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轲的性善论和荀况的性恶论是先秦时期探讨人的本性的两种著名学说。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学者类多扬孟抑荀,性善论一直成为地主阶级人性论的主流思想,性恶论则往往被斥为异端。当代学术界则多抑孟扬荀,认为性善论是先验主义的,性恶论则具有唯物主义因素而比性善论深刻。综观两论产生的历史条件,立论的论点、论据、方法、目的,实形异而质一,殊途而同归,看不出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和唯心、唯物的严格区别。试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荀子自古被认为是"性恶"论的代表。通过分析荀子思想中"人性论"的相关概念,指出其思想实质并非持单一"性恶论"而是带有"两维"性质。同时,结合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探讨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西不同的人性论设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治国路径。一般来说,中国的人性论虽然多种多样,但总体是以性善论为主,西方则是以性恶论为主。性善论往往与德性主义的治政理论相关,性恶论则崇尚法治主义的治政学说。落实到反腐败的问题上,中国的反腐败注重德治教化,西方的反腐败则注重法治惩处。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我国新时期的反腐败应当从中西德治主义和法治主义的传统中总结经验教训,力求把道德教育和法治惩处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坚持治本和治标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田小涔 《科技信息》2010,(34):I0152-I0152
孟子与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但是他们对人性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性善论与性恶论在人性论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对我们深入把握人性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古代人性学所达到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身两有贪仁之性”是董仲舒人性论思想的基本内容,他为论证这个人性内容中先天差别性的命题和“性三品”说这个人性形式上先天差别性的思想,融台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之争,把孟子的“善性”降低为“善质”,并在其中掺杂了“恶”的内容,这就减少了人性论中的先验成份.在理论上有其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问题上有两大针锋相对的观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二者都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从今天看来,性恶论无疑要比性善论思想深刻得多。本文主要通过对荀子性恶论思想的分析,以及和孟子性善论思想的简要比较,挖掘出性恶论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梁实秋一生文坛遭遇沉浮,论争是其标签,论争也是其最基本的姿态,其思想在论争中提出、发展、升华和修正,而其文学话语的是是非非在很大程度上与鲁迅休戚相关。本文以人性论为立足点,以其论争的三阶段为线索,通过人性论与自然人性论、人性论与阶级性及与抗战无关论的辨析,以“论争”手法为切入点,目的是突显其基本文学见解及其底蕴,以期给当下学界以启示。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的人性论思想是"性恶论",三曹父子的人性论思想是"性偏论"。也正因如此,所以他们虽然都主张循名责实,依法而治,但是在有关文艺创作的社会价值、文质关系、历史属性的认识上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也仍然有理由相信在对文艺创作审美价值的认识上,韩非子确有他独到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的学术界将孟子心性论与其他相近或相关学说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孟子荀子心性论的关系及优劣是非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孟子荀子心性论有内在联系,荀子对孟子批评中实际上又有继承;但二者论断的优劣是非问题仍迄无定论。学者还将孟子心性论与以下的心性学说相比较或联系进行考察,包括:孔子心性论、《管子》心性论、朱熹及宋明儒学心性论、老庄心性之学、佛教心性学说、近代来华传教士心性论、弗洛姆性善论、卢梭等西方哲学家人性论。  相似文献   

10.
戴震对气、欲、才三个关键词进行梳理之后,试图重构孟子的性善论。它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准备阶段,东原以孟子为集中意识,指出程朱论气、欲、才违背了《孟子》文本,从而对当时奉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程朱心性论进行了批判;后是建立阶段,东原以孟子为支援意识,完成了自己以情感哲学替换理性哲学的性善论建构。在第一个阶段上,戴震以孟子为集中意识,亦即合法化认同孟子,显示了他与孟子之间的亲近感,奠定了《孟子字义疏证》"准孟"的思想基调;而在第二个阶段上,戴震与孟子之间的亲近感越来越被距离感所取代,逐渐从对孟子的合法化认同走向自身的创造性转换,并成为具有"准孟"品格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1.
