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渡槽的设计中,槽底纵坡、槽身净宽和槽内水流净深是水力计算关键的三要素,以矩形槽为例对渠道最佳水力断面下的各要素进行了公式推导,并以二分法为例,介绍了最佳水力断面下的最优水力要素的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2.
刘明 《科技信息》2010,(23):377-377,400
1巷道掘进施工概述 1.1巷道断面形状及尺寸 巷道断面的形状按其构成轮廓线可分为折边形和曲边形两大类。我国煤矿常用的巷道断面开关是梯形和直墙拱形(半圆拱形、圆弧拱形、三心拱形),其次是矩形。巷道断面尺寸主要依据用途来决定的,并用所需风量来校正,以人员通过方便为原则。  相似文献   

3.
渡槽的纵向结构配筋计算,是将渡槽取平面进行分析计算,计算方法为常用的结构力学方法。矩形槽身截面可概化为工字型结构,槽身为对称结构,设计时取槽身的一半进行计算;槽身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进行设计,以满足抗裂及强度安全等要求。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要介绍了斜井全断面变径滑模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性能指标。针对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地下输水系统斜井具有数量多、长度短、体型复杂、边墙高度逐渐变化等特点。混凝土施工采用全断面变径滑模新工艺,斜井直段一次浇筑成型,洞身高度变化在滑升过程中自动完成,并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矩形断面巷道的稳定性,采用强度折减法,运用有限元软件ADINA,对不同断面特征的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矩形围岩切向应力分布与圆形断面类似,但最大切向应力并不在开挖面,而在围岩某一深度处;同面积而不同高跨比的矩形断面的安全系数很接近,当侧压力系数不同时总会有一个最大高跨比安全系数,该高跨比值在1附近;不同面积而相同高跨比,安全系数随着面积的增加越来越小。据此方法可确定矩形断面最佳高跨比。  相似文献   

6.
大型渡槽-水耦合体系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梁式渡槽为工程背景,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方法分析大型矩形、U形截面渡槽结构-水耦合体的动力特性,针对不同的水深研究渡槽结构在谐波激励、地震激励下的振动反应及水体对渡槽槽身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渡槽结构中水体的晃动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在一定的外激励下水体的晃动作用十分显著,水体晃动产生的动水压力将改变渡槽槽体中的应力分布,但是在渡槽结构截面深宽比合理的情况下,渡槽槽体不会发生横向失稳.对比矩形、U形渡槽-水耦合体系的动力特性可以发现,U形渡槽中水体的晃动幅度一般大于矩形渡槽中水体的晃动幅度,这对高排架渡槽结构的性能有显著影响,在渡槽抗震设计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的多质点系简化模型及结构动力方程,采用Newmark时程分析法,利用MTALAB对层间隔震结构上下部结构采用Rayleigh阻尼模型时的不同参数取值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振型阻尼比时,层间变形差异较小,但加速度响应特别是下部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差异较大,取振型阻尼比ξ数值为1%时计算偏于安全;采用不同振型频率时,第2阶和第3阶2种情况的层间变形和加速度响应差别较小,取第3阶的情况下地震响应要大于取第2阶的情况,在实际工程中按第3阶取值时计算偏于安全;采用刚度相关型和Rayleigh型2种情况的层间变形和加速度响应差别较小,采用质量相关型加速度地震响应较大,在实际工程中采用质量相关型计算时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8.
预制混凝土U型槽防渗渠不仅接近最优输水断面,而且具有省水、省地、省料、省工等特点。结合实践对同断面预制U型槽、现浇混凝土渠道施工工艺、成本和单价进行了对照分析,为灌区渠道防渗方式的选择确定提供借鉴依据,促进预制混凝土U型槽防渗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洞身混凝土净空尺寸为10m×13m的城门洞形断面,洞身渐变段为10m×13m的矩形断面渐变成10m×13m的城门洞形断面。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混凝土工程量约为32904m。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按规范及设计要求,对混凝土的质量、配合比及仓面作业等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各主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与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房屋体型系数的可行性。将L型和矩形双坡房屋的屋面体型系数进行对比,将矩形屋面和规范中的体型系数取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L型房屋的屋面体型系数在绝大多数工况下相对较小,说明L型房屋更有利于抗风,并指出了在规范中当体型系数取值为负时偏小。最后给出了根据实验值计算L型房屋体型系数建议值。  相似文献   

11.
在相同的流量、比降和糙率条件下,通过对U型渠、梯形渠和矩形渠断面湿周的定量分析比较,阐明了U型渠衬砌工程量省于梯形渠和矩形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隧道建设环境的日益复杂,很多矩形隧道不再具备明挖条件,而采用顶管施工,合理预测矩形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是工程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依托苏州地铁5号线某车站矩形顶管工程,建立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地层损失模型和基于弹性力学Mindlin解的计算模型,得到矩形顶管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计算公式.选取K34断面,对比了现场实测数据与理论计算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矩形顶管地表沉降预测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矩形顶管引起的地表沉降,其预测值和现场实测数据的误差仅为10.6%;地层损失引起的地表沉降是总地表沉降的主要组成部分,侧摩阻力与正面顶推力占比较小;理论预测曲线的沉降槽宽度与实际沉降槽宽度较为接近,约为2~3倍隧道埋深.  相似文献   

