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研究遗留油页岩下分层开采时再生顶板的稳定性,以龙口某矿油页岩下分层开采为原型,结合前期研究工作中建立的再生顶板结构模型,铺设了对应的再生顶板相似材料试验模型,考虑不同压实时间、预留护顶厚度及注浆等因素对再生顶板稳定性的影响,模拟了下分层开采时再生顶板不同悬露跨距的冒落情况。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相似材料配比来模拟再生顶板结构中的胶结再生带能较好地反映顶板二次破碎冒落的现象,与现场再生顶板的冒落情况相符;再生顶板下预留护顶可提升顶板的稳定性;再生顶板压实时间越长,顶板稳定性越好;注浆可促进组成再生顶板岩块的二次胶结,提升再生顶板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煤巷复合顶板岩层结构类型多样性,顶板稳定性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问题,本文根据软硬岩薄厚、组合情况以及在煤巷顶板位置关系,对煤巷复合顶板岩层结构类型进行精细化划分,获得煤巷不同岩层组合结构复合顶板结构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UDEC离散元数值方法对复合顶板稳定性进行模拟研究,获得煤巷软硬岩不同组合类型复合顶板条件下的破坏特征与垮落规律,为煤巷顶板结构分类和支护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破碎顶板是极易发生的漏垮型局部冒顶事故,给工作面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研究破碎顶板的冒顶机理和规律,寻找解决破碎顶板的支护和控制措施十分重要。通过对工作面破碎顶板冒顶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合理顶板控制措施的制定及实施奠定基础。根据矿井实际地质条件及开采现状确定工作面、上下端头及两巷的顶板控制技术,为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与理论依据。一、破碎顶板冒顶影响因素分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遗留油页岩下分层开采时再生顶板的稳定性,以龙口某矿油页岩下分层开采为原型,结合前期研究工作中建立的再生顶板结构模型,铺设了对应的再生顶板相似材料试验模型,考虑不同压实时间、预留护顶厚度及注浆等因素对再生顶板稳定性的影响,模拟了下分层开采时再生顶板不同悬露跨距的冒落情况。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相似材料配比来模拟再生顶板结构中的胶结再生带能较好地反映顶板二次破碎冒落的现象,与现场再生顶板的冒落情况相符;再生顶板下预留护顶可提升顶板的稳定性;再生顶板压实时间越长,顶板稳定性越好;注浆可促进组成再生顶板岩块的二次胶结,提升再生顶板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上部煤层刀柱破坏特征和稳定性的有限元数值分析,以及对下部煤层工作面顶板稳定性的研究,得出了下部煤层回采工作面顶板结构的稳定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对王村矿综采工作面端头顶板漏顶事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漏顶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采空区顶板塌陷破坏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获得精细化的采空区顶板塌陷机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际工程设计,本文基于温克尔假设,把坚硬顶板视为弹性板,利用板壳力学理论对顶板—煤柱相互作用系统中的顶板进行力学分析,获得了顶板塌陷破坏机理。在分析过程中,利用机动法对温克尔地基板(弹簧支撑板)进行了塑性极限分析,得出了煤柱抗压强度的临界值。最后以马脊梁矿为工程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理论分析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弄清采用空气分配层情况下遮弹层的震塌碎块冲击结构顶板引起的混凝土板的整体动力响应和局部破坏效应,利用系统能量平衡原理对冲击的整体响应进行分析,并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碎块与靶体的碰撞过程.结果表明:震塌碎块的冲击对混凝土板的破坏效应以局部破坏为主,冲击造成的结构整体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板内设置钢筋网可以有效地减缓顶板结构内部裂缝的产生和背表面震塌的发生,顶板背表面粘贴钢板可以有效阻止板的震塌破坏.  相似文献   

9.
