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吕泗上升流观测和动力机制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0年8月长江口外现场观测的分析,首次发现在长江口外吕泗附近存在着上升流现象.该上升流将下层的冷水和营养盐带向上层,对海区的环境和生态具有重 要的影响.为了解该上升流的动力机制,作者利用基于ECOM_si建立的一个水平球面坐标系的高分辨率湍流闭合的三维环流数值模式研究该上升流现象.该模式计算区域包括东海、黄海和渤海,考虑实际岸线和水深.在综合考虑风应力、开边界体积通量和密度梯度力的情况下,模拟结果再现了吕泗海区的上升流现象,与观测结果较为一致.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产生该处上升流的动力机制主要是盐淡水混合产生的斜压效应,风应力的作用较弱,边界水体积通量产生的正压效应不起作用.倾斜的底形与斜压效应、风应力的联合作用使吕泗海区的上升流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卫星和Argo浮标观测海洋上层对台风婷婷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多卫星平台和Argo浮标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2004年台风婷婷(Tingting)引起海洋上层温盐结构和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台风婷婷过境时沿着其路径诱发强烈的上升流,混合层内海水混合加剧,冷涡加强,出现了大范围的海表温度降低和叶绿素a增加现象.台风前的冷涡区域,出现大面积的"冷斑"和"藻华带",且维持时间更长;而在台风前的暖涡区域内,则生物物理响应不明显.因此,先前的海洋环境对于台风引起的上层生物物理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6年3月底对罗源湾进行的海洋化学-生物要素的调查资科,分析了罗源湾春季营养盐和叶绿素a(Chl-a)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潜在富营养化评价,讨论了影响罗源湾春季营养盐和Chl-a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调查发现,罗源湾营养盐和Chl-a分布具明显的空间区域性,罗源湾内湾春季水体为氮氮限制中度营养水平.影响罗源湾海区P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水产养殖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2010年7~8月浙东海域3条断面中的25个站,通过对该区域夏季浊度和叶绿素α的分布变化进行研究,结合水温等相关要素的变化情况,初步揭示该海区海洋沉积和再悬浮过程对浊度和叶绿素α分布的影响,指出浊度在上升流涌升强烈的地区往往出现浊度最大值,这与底层物质的再悬浮有关;叶绿素α的分布除与营养盐相关外,温盐等水文动力条件对其分布特征也起着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东海北部近海夏秋季鲐渔场与海洋水文环境的关系苗振清(浙江水产学院)本文叙述了东海北部近海夏秋季鲐鱼中心渔场的分布、海洋水文环境(包括水温、盐度、水系的消长变化)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海北部近海鲐、鱼渔汛期主要在7、8、9三个月内,旺...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了东海北部近海夏秋季鲐鲹鱼中心渔场的分布、海洋水文环境(包括水温、盐度、水系的消长变化)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MODIS数据反演得到Mackenzie河口2007年8-9月海洋表面温度分布,结合该河口Pelly气象站实测风速、风向数据,分析Mackenzie河口水域的上升流特点,重点分析上升流的产生条件、发展、强度,以及它们随纬度、风向及风速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当东向风(160o~200o)吹刮时间长于半天时,即有上升流产生,且东风时(180o)最强烈;东向风持续吹刮时,风速越大,上升流现象越强烈、影响范围越广。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南部1999年8月温、盐、密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9年8月份的CTD资料,对台湾海峡南部温、盐、密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粤东及闽南沿岩的上或流在调查期间为明显,上升注的低温中心位于南澳岛以南区域;2)台湾浅滩东侧在调查期间也存在上升流;3)在南澳与台湾浅滩之间海域,存在一个来自西南方向的高温、低盐、低密水舌,显示地区域受来自粤东沿岸水的影响、粤东沿岩水与表层离岩的低温高盐水逐渐混合,垂直方向,粤东沿岩水影响范围可达20-30m层。  相似文献   

