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芝麻的茎端具有明显的原套、原体结构和细胞组织学的分区界线。这种结构特点在双间隔期的晚期表现得最为突出。茎端的高度和宽度随着叶龄的增加而略有加大,但高、宽比则基本上无变化、茎的原表皮由原套的最外层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皮层母细胞由周缘区的较外侧及原套的内层细胞分化发育而来,髓母主要由肋状分生组织区的细胞产生,但也有少部分来源于周缘区的内侧细胞。原形成层在顶端分生组织之下叶原基起源的地方发生。在某一原形成层束内,最早分化的是原生韧皮部,其次是原生木质部,后生木质部分化最晚。  相似文献   

2.
杉木维管形成层发生发育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细胞生物学手段,初步观察了杉木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发育。观察结果表明:(1)杉木的顶端分生组织的周围分生组织区细胞分化为原形成层束和皮层;(2) 在初生分生组织区,原形成层呈束状分布,并且具有边分裂边分化的特点;(3) 初生木质部的分化晚于初生韧皮部;(4) 杉木维管形成层于三月初开始活动,4 月中下旬进入活动旺盛期。  相似文献   

3.
对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pekinensis(Brassica Pekinensis Rupr.)个体发育过程中顶端解剖结构的观察发现:白菜顶端在胚胎期及萌发期是原套——原体结构;幼苗期逐渐变成分区结构。由五区组成:原套、亚外套、中央母细胞区、形成层状细胞区和肋状分生组织区。结球早期苗端变成生殖顶端,但呈潜伏状态;这种顶端结构中,没有形成层状细胞区。结球后期,潜伏的生殖顶端略有延长并分化明显的花原基;顶端分生组织中有活跃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一个倒园锥体的形状。以上观察说明:顶端结构是随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而变化的,每种结构和顶端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莲座期形成层状细胞区和肋状分生组织区的配合活动,使顶端直径增加,并把已形成的叶原基移向外围。当新陈代谢类型发生变化的时候,内部解剖构造的变化比新的外貌形态特征出现得早。虽然结球期顶端变成生殖顶端,但是由于这时的生殖端呈潜伏状态,营养物质可用于球叶的生长。因此,我们认为:结球和花端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刺桐原形成层向维管形成层转化的研究表明,刺桐的维管形成层为叠生形成层,由分散的、排列成环的原形成层束转化而来,其转化过程是渐进的。在初生生长的很早阶段就出现了长、短两类细胞,即原初的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原初的射线原始细胞。它们分别发育转化为维管形成层中的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在转化过程中,长细胞的端壁由平截转变为尖削,短细胞则由短的长方形转变成近等径的多边形。原初的射线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皆含有淀粉粒,纺锤状原始细胞的叠生状态直到次生生长出现以后才由于连续的径向垂周分裂而获得。在1-4年生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射线高度减小,宽度增加。射线原始细胞可以伸长而转变成纺锤状原始细胞,从而将轴向的高射线隔分成矮射线,纺锤状原始细胞也可以由于横分裂而产生新的射线。纺锤状原始细胞的长度一般为170-290μm;射线原始细胞的长度一般为28-53μm。两种细胞都有多核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5.
美洲黑杨维管形成层发生发育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观察研究了美洲黑杨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发育,结果表明:(1) 从顶端分生组织至原形成层,以及由原形成层向维管形成层的转化是随着茎的发育逐渐向顶进行的,而且叶迹与维管组织的发育密切相关;(2) 维管形成层为叠生型,并在芽萌动前已开始活动,4 月中旬进入活动旺盛期,分裂形成的薄壁细胞迅速分化为导管参与构成次生木质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北柴胡茎、叶的个体发育过程.方法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对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茎尖、1年生和2年生茎以及叶进行了横向与纵向解剖观察.结果 北柴胡茎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和次生生长4个阶段.原分生组织由原套和原体组成.其衍生细胞形成初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由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组成.初生分生组织的衍生细胞分化形成茎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维管束、髓和髓射线.随着茎的继续发育.维管形成层开始活动,由束中形成层产生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分子,而束间形成层仅产生薄壁细胞形成宽的射线.茎始终未产生周皮,而叶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成熟结构3个阶段.北柴胡的叶为典型的异面叶,由叶片和叶柄两部分组成.分泌道在茎中主要分布在皮层和髓中,在叶中分布在维管束的上、下组织中,且这些分泌道均属初生分泌道.结论 北柴胡茎、叶的个体发育过程,类似多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茎、叶的一般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解析厚壁毛竹茎秆节间壁厚腔小的细胞学机制。【方法】通过石蜡切片观察细胞学结构差异,采用超椭圆方程精确描述顶端分生组织外轮廓。【结果】厚壁毛竹竹鞭实心、无髓腔、横切面布满维管束组织,而毛竹竹鞭横切面中心为髓腔。连续纵切及横切切片显示,厚壁毛竹鞭笋顶端分生组织在发育过程中未分化出髓组织; 且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相比于毛竹,形态细长、细胞数目多、面积大,但细胞层数相似。数学建模分析显示,毛竹与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外轮廓均可以被超椭圆方程精确描述,但是毛竹长轴与水平轴的夹角约呈45°,而厚壁毛竹的夹角近乎90°,显著不同于毛竹。在光学显微镜下与毛竹比较,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细胞质浓、形态更规整。【结论】厚壁毛竹顶端分生组织形态及结构异常是导致其竹鞭实心的细胞学原因。  相似文献   

