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通过对李洲坳东周墓出土玉器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晶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红外光谱显示所测4件样品均为透闪石质软玉;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样品G47∶3和G36∶1由较纯的透闪石组成,G21∶1和G21∶2主要矿物为透闪石,但是出现高岭石矿物的峰,表示其受沁后,出现黏土化。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金沙县汉代画像石墓是贵州省出土的为数不多的汉代画像石墓葬,该墓葬中出土的"人首龙身交尾"画像,在该墓葬画像中具有典型性,本文以"人首龙身交尾"画像石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画像表现的内容、画像的源流、画像的造型艺术特点等方面对该画像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3.
滇池区域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其年代约当战国至西汉时期,数量达五千余件,皆为墓葬出土。这些青铜器连同出土它们的墓葬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展示了当时滇池区域人民的社会面貌,劳动生息状况和民族特征。晋宁石寨山六号墓出土的汉文印章,其上有“滇王之印。字样。因此,学术界一般把与滇王墓文物有共同特征的古文物命名为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简称为“滇文化”。  相似文献   

4.
20 0 0年 1月 1 5日 ,在陕西师大历史系召开了“郭店楚简与历史文化”学术座谈会 ,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学院、西安联合大学、西安社会科学院 30余位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会上学者们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就墓葬和竹简的断代、《老子》文本的作者与年代、《性自命出》与儒家人性论、楚简与子思之学等 ,进行了广泛、细致、多角度的研讨。兹将本次学术座谈会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1 关于出土楚简墓葬的断代及墓主身份陕西师大何清谷教授根据墓葬的地理位置及出土竹简的文字风格认为郭店一号墓的下葬时间应在公元前 31 6-前 2 79年之间。他指出…  相似文献   

5.
正长沙马王堆墓与南昌海昏侯墓同属西汉大墓,两者在时代和级别上也很相似,同在王侯封国体系内,墓地都在南方,纬度和自然环境基本相同。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各有千秋。长沙马王堆汉墓是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文化遗产。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1972年1月,经国务院发文批准,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1月16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  相似文献   

6.
绍兴印山大墓出土遗物的年代约在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之间.在目前已知的同时代的南方墓葬中,印山大墓的体量最大,气势最为雄伟,结构最为奇特与复杂.结合越国历史,它绝对不可能是春秋时期的允常之墓,而只能是战国时期某位越王之墓,具体王名尚难确定.若参考诸位越王的传世铜器情况,以者旨于赐之墓的可能性较大.绍兴306号墓形制与印山大墓迥异,应该是徐墓,不是越墓.  相似文献   

7.
关于墓道功能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对于墓道发展与墓葬建设关系的研究却鲜有涉及。该文以北方地区高等级墓葬的墓道为研究对象,将主流墓道——长斜坡墓道的发展分为东汉以前的敞口式和北魏至宋前带天井的半券洞式两个阶段,旨在理清其在墓葬建设中的发展演变及作用。通过综合分析与古今对比,笔者认为长斜坡墓道的发展变化与墓葬建造技术有关,主要目的在于方便出土和墓壁减压,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装饰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砖室墓葬是洱海区域汉晋时期唯一可见的墓葬形式,它是以烧制砖块作为筑墓材料的古墓葬,这种特殊的古墓葬构造形制、出土器物及墓葬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表明汉晋砖室墓主的族属就是汉晋时期中原内地通过各种途径移居并落藉到该区域的汉民族和他们的后裔及本地民族上层人物,他们创造的砖室墓文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9.
云南祥云县红土坡石棺墓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这些铜器制作精美,类型丰富,堪称洱海区域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为进一步研究祥云红土坡石棺墓出土铜器的制作工艺,对20世纪80年代两次发掘祥云红土坡石棺墓所出土各类铜器(包括剑、矛、钺、斧、锄、动物模型、杖首)进行了成分分析,并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祥云红土坡石棺墓出土的铜器材质主要是红铜或低锡青铜,含锡量很低是该墓葬群出土铜器的一大特点。这些铜器主要用作随葬明器,少数兵器为实用器。个别为铜锡铅三元合金,已经出现了在合金中加铅的技术。其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少数器物表面镀锡。这一研究成果,对今后探索洱海区域青铜时代金属技术及其文化面貌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后期,日本飞鸟时代古都(今奈良明日香村)发现两座椁顶装饰着天象图、四壁绘有壁画的墓葬。多年来,中日韩三国学者从天文学史、考古学、美术史的角度探讨,但很少以打破学科藩篱的态度来看待整体墓葬。本文在指出天象图及其他图像的问题后,结合同时期各种天象图及相关文物,再将思考范围延伸到八世纪东北亚的政治、科学以及宗教等方向,探讨这两幅天象图及墓葬的定位。本文认为:这两座墓主人应为日本高级贵族,而非朝鲜半岛移民。日本当时很少以天象图装饰墓葬,此二墓的葬仪乃受到中国唐代贵族墓葬的影响。天象图的来源应是八世纪之前中、日之间天文学交流的成果,且与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有关,壁画与随葬品均暗示着墓主的佛教信仰。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后期,日本飞鸟时代古都(今奈良明日香村)发现两座椁顶装饰着天象图、四壁绘有壁画的墓葬。多年来,中日韩三国学者从天文学史、考古学、美术史的角度探讨,但很少以打破学科藩篱的态度来看待整体墓葬。本文在指出天象图及其他图像的问题后,结合同时期各种天象图及相关文物,再将思考范围延伸到八世纪东北亚的政治、科学以及宗教等方向,探讨这两幅天象图及墓葬的定位。本文认为:这两座墓主人应为日本高级贵族,而非朝鲜半岛移民。日本当时很少以天象图装饰墓葬,此二墓的葬仪乃受到中国唐代贵族墓葬的影响。天象图的来源应是八世纪之前中、日之间天文学交流的成果,且与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有关,壁画与随葬品均暗示着墓主的佛教信仰。  相似文献   