13.
该文主要是介绍一种计算注塑模普通浇注系统断面尺寸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流变学原理。我们通过多的的塑料模具设计和教学研究模索,认为采用这种方法,既可直接用来确定注塑模普通浇注系统的充流道、分流道、浇口的断面尺寸;又可以用来校核凭经验设计的浇注系统的断面尺寸的正确性,解决一些难以解决的塑料模具设计问题,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缩短模具制造周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桥式起重机主梁断面是保证结构强度、刚度的关键尺寸.本文推荐的简易优化方法,全面考虑强度、刚度条件,可一次计算,确定断面尺寸.实现了快、准、优的设计目的,可代替反复试算、简单估算的现行设计方法,大中小厂矿、教学设计均可采用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托马假设条件,并考虑了明满流尾水系统中的水位波动对电站机组稳定性的影响,推导了含明满流的尾水调压室稳定断面面积计算公式.由该公式计算得到的调压室断面面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调压室断面面积为下游低水位对应的调压室稳定断面面积;第二部分调压室断面面积为满流时对应的调压室稳定断面面积,其洞身沿高度方向呈倒喇叭型.这种结构既减小了调压室的开挖工程量,又降低了调压室结构支护难度.该公式与托马稳定断面面积公式相似,方便实用,并经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其合理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可用于实际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6.
东阳横店某高铁区间隧道需要浇筑薄壁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隔墙,但该隧道有3种断面规格,同一规格的模板台车无法满足施工要求。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共架装配式中隔墙模板台车,以72 m~2断面门架作为基础门架,在其基础上焊接不同尺寸的附加结构,形成适用于87 m~2和120 m~2断面的模板台车。通过ANSYS软件对最大断面为120 m~2的模板台车进行应力和变形分析,结果表明:台车最大有效应力为38.6 MPa,最大位移为0.32 mm,最大有效应力和位移都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对试浇段的薄壁中隔墙进行质量检测,其质量符合验收标准。本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断面隧道中隔墙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钝体矩形断面的绕流场特征和气动特性,针对宽高比为4的矩形断面,基于雷诺时均N-S方程和SSTk-ω湍流模型开展了断面绕流场非定常CFD模拟,得到了与其它文献报道一致的断面阻力系数、涡脱St数、上下面压力平均值和脉动值分布、平均涡脱位置和再附长度.对表面脉动压力时程的主分量分析表明,第一主分量与压力脉动RMS分布一致,能反映表面不同位置的脉动压力强弱和整体分布特征.基于上下面第一阶主分量形状,可确定其分离剪切流中主漩涡的脱落位置.基于第一阶主分量系数,可获得矩形断面绕流的涡脱频率.矩形断面上下表面的主漩涡脱落主导了上下表面的压力脉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围海工程堵口合龙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合理选择堵口顺序和方法以及确定最佳堵口合龙技术方案,利用水量平衡方程对围海工程堵口合龙过程口门水力要素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龙口口门选择时,可采用汛期潮型,并以控制流速确定其尺寸,同时做好龙口护底和堤头防护;堵口合龙时,应采用非汛期潮型,以涨潮最大流速等值线确定堵口顺序和方法;软土地基堵口段要采用宽浅式口门及复式断面,断面边坡最大流速处于坡脚,施工中要加强防护;最佳堵口合龙技术方案要满足工程量小、施工组织管理容易以及一个小潮期能堵口截流成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位于强震区、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座大跨径连续梁桥改造工程为背景,分析比较了常规设计方案以及常用的减震和隔震技术方案的抗震可行性.结果表明:常规设计方案难以满足抗震要求;采用Lock-up装置的减震方案不适用于纵桥向自振基本周期较短的改建桥梁;在合理的参数设计下,粘滞阻尼器减震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下部结构的地震需求;固定-滑动型支座隔震方案可显著降低下部结构的地震需求,然而有上部结构无法复位的缺陷;摩擦摆式支座隔震方案既可显著降低下部结构的地震需求,又可有效控制上部结构的位移反应,是理想的抗震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以位于强震区、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座大跨径连续梁桥改造工程为背景,分析比较了常规设计方案以及常用的减震和隔震技术方案的抗震可行性.结果表明:常规设计方案难以满足抗震要求;采用Lock-up装置的减震方案不适用于纵桥向自振基本周期较短的改建桥梁;在合理的参数设计下,粘滞阻尼器减震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下部结构的地震需求;固定-滑动型支座隔震方案可显著降低下部结构的地震需求,然而有上部结构无法复位的缺陷;摩擦摆式支座隔震方案既可显著降低下部结构的地震需求,又可有效控制上部结构的位移反应,是理想的抗震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