8.
将由单细胞培养产生的愈伤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它内部分化的栓化组织、拟分生组织、维管组织结节、薄壁组织.栓化组织是不连续的,由愈伤组织周缘的愈伤形成层产生,位于愈伤组织的表层,具周皮的作用.它的形成是愈伤组织产生分化的标志.拟分生组织,由愈伤组织中的薄壁细胞脱分化形成,位于愈伤组织的各个位置,相当于愈伤组织中的分生组织.其作用有三点:(1)形成器官原基;(2)拟分生组织分化的拟形成层形成维管组织结节;(3)产生薄壁细胞补充到愈伤组织中.维管组织结节是由拟形成层产生.位于愈伤组织的深层,由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三部份构成.可能具有输导作用.维管组织的分化,有一个“向心性”,可能与淀粉的积累有关.在维管组织结节部位,淀粉粒在木质部积累较少;在韧皮部侧积累较多;形成层中极少有淀粉粒.再生植株的芽是外起源的,与维管组织结节无联系.根为内起源,与维管组织结节有联系.  相似文献   

9.
顶端分生组织细胞有高的核质比,胸质中可见前质体和其它细胞,器。分化的组织原细胞中,皮层原细胞较中柱原和根冠表皮原细胞内前质体增多明显。  相似文献   

10.
指出日本金松茎初生结构中树脂道存在于皮层中;成熟的树脂道由1层上皮细胞和2~3层鞘细胞包围着胞间道构成;树脂道来源于原形成层束外侧的基本分生组织细胞,以裂生方式形成胞间道,腔道的扩大主要依靠鞘细胞插入上皮细胞层和上皮细胞本身的切向延伸而形成,同时伴有上皮细胞的分裂。  相似文献   