一在人类的思想史上,人性论可说是源远流长了。我国古代哲学家中,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等学说。欧洲文艺复兴后,人性论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往后,人性论叉成了许多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改革方案和社会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础。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一切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进行辩证的“扬弃”时,人性论才开始遭到厄运,它在理论上的谬误和实践中的危害才逐渐被揭露出来。抛弃超阶级  相似文献   

12.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和理论基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说,是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直接影响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孔子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学说,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与理学之礼教秩序其合法性建基于先验天理之绝对正当性不同,康有为从近代西方之公理和人道两大基本观念出发,重建礼教秩序合法性基础。公理以平等观念重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师长等伦常关系。其近代意义在于解构天理之时间和空间超越性,瓦解礼教秩序之不言自明的超越意义,从而为礼教秩序的瓦解奠定学理基础。人道观一为人生来之资质,二为人之平等权利。人道观之理论意义在于为礼教制度的构建提供人性依据,即制度应当顺应人道之自然。其近代意义在于通过资质人性论对本质人性论的代替而实现了人之伦理本质的消解,这意味着人性之爱和恶失去了自身内在约束,礼教秩序之内在基础随之消解,礼教秩序之形成只能求诸外界。在资质人性论基础上,康有为提出以"教"和"学"为主体内容的礼教秩序形成之外在机制。"教"主要指以德行教化万民;"学"主要指对道的习得,其内容主要即控制人的爱恶等情欲,从而实现对人性的有限控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中国古代儒家的性善论性恶论、组织中人员的特点以及组织中管理者的特点等方面来发掘其在管理方面对于人性的探索。并用与西方管理思想的对比中,更见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悦 《海峡科学》2001,(5):24-25
婚姻不是一种契约而是制度.婚姻契约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手段,但在今天看来有失偏颇.我们应还其本来面目,承认婚姻是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16.
儒学"性善论"作为国人社会心理的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需与之融合方能融入国人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性善论"认为人生而即有区别于禽兽的善性,并称此善性为人性。此善性作为苗芽,需后天培养才能长大;又因人生而亦有不合于人性的兽性,故需后天的修身养性,人才能成为一善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则将人的全部生理—心理本能均视作"一般的人性",又将人"能动的实践的生命活动"视为人的"类特性"。"一般的人性"作为潜能存在于每人身上,通过人能动的实践的"类特性",在后天得到发展与实现,此即"具体实现的人性"。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能够将"性善论"的积极方面吸纳进自身,同时亦能为"性善论"人性更好地实现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人性理论之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学说是先秦儒家思想文化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其中孟子的性善论与专制主义的联系比较隐蔽。孟子虽然用性善理论对个别君主进行过抨击,但他提倡的仁义礼智是从普遍意义上对君主专制主义的维护。荀子的性恶论则直接了当地认为人的本性是社会秩序的天敌,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的社会秩序,必须对人的本性加以抑制和改造。先秦儒家的人性的讨论和专制主义同流合污,成为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人和人性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性善论“强调道德而漠视法治,容易导致人治、专制;“性恶论“强调法律而忽视道德,也容易产生消极影响.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与德治共存并重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反思传统文化,在新的条件下重新认识人、定位人.我们只有在正确把握人及人性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治国方略的制度创新,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性发展、社会发展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9.
白璧德对卢梭自然人性论的批判代表了西方世界对卢梭的一种态度 ,且在现代中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卢梭自然思想有必要再做考证。自然是卢梭思想的核心概念 ,卢梭自然思想有着丰富内涵 ,它包括自然人性论和自然理想国两个有机关联的方面 ,具有结构自足性、内含时代性、判断主观性的特点。白璧德对卢梭自然思想的评判忽略了其中的时代内容并片面归纳了其历史作用 ,体现着对卢梭思想的一种误读 ,必须予以纠正而还其本真。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选取新自由主义现代派和保守派中两个典型代表人物罗尔斯和诺齐克,对他们的新自由主义思想进行比较。二者区别在于:一是在理论基础上,前者立意于"新契约论",后者则主张"反契约论";二是在正义问题上,前者主张"正义意味着平等",后者则认为"正义在于权利";三是在自由和平等的关系问题上,前者秉承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由和平等是一致的,后者则认为自由和平等不能兼有,二者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二者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从根本上说,乃是同一主题和同一本质的两种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