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把湖北省近15年的城市化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从人口、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角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城市化水平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不同时段影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在1994年以前9年内,工业化是影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在1995年后,第三产业和乡镇工业化对城市化水平影响显。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城市化概念,首先对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可选择的多种模式进行探讨。最后,提出选择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周凯  潘石 《长春大学学报》2013,(9):1132-1135
吉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在全国居中、高水平,而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却严重滞后,在全国居于后进水平,二者严重不相适应。要继续推进吉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必须创新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总体上要按照集团化与集群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进行推进,加速民营企业产权改革进程,沿国际化路线进一步发展壮大,按照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提出了"五元经济结构"的假设,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软件的开发模式也得到逐步地完善.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较为流行的软件开发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对C/S和B/S两种软件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在现代软件开发模式选择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天山北坡区域城市发展选择稠密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原因,提出了要按这一模式的要求来实现区域内各类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南京人口城市化的模式选择及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本文从南京人口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阶段出发,提出了南京人口城市化的指导思想,集中论述了南京人口城市化的模式选择,对相关发展目标和主要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并着重研究了加快推进南京人口主要涉及的人口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中国城市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选择科学的城市化模式,对于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尽快实现中国现代化强国之梦具有重大意义。考察1800年至今200多年的城市化历史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迅速转变;反思建国后5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却发现中国仍然热衷于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巨大成就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问题。在21世纪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主题的今天,中国城市化模式的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分析城市化进程中质量和数量的辩证逻辑关系,可以确定:在新世纪,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应有量的适度发展,更应该实现质的飞跃;城市化应该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集约型多元化发展模式,以借助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发展,借助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使中国经济屹立于世界之林。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比研究城市边缘区碳排碳汇用地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扩张模式,选取上海、南宁、来宾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样本,对其1990年~2016年城市边缘区碳排碳汇用地布局变化进行分析,并横向对比三个城市边缘区的扩张模式。最终得出基本结论:城市边缘区碳排碳汇用地扩张中,不同城市选择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均呈现周期性推进的状态;大城市边缘区先行发展经验可以反馈在中小城市扩张模式上,中小城市可能会跳跃发展;同时期的扩张对碳排碳汇用地影响较为类似,但相同模式不同规模的城市扩张对碳汇用地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以快速城市化地区——深圳市为例,使用景观格局的研究方法,在斑块水平上,通过计算景观单元特征指数,包括斑块数、斑块面积等指标,以及不同景观组分的面积谱和斑块形状指数,对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镇用地、耕地、林地、园地等主要用地类型的斑块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用地在空间上向着大面积、高度聚集,在斑块形状上向着规则化的方向发展;耕地与之相反,由原来的聚集分布转为破碎化分布,斑块形状不规则化明显;林地由于其在空间分布上与耕地(城市化前期)、城镇用地(城市化水平较高时期)存在着明显的分异规律,林地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区域,因此其无论是在空间分布上的聚集性,还是在斑块形状的规则性方面,受城镇用地迅速扩张的影响较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园地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新兴的农业用地,与城镇用地类似,向着在空间上聚集、斑块形状上规则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传统统计和ESDA方法,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利用全国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县市统计数据,以城镇化率为测度指标,县级尺度为研究单元,对1990—2010年湖北省城镇化格局及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城镇化格局的现状特征为:城镇化发展空间不均衡,城镇化中低发展水平地区占主体;主要城镇沿江沿路分布特征明显;一城独大的金字塔型城镇体系仍然较为突出.(2)近20年来,湖北省城镇化发展逐步呈现空间聚集格局,不同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在缩小;武汉城市圈作为区域城镇化"热点区"扩散作用不断增强、辐射范围逐渐扩大;但鄂西南、鄂东北作为区域城镇化的"冷点区"基本没有改变;城镇规模体系日趋合理,特大、大城市聚集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地区清代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为该区现代城镇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文献资料分析与实际考察相结合。结果发现黄土高原地区清代城镇化发展的3种力量,即政府、晋陕商人和域外商人(包括外国资本势力)及其政府所领导的自上而下和晋陕商人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两种城镇化发展途径。结论政府干预和地方商业集团的发展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特殊的地方资源开发是吸引外资并由此带动城镇化发展的积极力量。要加快该区域现代城镇化发展应该借鉴这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进行区域景观变化预测,对宜兴市近年来景观格局分布演变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城市化水平与景观格局变化之间的联系,为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景观规划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选用1996—2016年宜兴市的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利用景观指数、转移矩阵分析在此期间景观分布的演变过程,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估算其未来主要景观类型的变化趋势。【结果】在景观的演变过程中,建设用地、林草地持续扩张,面积分别增加了168.13、375.76 km2,且分布逐渐复杂,耕地、未利用地不断缩减,耕地与林草地在前期变动较大,动态度分别为-4.72%、10.18%,但耕地在后期面积几乎不再减少,分布也趋于规整;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耕地、林草地、建设用地的变化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相关性均高于0.8;在未来景观的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将处于动态稳定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用地与林草地不断扩张,预测2016—2024年的涨幅分别为15.1%、35.4%。【结论】宜兴市1996—2016年景观格局变化明显,且城市化进程对建设用地、林草地、耕地的范围和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2003年、2009年和2014年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差异大于中部大于东部;2)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从东西方向上看,东部发展水平较稳定,中西部发展水平波动明显;3)新型城镇化中高、中等、中低和低水平区都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状态,但低水平区的连续分布状态有逐渐被“冲散”且面积减小的趋势;4)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水平五个类型区的影响因素各异,总体差异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合理地测度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因子-聚类法,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和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山西省省域空间上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呈中部凸起的空间分异格局;②山西省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可以采取"片区发展,整体推进"的城市化战略.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导致了其较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与成因对推动当地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1990-202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对青藏高原范围内县域单元的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导致城镇化格局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波动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行政中心与高原东部边缘地区,高原中部部分地区存在城镇化率下降的情况;地形因素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构建小城镇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 GIS 空间分析研究徐州小城镇发展质量的水平与格局。结果表明:徐州小城镇发展整体质量水平较高;具有鲜明的核心外围式和沿主要交通带分布的格局特征;在整体和局部上有正向空间关联特征,但大部分乡镇表现为无显著性空间相关性,城郊地带的小城镇发展相对缓慢,县城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弱,县城边缘成为小城镇发展质量低谷地带。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具有内在一致性.立足生态文明视角,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了涵盖经济水平、城镇水平、民生水平和生态水平等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并采用复合指标法对河南省各地市2014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程度进行评估,进而从规划城镇发展格局、发展生态生产力、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丁磊  轩敏收  田金磊  张贺 《河南科学》2012,30(2):244-248
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我国四大区域的城镇化差异以及城镇化的省际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的水平及进程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及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较低.综合评价结果,提出构建起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多级网络式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上海杭州湾北岸滨海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快,加上人口剧增,使得滨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在3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1994年、2003年和2007年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结合Fragstats3.3软件,在确定3个时相的最佳分析尺度后,分析出3个时相的斑块级别和景观级别的景观指数,并选取了景观层次上的2个景观指数对研究区的6个镇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主导景观为农田景观,景观多样性较高且呈上升趋势;13年来,6个镇(街道)的破碎度增加,其中芦潮港镇的破碎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