12.
以楚墓出土的玉组佩资料为基础,对楚墓玉佩进行实际考察和图像分析,以图表对照的方式,用形式美法则探析楚国墓葬中玉组佩的艺术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52年11月,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与我国科技史家王振铎通信。参照河南辉县琉璃阁墓中出土的战国时期墓葬车马坑的考古发现,两位学者讨论了中国古代车制中有关辀和双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200万枚铜钱,专家大致推断为汉武帝、昭帝和宣帝时期之物。这批铜钱的来源应该包括昌邑哀王刘髆的遗物、昌邑王父子私铸的货币和封地的结余,还有可能包括刘贺为帝时调用的国库钱物。这批铜钱是刘贺为谋求恢复昌邑王地位准备的资金,后因刘贺死后无人继承海昏侯爵位、国除而彻底随葬。  相似文献   

15.
句町王墓主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省广南县黑支果乡发现木椁墓葬出土的简牍,通过与马王堆汉墓、居延汉简等汉代隶书文字的比较,可辨识出木椁墓筒牍残缺不全的文字与王莽对句町王的贬职有关,漆木耳杯底部的"王成"就是<汉书>中的王"承",因而广南县黑支果乡发掘的木椁墓葬亦即<汉书>中的句町王"承"的墓葬.  相似文献   

16.
在汉代画像石中除了描写农耕、战争、宴饮等场面外,最多的要属墓葬前面用来祭祀的辟邪兽了。从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东汉石辟邪来看,其兽形象并不统一,制作也较为粗糙。在这些石兽中,除了宗资墓前有"辟邪"字样的石兽外,很可能有一部分石兽如穷奇等在当时被称为"辟邪"。,对汉代墓葬的研究,发现这种"观看"的主体并非是一个外在的观者,而是想象中墓葬内部的死者灵魂。这就是汉代大量存在于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会有大量辟邪兽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墓葬封土最早起源于江南地区土墩墓,具有浓厚的社土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文化涵义。北方周文化带有浓重的母性色彩、社稷的地母崇拜及祝殖文化意义,与南方墓葬封土的文化涵义契合。在南北文化交流中,西周文化接纳了北传的墓葬封土文化因子,使之植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壤,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  相似文献   

18.
洛阳曹魏墓见于发表资料的目前只有3座,其中1座为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墓,另2座为无纪年基.这3座墓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不仅对于我们了解、认识洛阳曹魏墓的基本特征,了解和认识洛阳曹魏墓的形制、结构、随葬品的组合、葬俗葬式都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直接资料;同时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洛阳曹魏墓与洛阳东汉晚期墓葬及洛阳西晋早期墓葬的异同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不仅如此,洛阳曹魏墓在中国墓葬史上处于一个转轨的时期,它完成了我国墓葬从"汉制"向"晋制"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在岭南中部、西部、北部的22处遗址中,共发现220多座先秦时期的墓葬。多数的墓葬中都出土青铜器,且带有明鲜的地方风格。尽管这些墓葬材料对社会原貌的反映程度有限,但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这些墓主的身份以及岭南地区与楚国交流、接触的方式和性质,从而揭示岭南青铜时代的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馆陶组为冲积扇—河流沉积.坳陷周围隆起区及内部凸起区的山前带发育冲积扇沉积.而坳陷内为大片河流沉积.馆陶早期为辫状河沉积;中晚期为曲流河沉积.济阳坳陷内发育有三大水系,各水系流经沾化东部后继续向东流入渤海,故推断现渤海海域地区有较厚的馆陶组,河道砂体、三角州砂体和湖泊砂体均应发育.此地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