11.
将齿轮图的每个齿的顶端点与m个孤立点相连后所得的图称为n顶边星图,文[3]猜想,所有的n顶边星图都是优美图,本文证明了这一猜想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正> 松蚧属Matsucoccus是为害松树枝干、针叶一类的害虫,我国已见报道为害枝干的蚧虫有5种,即日本松干蚧M.matsumurae Kuwana、马尾松干蚧M.massonianae Young et Wu、海松干蚧M.koraiensis Young et Wu、云南松干蚧M.yunnanensis Ferris和樟子松干蚧M.dahuriensis Hu et Hu,其中以日本松干蚧分布最广,为害最甚,在我国沿海的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的50个县市已成片发生。该虫在江、浙一带主要为害马尾松;在辽宁、山东主要为害汕松及赤松,还能为害千头赤松、垂枝赤松、台湾松及黑松。自五十年代以来,我同的林业工作者已对该虫进行研究,并用多种手段进行了试验性防治,获到了一定效果。 日本松干蚧的传播途径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土洋层各层闪叶片间保卫细胞大小及叶绿体数目差异显著,保卫细胞及其叶绿体随叶片发育而发育,均可分为幼,成,老3时期;顶叶叶片小,保卫细胞较小,保卫细胞中叶绿体较少,中部叶较大,保卫细胞较大,叶绿体较多,基部叶衰教材老萎缩,保卫细胞及叶绿体各减。  相似文献   

14.
润楠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绒毡层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大致可归纳为:(1)小孢子母细胞时期,绒毡层细胞基本上呈等径的薄壁组织细胞样.(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Ⅰ期,绒毡层细胞中有多个小液泡出现,细胞壁局部有溶解的迹象,(3)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Ⅱ期,绒毡层细胞质周缘有众多(?)高尔基体排列的粗(?)(?)质网结构出现.(4)厚核小孢子早期,绒毡层细胞壁由内切向(?)(5)小孔子第一次有丝分裂时,绒毡层细胞进入药室(?),形成周原质(?);此(?)绒毡(?)(?)中有众多(?)(?)体(?)多泡体结构形成.(6)三细胞花粉时,构成周原质团的绒(?)可见(?)心(?)泡体(?),本文对绒毡层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与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五种皮辊硬度、四种加压进行试验,以成纱乌斯特仪测定结果作为考核依据,重点测定了皮辊动态握持力、钳口变形量.对握持力作了理论推导,计算结果与测定值基本符合.对皮辊硬度、加压对成纱质量的影响作了理论探讨,发现软皮辊握持力不匀率小,最小握持力大,握持稳定性好;钳口变形量大,浮游区长度短,纤维变速点集中,移距偏差小;弹性变形大,对单纤维控制能力强,能掩盖皮辊的轻微中凹和结构、表面特性的不均匀性,故其成纱质量优于硬皮辊.成纱CV%值与皮辊硬度、皮辊握持力不匀率成高度线性相关.因此,文中指出测定皮辊动态握持力,一定程度上可估计皮辊的纺纱性能和工艺配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断层与缝洞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碳酸盐岩为典型的缝洞型储层,断层带钻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较多的研究认为断裂带是有利的裂缝发育带并沿裂缝形成溶洞,研究发现地表剖面溶洞充填物被断层切割错动,溶洞次生方解石充填物中可见沥青质包裹体和沥青团块,沥青物质为原油裂解成天然气后残留,而石油裂解成气的时间远早于构造断层菜成期,钻井质资料统计表明,放空的井次在断点附近并没有明显优势,放空井段通常造近侵蚀面顶部,而断层带以裂缝发育为主,因此,下二叠统储层中溶并非断层裂缝形成后的产物,溶洞发育时间在构造褶皱,断层形成之前,而构造褶皱,断层发育后并发未发生较大规模的岩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老君庙油田M油藏顶部区的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生产历史,利用油田注水开发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其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平面上和纵向上找到剩余油饱和度的相对富集区,提出了针对性的调整方案和选定新井井位,并预测其将来的开发生产动态,比较了开发效果;目前经生产实践证明此次数值模拟研究为该油田挖潜调整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达到了控水稳油的目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以秉氏环毛蚓雄性生殖细胞为实验材料,通过石蜡连续切片方法,对雄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折了雄性生殖细胞在精巢囊、贮精囊中从形成到成熟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秉氏环毛蚓的染色体数2n=8。这为促进蚯蚓生物学研究、人工养殖和综合利用,以及蚯蚓的远缘杂交和育种选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