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因子分析法,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环境六个方面对江西省11个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为地方政府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湖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根据2017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的结果,对湖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可知,湖南省区域创新能力中企业创新能力优势明显,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能力成为创新短板,创新绩效停滞不前。对此,本文结合湖南省实际发展情况,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关系到“成德绵”经济圈的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关系到经济圈内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关系到“成德绵”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成德绵”经济圈区域创新体系还不完善,圈内城市的合作水平还有待提高。建立“成德绵”经济圈区域创新体系应从培育创新文化、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强化科技投入、建立科技信用体系、强化服务功能入手。  相似文献   

4.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它包括知识创新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五个要素。文章依据最新资料,分别对湖北武汉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二。知识创造和获取能力均居全国第四,仍是广东创新的短板。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能力均居全国第三,提升空间较大。创新绩效能力连续八年位居全国首位,领先优势明显。《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从实力、效率、潜力三个角度观察一个地区的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要素,给出全国除港澳台地  相似文献   

6.
加快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区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如何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各地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对全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了调研,对如何加快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一、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科技实力竞争和经济全球化严峻挑战,建立我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科技创…  相似文献   

7.
2006年,河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发展战略。洛阳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在“中原崛起”的号召下,要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做“中原崛起”的领头羊,就必须依托其丰富的科技资源,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的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我们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创新环境等几方面对洛阳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在对洛阳区域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洛阳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学管理研究》2017,(3):75-78
分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发现,在全国31个省份中,内蒙古是一个极具科技创新潜力的区域,但在知识创造、企业创新等维度显著落后于其他省份。加大研发投入强度、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生态创新和提高创新产出水平是提升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工作的主线和根本所在,依托科技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倍增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区域科技、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使科技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  相似文献   

10.
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重要决定因素,文章首先分析了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现状,指出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我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全国首个以航空港为主题的实验区将成为提升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引擎。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临空经济产业体系将会带动河南省企业的自主创新,人才开发培养战略将会提升河南省区域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宽松高效的政策环境将会促进河南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人才作为知识与技术的载体,对区域产业聚集、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区域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动力来自市场、区位优势、完善的制度体系、优越的创新环境氛围。探讨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动力不足的原因,对动力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路径,对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慧 《创新科技》2019,19(1):14-18
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创新实力,带动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建立评价体系分析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通过研究区域创新理论,本文从投入能力、创新环境、管理能力和创新产出等方面选取了几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对河南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郑州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加大创新投入、建立健全创新环境、优化管理体系、提高创新产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全国第10位,中部排名第2位。《报告》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权威发布年度研究报告,自1999年以来,已经连续19年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报告》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  相似文献   

14.
《合肥科技》2006,(5):4-4
随着我市《合肥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出台,到2010年,我市将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示范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型城市。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2010年安徽省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13位,较2009年下降2位。其中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个分指标的排名分别为第17位、第27位、  相似文献   

16.
广西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更快向前发展,需要重建政府宏观调控体系,营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产业支持政策,提高支撑广西重点优势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水平;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切实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还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建设支撑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17.
中心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是指中心城市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组织制度和新生活方式,从而支持所在区域的经济与科技发展,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中心城市的创新活动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为核心,以推动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为最终目的,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等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正>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在一定区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在政府的参与调控下共同构成的一种新的创新组织形式。平台集聚区内优秀的科技创新资源,是区域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构建完善的区域平台体系、提升平台创新能力,是实现区域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平台建设亦是政府实现科技创新服务职能转变的战略选择。平台作为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在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平台体系实现了政府通过"短、平、快"方式支持项目技术研究开发,与通过持续、稳定方式支持区域科技创新条件改善的有效结合,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铜陵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建立和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着力点,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夯实创新基础、搭建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能力、扩大创新成果,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创新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农业企业如何利用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可持续发展绩效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以2015—2021年农业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农业企业效率型和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经济绩效、环境社会责任绩效的影响作用,以及企业产权性质和细分行业的异质性在其中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企业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提升作用大于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提升作用;农业企业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显著提升经济绩效和环境社会责任绩效,农业企业实施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显著提升经济绩效,但未对环境社会责任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农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提升作用存在显著的产权性质异质性和细分行业异质性。研究结论有助于扩展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关系研究的视阈,为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企业创造可持续性价值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