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80年代流行音乐的审美特性,无论是由港台传入的歌风,还是内地自创作的作品,主要表现出柔美风情、壮美抒情、慷慨苍劲、悔恨悲情、大爱情怀等美感特征。其中,从审美品格看,壮美抒情、慷慨苍劲和大爱情怀之美感特征更显高格,值得推崇,柔美风情似乎是心灵的甘露,而悔恨悲情,则有明显的局限性。从更深层的意蕴看,"人文的回归与现实的感怀"是该时期总体审美特征,并以"爱"为根情。总体上,该时期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巴陇锋善于从独特的视角把一个较长跨度时期的社会历史呈现出来。长篇小说《永失我爱》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西部农村的广阔社会现实,表现了中国西部农村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坎坷与曲折。长篇小说《永失我爱》中触到重大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人民的重大关切,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是一篇厚重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3.
"饶舌的哑巴"是理解李洱小说文体风格的关键,在他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中,故事主人公、叙事人及文本风格都显现出这一特质.这是作家对现实荒谬、人生虚无的体验式把握,也是他深深包藏在怀疑精神之中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求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上,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学研究,真正具有学术史意义的美学现象是,关于中国实践论美学的论争与反思。论争集中体现于“后实践关学”的超越性批判和实践论美学的改造性维护。实践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李泽厚、刘纲纪和蒋孔阳,都对各自的实践论美学思想进行了自我完善性的反思,从而也充分地证明了实践论美学自身是一个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创造着的开放体系。实践论美学尽管尚存在着一些学术局限和内在矛盾,但却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作出了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同时,它也是中国当代最有发展前景的美学学派。  相似文献   

7.
在报告文学评论界,只有少数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告文学反映现实更深入,文化底蕴更丰厚,也更理性,因此,90年代报告文学的成就超越了80年代。然而更多的评论家则认为90年代乃至新世纪之初,中国报告文学走人了低谷,其成就远不及80年代。无论肯定还是否定,90年代报告文学的发展与80年代不一样,这应该是无异议的。  相似文献   

8.
高春林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写作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河南重要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描写商业社会里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的命运,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下层社会"的"经验的知识",并显示出"独立意识上的内省"。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作品还具有某种理想主义倾向,表现了对飘逝的美好事物的追寻。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7,(5):92-95
第六代导演是中国当代电影史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既遭遇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也经历了电影走下神坛还原为一种大众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叛逆与反思"成为其典型特征。在这个导演群体中,王小帅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诚意,将目光投向社会现实中的边缘人物,以其个性化的影像表达,建构了具有独特美学风格的影像世界。本文以《十七岁的单车》为例,通过语言表达的个性化追求、人物形象的冲突化塑造、意蕴空间的丰富性建构等几个方面的探析,试图解读王小帅独特的电影设计,进而明晰其影片所具有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90年代旅德游记作品塑造了冷战时期以及冷战结束之后的德国人形象,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德国人物特征。随着中国学人对德国社会的了解不断深入,德国人的形象也得到了全面而客观的展现。德国人形象的塑造与变化反映了中国学人对西方现代性的认知、想象与理性思索,呈现了中国学人的主观诉求与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学人在文化自觉中的体验、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以及对现代性道路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