。因此,有必要协调城乡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本文从其必要性出发,从制度层面分析公共物品城乡统筹供给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基本路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突破路径依赖,实现制度变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题,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在退出路径依赖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干预和一致性行动依然重要。在统筹城乡的基础上采取多元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基层政府公共行政模式的现代转型,是实现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教师流动包括教师的自然流动和政府主导的流动,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的情况下,必须加强政府的导向作用,实行教师流动制度,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师流动意愿是教育决策部门进行教师流动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经过对山西省农村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建议推行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的服务期制度;增加因流动导致教师收入减少的补贴;教师流动范围要因地制宜逐步实施。  相似文献   

11.
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为:调整环境政策,实行城乡环境保护并重政策方针;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转移环境保护支付,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k;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为农村的环境建设提供法制保障;突破城乡分隔,开展城乡统筹环境综合整治;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引入绿色GDP理念,着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农村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农村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川东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四川中西部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政府、学校、教师、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应从制度、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着手,努力提升川东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人,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背景下.创优农村教育是教育走向的必然趋势。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改革农村学校管理体制、强化农村教育“学区制管理”发展模式、实现从局域性教育公平到整体性教育公平的过渡,可为各种矛盾寻求公共管理的解决方案。建设农村教育“学区制管理”,利用行政杠杆调节教育资源,整体推进区域学校一体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教育发展均衡体系是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自新中国成立初始实行的城乡养老双轨制,两种不同性质的养老制度无论在养老主体、养老标准还是养老关系调节的手段方法、支撑养老的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养老双轨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体现,同时又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行养老城乡统筹,逐步达到城乡养老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教师流动包括教师的自然流动和政府主导的流动,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的情况下,必须加强政府的导向作用,实行教师流动制度,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师流动意愿是教育决策部门进行教师流动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经过对山西省农村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建议推行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的服务期制度;增加因流动导致教师收入减少的补贴;教师流动范围要因地制宜逐步实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预防和应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运用文献综述、访谈、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目标、内容与意义,针对现存问题给予建议。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农村社会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隐性教育的三个方面:物质层面的隐性教育,文化层面的隐性教育,互动层面的隐性教育探讨了隐性教育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系.并从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重建合理的学校制度,重塑教师的职业生活三个角度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显示出明显的缺陷。构建既能适应农村需求,又能够与城镇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势在必行。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董忠 《科技信息》2012,(17):312-312
随着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后,一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实行寄宿制办学,确实解决了制约农村规模办学的瓶颈问题,然而也给学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课题。1现状分析1.1寄宿学生的自我教育不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农村初中寄宿学生大多为13到15岁,多数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家长对他们又溺爱有加,劳动经验和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20.
深化德育的渗透教育需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瑄 《科技信息》2009,(15):142-142
渗透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途径和原则。深化德育的渗透教育,必须从学校显性课程、学校物质层面、学校组织和制度层面、学校精神和文化层面等几个领域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