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基于模糊概率理论的地层流体精确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考虑火山岩地层流体的交互性及模糊性特征,从模糊概率理论出发,应用测井解释基本原理,对选取的火山岩样本层位测井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借助离差平方和的概念,构建地层流体的模糊概率识别功能函数;应用模糊数学及统计理论方法,确定模糊概率的概率密度函数和隶属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模糊概率理论的松辽盆地火山岩地层流体识别数学模型.实例计算的识别准确率在80%以上,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阜新盆地晚中生代地层在我国东部处于西连翼北,北接松辽的重要地位.回顾阜新盆地地层研究的历史,清楚地看到目前阜新盆地地层不仅存在着地质时代的争议,而且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地层层序方面的分岐,本文就以下几个纷争问题提出粗浅看法,1.阜新义县两区是否是一个盆地范围?2.大凌河南北地层存在着哪些主要差异?3.阜新盆地中发育的两期火山岩系序位怎样确定?4.义县区的义县组等地层是否是兰旗组等地层的相变?5.大凌河西北两区地层怎样对比?6.阜新盆地地层侏——白界线应划在哪里?  相似文献   

3.
冈底斯西段赛利普一带分布有大面积的钾质火山岩,以前曾被划归上新世-早更新世赛利普群.作者对这套火山岩地层进行了详细野外调查并重新测制了火山岩地层剖面,在该套火山岩下伏及层间湖相碎屑沉积层中获得ESR年龄0.268 Ma与0.349 Ma.岩石学、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这套火山岩是以安粗质熔岩为主的钾玄岩系列-钾质碱性玄武岩系列火山岩,岩石类型及岩石组合稳定,岩层产状平缓,岩石新鲜,层位相对清楚,故将其命名为赛利普组,属第四纪早-中更新世.这一发现对研究冈底斯构造带新生代以来岩浆活动、构造演化,进而探讨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碧口群是西秦岭地区最古老的地层,也是西秦岭地区重要的金及多金属矿产资源产出层位,特别是在陕西境内“勉略宁”地区海相火山岩分布区内已发现多处金、银、铜、铅、锌等大、中型矿床。作者就“勉略宁”地区海相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作了总结,并对碧口群火山岩形成地质构造环境进行了判别。  相似文献   

5.
江西中生代晚期火山岩系发育,形成了北部的峡江-广丰火山岩带和南部的三南-寻乌火山岩带。峡江-广丰火山岩带的火山岩系为一个火山旋回的产物,称为武夷群,并进一步划分为双峰岭、鹅湖岭和石溪组三个组。三南-寻乌火山岩带蔡坊盆地火山岩系也为一个火山旋回的产物,包括上、下两个岩性岩相单元:下单元以沉积岩为主夹火山岩,属火山喷发-沉积相,代表火山活动初始期的产物;上单元以火山岩为主,属火山喷发相,代表火山喷发期的产物。上单元顶部流纹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30.79±0.73)Ma,根据新的国际地层表,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的界线限定为(145.5±4)Ma,蔡坊盆地火山岩系的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早期。通过岩性岩相对比,结合地层层位,蔡坊盆地火山岩系可归入峡江-广丰火山岩带的武夷群,其中下单元可归入双峰岭组、上单元可归入鹅湖岭组。蔡坊盆地火山岩系层序和地质时代的确定,可为三南-寻乌火山岩带火山系的研究提供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6.
陈桂成  凌福发 《科技信息》2007,(14):244-245
永丰煤矿属于童子岩组第三段地层,有着大量的结核,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结核有着一定排列组合规律,利用结核层在矿井地质工作中找煤、指导巷道开拓、辨别层位等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藏措勤地区的中新世布嘎寺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于西藏措勤县城北西江若拉一带的富钾火山岩曾被划属达多群,地层时代属古新世至始新世.作者测制了这套火山岩地层的剖面,获得的同位素年龄为15.8 Ma和15.9 Ma,属中新世.这一发现填补了冈底斯山北部中新世富钾质岩浆活动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根据岩性组合、地层时代及区域地层对比,将这一套中新世的富钾火山岩地层命名为布嘎寺组.  相似文献   