9.
曹忠 《科技信息》2011,(31):I0394-I0395
目前收集水文资料的主要途径是定位观测,由于定住观测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收集的资料往往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必须通过其他途径来收集水文资料,补充定位观测之不足,使得资料更加充分,满足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水电建设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工作的需求,水文调查也是收集水文资料的一种方法,用以补充水文测站定位观测之不足,使得水文资料能够更为系统、完整。水文调查的内容分为四大类:流域调查、水量调查、洪水与暴雨调查、其他专项调查。本文只对历史洪水调查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使用FABM框架将水动力模型FVCOM与生态模型ERSEM进行耦合,构建了一个新的适用于近岸复杂地形并完整描述了低营养级生态系统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型:FVCOM-FABMERSEM.基于该耦合模型分别建立了垂向一维模型和长江口三维模型.使用欧洲L4站的多年观测资料对垂向一维模型(1DV)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良好.使用长江口三维模型模拟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013—2016年的历史过程,经与营养盐和Chl-a观测数据校验,并利用MODIS卫星遥感的海洋表层Chl-a分布数据对春季藻类暴发的空间分布进行了验证,证明建立的耦合模型能正确刻画长江口区域的温度、盐度、硝酸盐、磷酸盐、Chl-a等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使用模型对长江口锋面区域的特征进行了再现,并讨论了盐度锋、泥沙锋、营养盐锋和叶绿素锋相伴产生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营养盐传感器在海洋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营养盐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测定海水中营养盐的分布对于理解地球化学循环,预测藻华爆发等环境灾害有重要的意义。营养盐在线传感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营养盐传感器在海水监测中的研究进展,介绍和比较了不同营养盐传感器的检测原理、范围和检测限,并讨论了营养盐传感器的技术瓶颈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东海全新世沉积强度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按年代地层学10.3kaB.P.~12kaB.P,参考岩性和生物地层学方法,统一和确认了东海全新统底界,综合分析东海52个钻孔和桂状岩芯资料,进行了全新世沉积强度分区,按沉积速率高低分为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区,浙闽近岸浅海沉积区,陆架东北冷涡沉积区,陆坡与冲绳海槽沉积区以及陆架残留沉积区,并对各区的沉积机理作了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13.
于2012年8月对韭山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叶绿素a浓度进行现场调查,并估算初级生产力水平。结果表明:夏季韭山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为0.4×103~1 225.0×103个/m3,平均68.9×103个/m3,尖刺菱形藻为第一优势种;叶绿素a含量为2.2~9.0 mg/m3,平均5.8 mg/m3,初级生产力含量变化范围在170.94~1 083.10 mg/m3·d之间,平均629.46 mg/m3·d,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与叶绿素a基本保持一致,由于真光层深度的差异造成两者峰值出现的站位相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初级生产力与叶绿素a、透明度、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呈现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夏季携带高营养盐的长江冲淡水南下与近岸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与浙江沿岸流、海区上升流以及台湾暖流三种水系在该海域的交汇形成海洋锋区是高初级生产力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光照条件和营养盐含量是调查海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峡地处亚热带,是东海和南海海水交换的重要通道,水文性质十分复杂.厦门大学海洋学系浮游动物组研究人员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20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水螅水母67个新种、桡足类2个新种,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生态学资料,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本文总结归纳了台湾海峡浮游生物物种多样性、生态类群、群落结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的加剧,研究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其驱动因子,以及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响应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对中国边缘海(南海、东海(包括台湾海峡)和黄海)浮游植物群落时空演替格局和环境调控机制的认识,梳理了浮游植物群落对近岸上升流、冷涡和暖涡等中尺度物理过程的响应模式,汇总了东海和南海浮游植物群落在未来环境变化情景下的可能响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国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指出未来应以典型生态系统的代表性测站为重点,采用多平台多技术手段进行系统、长期、高分辨率的连续观测,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开展深入研究,以期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的影响及其效应.  相似文献   

16.
基于GPRS的海洋水文遥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的海洋水文观测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设计基于GPRS技术的海洋水文遥测系统具体组成结构和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以实现海洋水文数据的自动化和无线遥测为研究目标,对现场设备水文遥测仪、传感器采集电路和数据传输GPRS模块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设计研究,经实验测试,该遥测系统实现了遥测点的水位、水温等水文信息的无线采集传输。  相似文献   

17.
东北冷涡持续影响下郑州地区多日对流性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FY2E红外云图及大气电场仪数据对2015年8月22~30日期间东北冷涡持续影响下郑州地区多日对流性天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东北冷涡长时间维持一方面与上游阻塞高压前部冷平流补充有关,另一方面与北上台风变性并入有关;②对流天气发生时,低层有一定的比湿,比湿锋区在一定程度上能触发对流。θ_(se)的密集带是高能高湿区,与对流性天气的落区有对应关系;③雷暴大风、冰雹天气不要求湿层深厚,但需要较高的CAPE,短时强降水需要一定厚度的湿层,CAPE并不一定很大;④中尺度福合线是5次対流性天气的触发机制,对流性天气起源于冷涡涡旋云系尾部因为该区域大气不稳定层结强。强降水与对流云边缘TBB梯度大值区对应⑤大气电场强度的变化和対流性天气的发生、维持及结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海峡地处亚热带.是东海和南海海水交换的重要通道.水文性质十分复杂.厦门大学海洋学系浮游动物组研究人员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20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水螅水母67个新种、桡足类2个新种.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生态学资料,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本文总结归纳了台湾海峡浮游生物物种多样性、生态类群、群落结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2001年5月与2002年11月珠江口以外海域的CTD观测资料,分析调查海域两个航次的温、盐断面分布特征,并将表层温度特征与卫星遥感图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2001年5月,珠江口以外海域可观察到较弱的上升流迹象;而2002年11月除了陆坡处的海水有涌升趋向外,未见其它上升流迹象.(2)受径流的影响,2001年5月珠江口外表层盐度水平及垂直梯度均较大.(3)两个航次在远岸站位均未形成明显的温跃层,但具有较弱的盐跃层,2001年5月和2002年11月的盐跃层分别位于10~90m和100~120m.(4)两个航次在远岸站位的100-250m层均可观察到部分黑潮次表层水.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峡南部1997年8月温度、盐度分布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1997年8月中旬台湾海峡南部海区的CTD资料,分析该调查海区温度、盐度的分布特征.其结果表明:1)温、盐垂直分布主要存在单跃层、双跃层及均匀分布3种类型;2)南澳近岸及台湾浅滩南部和澎湖以北海域存在上升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