UHPC加固箱梁顶板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密配筋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加固钢筋混凝土箱梁顶板方法,以消除混凝土箱梁顶板因开裂导致结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普遍降低两类病害.为探究该加固方法在集中荷载下的箱梁顶板横向受弯性能,对3块足尺箱梁顶板局部模型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负弯矩作用下,受拉的UHPC层显著提高了加固板的抗裂性能和刚度;加固试验板的开裂强度取决于UHPC的弹性抗拉性能;裂缝宽度为0.2mm时的持荷水平相对于未加固试验板提高了255.8%;当裂缝宽度小于0.27mm时,荷载与最大裂缝宽度关系近似线性.正弯矩作用下,UHPC层受压,加固试验板的开裂强度取决于封闭裂缝所用黏胶的抗拉强度;因为普通混凝土区域裂缝出现较早,正弯矩加固板在前期表现出略微偏大的挠度,但后期挠度和裂缝宽度的增长速度均明显小于未加固板,致密的UHPC层为箱梁顶板提供良好的防水性能,加固层对正弯矩试验板刚度的提高和裂缝发展的控制效果较为明显;破坏形态符合预期,破坏荷载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在应用三维岩体不接触测量系统对采场顶板岩体结构面的几何特征参数进行识别基础上,自行研发三维岩体节理建模与分析系统,构建采场顶板三维岩体结构面空间分布模型.依据采场顶板岩体结构面的几何特征参数和延伸节理等结构面的空间特征,通过延伸节理等结构面的空间交汇,识别采场危岩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形态、体积等,并对采场顶板危岩体稳定性进行判断.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对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40055#采场顶板结构面进行现场测量,确定采场顶板危岩体空间赋存位置,为采场顶板稳定性分析和危险性评价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上山附近终采线上方老顶岩层的住态影响着煤柱支承压力的大小和上山维护的难易程度。因此。工作面终采线的位置,应尽可能确定在老顶岩层周期来压完成之后。在采区范围内首采工作面的长度控制着老项的初次来压步距和周期来压步距。由于首采工作面老项断裂对相邻工作面老项岩层的损伤,使得相邻工作面老顶来压步距受到初采工作面老顶来压的控制。当采区走向长度确定之后,可以通过改变首采工作面的长度来控制工作面终采线的位置。实现采区上山煤柱尺寸最小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两种极限边界条件下悬板力学模型得出的坚硬项板下初次来压步距与合理工作面长度的关系,计算出了沁水豹凹沟煤矿等四个矿15号煤层的合理工作面长度,并运用坚硬岩层的破断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其工作面长度的合理选择,并最终确定了晋城矿区15号煤层坚硬顶板条件下合理工作面长度。工作面合理长度在80~115m之间,用此数据指导晋城矿区15号煤层的开采施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建立了顶板的屈服状态结构模型,利用板的刚塑性极限载荷上限解推导出弹塑性上限解,消除了因忽略弹塑性变形而造成断裂步距偏大的影响,得到比较符合实际的四边实体煤采场顶板断裂步距计算式,并用实测资料确定了其修正参量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4.
根据矿井回采工作面顶板情况,对回采工作面顶板冒高进行了估算,得到顶板冒高范围,揭示了回采工作面顶板破坏规律,为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动载荷智能数据实时采集系统开发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实现对模拟实验中动态栽荷的测定,开发了动态栽荷智能实时采集系统。通过对浅埋煤层砂土层动态栽荷进行实时采集,得出了采场顶板结构关键块动态栽荷传递的分布规律,体现了该测试系统在动态栽荷智能实时采集方面的优越性。该系统的开发将促进形似模拟实验测试技术和实验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力学分析、现场研究,指出坚硬顶板二次断裂是客观存在的,二次断裂位置决定了顶板与支护的稳定性。研究表明,二次断裂主要发生在煤壁处和切顶线处、也可能在煤壁前方,其决定于顶板厚度与悬顶距、支护阻力及煤体残余强度,通过改变支护阻力可以实现二次断裂位置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岱庄煤矿4300采区工作面的顸板结构分析,得出了上部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后,下部煤层顶板形成极易漏冒的“块体-散体-梁”结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下部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和上部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共同作牌下的高应力状态进行了模拟,结果袁明,工作面前方煤体易失稳变形。针对工作面过采区前及采空区下开采易出现的顶板灾害事故,提出了工作面局部充填等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泛华夏大陆群东南缘多岛弧盆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多岛弧盆体系理论研究思路出发,认为中国华南地区在晚元古代至加里东期,应是由泛华夏大陆群东南缘的多岛弧盆体系组成部分。泛华夏大陆群东南缘多岛弧盆系统从东南向西北由渐闽一云开岛弧、闽粤弧后盆地、武夷山岛弧、湘桂弧后盆地、江南岛弧、雪峰山前陆隆起第几部分组成。它是在古太平洋板块与泛华夏大陆群碰撞与缝合过程中,通过弧-弧、弧-陆、陆-陆碰撞,向前陆盆地演变的持续过程中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现场观测,利用板理论对回来工作面端头矿压显现的规律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端头支护的特点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矿综采工作面发生的一起冲击地压事故,主要从地质因素和开采工艺分析了诱发冲击地压事故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煤层自身具有的强冲击倾向性是冲击地压发生的内因,坚硬厚层顶板形成了冲击地压的力源,采煤机进刀后支架支护不及时导致顶板压力转移到工作面煤壁,工作面支架选型不合理使工作面留底煤形成了能量释放出口,工作面夹矸造成工作面局部煤体应力集中,加剧了冲击地压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