8.
火山岩油气藏已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和储量增长点。在火山岩的地层评价中,裂缝与油气识别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针对地层矿物成分与岩性十分复杂、常规测井方法很难准确快速识别,应用声波能量衰减对于天然裂缝极为敏感特性,利用斯伦贝谢偶极横波资料可以计算纵、横波及斯通利波能量衰减的特性,实现对裂缝的有效识别。在岩性、物性等因素基本一致的条件下,利用纵、横波能量重叠、泊松比、波速比还可以较好地识别气层。克拉玛依火山岩地层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偶极横波资料在火山岩地层评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火山岩地层裂缝与油气识别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大凌河隐伏断裂为实例,根据断裂位于大凌河床底部的特点,通过对比河流(断裂)两侧的第四纪地层和阶地,对隐伏断裂的活动性进行研究。孢粉分析和^14C测年数据表明,大凌河大榆树堡-凌海市段一级阶地形成于晚现新世至全新世,二级阶地形成于晚更新世,三级阶地形成更新世大凌河三级阶地形成以来位于大凌河床底部的隐伏断裂没有过活动。晚更新世以来这一地区的地壳平均上升速率为0.20~0.28mm/a。  相似文献   

10.
为指导大洼油田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利用K-Ar同位素测年、岩心薄片和测井等技术,研究火山岩层位、岩性、岩相及其空间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辽河盆地大洼油田火山岩呈层状产出,这些火山岩年龄位于86.42~107.36Ma和45.72~51.25Ma这2个区间内,反映其形成时期分别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中期和始新世早期(房身泡期);主要的岩石类型有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及火山沉积岩类,始新世早期以熔岩类为主,白垩纪以火山碎屑岩类为主,它们分别产于溢流相、火山碎屑相、空落堆积相及火山沉积相中;通过对测井响应特征的综合分析及测井曲线组合的处理,建立不同类型火山岩的识别方程,为未取心井段地层、岩性对比提供了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完善煤系烃源岩的理论研究,总结了煤系烃源岩的分布、发育影响因素以及发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并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为例,对该地区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的地化特征、发育机理以及有机质来源进行了分析。煤系烃源岩包括煤、煤系泥岩以及碳质泥岩,在中国及全球各地广泛分布。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沉积环境多为湖沼相,有机质来源主要是高等植物。不同盆地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不同,跨度范围较大,从未成熟到过成熟都有分布。由于煤系烃源岩母源输入主要为陆生高等植物,所以镜质组、惰质组和类脂组是煤系源岩的3种常见组分。影响烃源岩的发育因素应该从有机质供给、有机质的保存以及有机质的稀释3个方面来考虑,古气候条件、古地形特征、母质来源、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水平面频繁升降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有机质供给、保存和稀释,从而对煤系烃源岩发育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目前对煤系烃源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烃机理,而对煤系烃源岩发育机理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
大量的煤岩显微试验分析表明,损伤是沉积相煤岩固有的力学特性,结构的非均质性及其引起的应力局部化,是煤岩损伤发展最终导致结构破坏的根本原因;受力以后,煤的脆性断裂及以后的搓揉、粒化等破坏形式应是煤与瓦斯突出时煤的主要破坏机制,由全应力-应试验结果得知,煤岩受力以后,相对其峰值强度而言,强度高的岩石扩容应力和残余强度高,而煤的扩容应力残余强度度。最后,提出了研究煤岩损伤变化过程的偏应力检测法。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围岩稳定性综合分类法,用此法研究平顶山矿区煤巷稳定性变化规律,得到了综合评价围岩稳定性的统计判据,可根据巷道条件及实测信息评价巷道稳定程度,并绘制出多指标围岩分类图。文中相应阐述了煤巷锚杆支护形式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为查明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气源,在对该区可能烃源岩芳烃GC-MS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煤和泥岩的有机质来源、热演化程度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所有烃源岩样品中均检测到苯并蒽等陆源高等植物来源的芳烃化合物,且石炭系和侏罗系煤样1,2,5-TMN/1,3,6-TMN比值较高,分别为2.35和4.89,其余烃源岩样品该比值较低,为0.04~0.77,说明石炭系和侏罗系煤样陆源高等植物贡献较大,其余烃源岩样品则以低等水生生物输入为主;侏罗系(D-17)煤样F1和F2值分别为0.40和0.21,处于成熟阶段,其余烃源岩为高成熟烃源岩;侏罗系和二叠系煤样氧芴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69.39%和40.92%,表征发育于氧化性环境,其余烃源岩氧芴含量较低,介于2.53%~13.43%之间,为还原性环境沉积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
