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90后非主流网名的命名,是基于语言的表达。这些非主流网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还透露出90后潜在的心理状态,折射出社会环境对其价值定位、审美取向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当代诗歌的历史传统 ,有一些过去的定见需要纠正 ,“天安门诗歌”并不是当代诗歌的起点 ,这个起点 ,也即现代性的诗歌源流 ,应从 6 0年代算起 ,其代表主要有活跃在 6 0年代的“贵州诗人群”、以食指和“白洋淀诗群”为代表的地下的和非主流的知青诗歌 ;关于当代诗歌的分期 ,应该特别重视 1978年前的“前朦胧诗时期” ,并在 1978至 1985年的“朦胧诗”主潮时期之后 ,区分出两个时期 ,即以 1989年为界 ,分为“第三代”或“后朦胧诗”的蜕变期 ,与所谓“90年代”的弥散期 ,另外也要看到诗歌在进入世纪之交时期“70后出生的一代”崛起之后的新局面 ;关于当代诗歌的基本评价问题 :一是强烈的现代性向度与启蒙主义情结 ,二是必然的民间性与边缘化同在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sharon 《科技潮》2008,(6):46-47
上一期我们了解到,脑残体作为 "非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在一些年轻人.特别是"90后"网民中得到热捧,却连同"非主流文化"一起受到了大批网民的诟病甚至激烈抵制.这个"非主流"不完全等同于我们对"主流"与"非主流"的传统界定.  相似文献   

4.
说到“90后”,大家的普遍想到“非主流”一词,喜欢不走寻常路,另外一词是“火星文”,喜欢风靡流传的各种网络语言。“90后”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波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也是被父母无限呵护的新一代,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有着较为自我的个性,为此大家更需要关注“90后”的就业心理问题,并就此些问题提出正确就业指导对策来引导他们成为我国新的顶梁柱。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遁世精神、“民本”思想、重利主义、儒道法兼用思想、斗争哲学、开放精神等方面分析了非主流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发觉,作为审美的对象本身原来并不就是美,而是一种伪装过的东西;那末它的本相又是什么?而这个本相的真面又是什么? 这篇论文,乃受《乐记·乐本》的启示,为拙作《美的本相》一文作些补充。笔者曾于该文假设了一个具有三个环节的关于美的本相论体式:借体←本相←本相之本相。这个假设没有把可作为审美的对象直视为美,而是止把它视为审美主体的“借体”;同时主体则被视为这个借体的“本相”。换言之:审美对象就是审美主体的伪装,而主体则以寓意的作用成为对象的内容。因之,这个假设把美的体式视为一个由表及里的三个层次结构:对象作为“借体”显于表而为美的形式,主体(心)作为“本相”隐于里而为美的内容;主体的背  相似文献   

7.
怀旧情结与红色经典改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经典改编热”是主流意识形态、商业话语、市场机制和艺术规律等多方力量参与“怀旧”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作为审美文化系统中强有力一翼的中国影视艺术复杂的审美文化品格及文化指向。其复杂性既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复杂多元的文化情境,同时又像一种集体性的精神梦魇标识着当代人审美文化心理的嬗变轨迹和内在趋向。  相似文献   

8.
<正> 前言人类远古的音乐生活,由于生产力和意识水平的历史局限,基本上呈现出“创作、表演、欣赏”之“三位一体”的艺术审美范式。人类当代的音乐生活,基于生产力和意识水平的社会进步,大体上表现为“创作、表现、欣赏”之“系统分工”的艺术审美格局。从“三位一体”的音乐审美范式到“系统分工”的审美格局的确立,大约经过了数千年的时间。“舞台演奏艺术的最佳境界”之课题研究,即指向当代“系统分工”音乐生活中的器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中,理论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8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的哲学和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哲学三个阶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凸显了以“矛盾”“实践”和“文明”为核心的“术语的革命”,每一种“术语的革命”都包含着新见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矛盾”“实践”和“文明”为核心术语的三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为构建“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贡献了作为“原点”“理念”和“范式”的不同的和独特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审美”的总体陈述,引出了“科学审美”与“文学审美”在“审美”这个舞台上的争议,根据审美的主要本质特征论证科学与审美的距离,进而从系统性、功用性、情感性三个方面根本否定科学的审美动机与目的,从而证明了文学的审美地位。  相似文献   

11.
凌力是当代最深得“红楼”艺术精髓的一位历史小说作家,她的历史小说不论在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发掘、女性形象的复杂塑造,还是对历史题材的生活化和人情化处理等都深得“红楼”艺术神韵。凌力创作的这种审美追求有利于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深化发展,代表着当下历史小说创作的健康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现当代文学中红旗意象的象征意义、政治意义和审美价值,认为红旗作为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尤其是红色革命文学中独特的意象,在大量的诗词、小说等文学创作中反复呈现,有其特殊的时代内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电影《罗拉快跑》通过对同一事件的三种结局处理,力图表现人类在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和无法把握的命运面前的真实心态,通过变形扭曲的"超物象"来表现"现实的真实",从审美角度讲,这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更高的境界,是社会生活在制作者心中的独特反映。论文从影片制作的视听技术处理上进行分析,以展现电影在"超物象"表现方面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审美救赎论时,不倚重被目前的学术界炒得很热的社会批判理论,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被学界淡忘的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的审美思想。与西方现代的学术思潮有着密切联系的朱光潜先生,其“人生艺术化”主张还是相当“古典”的,而学术取向颇具古典味的宗白华先生,其“审美化生存”思想则更具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运用现代美学理论,对影视伤口的审美功能进行分析,着重研究当前影视现象,推断未来影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自倡导以来,一直处于一种定位困惑之中,无法确认本有的品位以及应发挥的作用。传统美育者总试图借审美教育达到对人类智力或品德的提升,而当代美育者在宣扬其对人性自由的功用时又往往陷入了对人的自然性的过度推扬。本文试图通过对审美教育所处的困境的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审美主义话语主要包含着三个层面内容:一是从本体论上,突出文艺的审美本性,强调审美的超越性、审美的独立性、审美的纯粹性;二是从功能论上,突出文艺的审美救赎功能,将审美视为一种生存态度;三是从价值论上,在审美与现代性的繁复关系中高扬感性、自由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8.
钱文彬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3):16-19,23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世界性的理论潮流,在文学美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味”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美学范畴,经过众多文论家的阐发,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诗味论。诗味论与接受美学在关注读者与文本上存在着相通或相似之处,将两者放在一起考察有助于在对我国优秀的古典美学资料进行开发整理的同时,加强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当代文学批评范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中国当代诗人顾城创作中的审美取向,即一种明晰的对纯真人性的不懈追求进行探求。笔者从顾城诗歌中所充盈的童心、幻想、追求等纯真人性最直观的流露中,去分析其审美取向所在。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即人类理念中永久的矛盾,渴望纯真却总是拱手让纯真走向被扼杀的祭坛的无奈中进一步深化这种审美取向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