从煤岩学角度并结合福建省的地质、构造条件,阐述了影响福建省煤变质的因素和类型,研究表明,福建煤的变质应属多元、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前锚喷支护已经成为煤矿巷道支护设计首选的支护形式,但是对于软岩巷道应运用软岩支护理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软岩,采取不同的设计对策。本文借用大雁三矿在设计中采用先让后抗、柔让适度,适时支护的二次支护原则的实例,阐述膨胀性软岩巷道支护采用锚喷支护的设计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从古构造、区域构造、缓倾角断层等方面出发对煤炭资源控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龙岩市煤炭资源开发宜采用边探边采,边采边探的方法,煤炭企业建设宜采用年产(3—9)万吨井型,方能确保资源回收的最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leaching behavior of heavy metals (V, Pb, Cd, Cr, and As) from stone coal waste rocks with various particle sizes using dynamic leaching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solved concentrations of V and As initially increased and then slightly decreased as time progressed and that the dissolved concentrations of Pb, Cd, and Cr were high in the early stage before decreasing.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stone coal waste rocks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 in the leaching solutions. The effects of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stone coal waste rocks on the dissolved concentrations of V, Pb, and A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fine fraction > medium fraction > coarse fraction, and the effects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dissolved concentrations of Cr and Cd decreased in the order medium fraction > coarse fraction > fine fraction and coarse fraction > medium fraction > fine fraction, respectively. The quantities of heavy metals dissolved from the stone coal waste rock with fine particle sizes were observed to decrease in the order V (17104.36 μg/kg) > As (609.41 μg/kg) > Pb (469.24 μg/kg) > Cr (56.35 μg/kg) > Cd (27.52 μg/kg), and the dissolution rate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As (2.96%) > Pb (0.93%) > V (0.35%) > Cd (0.25%) > Cr (0.01%).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pore size of the stone coal waste rocks, and chemical forms of heavy metals also influenced the release of heavy metals from the stone coal waste rocks. Ki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issolution of heavy metals fundamentally agreed with the rate equation controlled by the shrinking core mode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expected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heavy metals contamination from stone coal waste rocks.  相似文献   

19.
唐峰 《山西科技》2011,26(1):30-31,33
以瓦斯地质理论为基础,根据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瓦斯地质资料,分析了地质构造、岩浆岩分布、煤层埋藏深度、基岩特性等主要因素对塔山井田瓦斯涌出的影响。通过研究矿井构造分布与演化特征,得出煤层瓦斯和构造煤的分布规律,对煤层瓦斯进行预测,为矿井瓦斯灾害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神府煤田新民区赋存的煤层为休罗纪低变质不粘煤和长焰煤。该区煤层由于变质程度低,有机组分含量高、氧含量高,加之区内煤层厚、埋藏浅,沟谷发育,造成煤层大面积自燃,而后形成的烧变岩分布广泛。不同类型的烧变岩在平面和剖面上都呈带状分布、煤层火烧区的分布范围主要受当时侵蚀基准面、煤层出露高度、出露范围以及煤层厚度的控制,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