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氛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校企合作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在自身文化软实力构建过程中更好地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断创新形式、改革内容、丰富载体,加大校企文化的融合力度。该文在分析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基础上,在校园文化层面融入工匠精神,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3个方面分析校企文化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工匠精神是促进教育再提高、人才再培养的新时代新形态。特别是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高职院校的教育中,以全新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贯穿于技术人才的培育。该文将从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应用现状,探究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全新形式,并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高职院校培养中,更好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杜刚 《创新科技》2017,(12):10-12
为了响应国家创新创业人才与工匠的培育号召,高职院校应强化工匠精神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实现两者的融合。基于此,本文论述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文化的理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论述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文化与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开展这项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有着一定的关系,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实现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人生价值的需要,他与高职教育育人属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职院校文化传承职能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开展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是必要的和可行的。高职院校要从转变育人理念、扎实做好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改和推进产教融合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能力是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和德育的保障,高职的学生虽然能够具有独立思维意识,但是在心智成熟、学习能力和德育素养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成长。高职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成为保障学生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关键,并且融入工匠精神的辅导员岗位能力提升,有助于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本文阐述了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对策,为高职辅导员能力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高职院校担负着重要的社会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其所培养的人才将分布在国家各行各业中,并成为重要的新生力量。该文首先指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出"工匠精神"对学生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然后分析了开展"工匠精神"教学相应的困境和解决策略,得出高职院校有必要深度解析并融合"工匠精神"开展思政教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的工匠精神和高职思政素质教育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从道德层面来说,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抓住高职思政素质教育的"内心";从精神方面来说,工匠精神进一步加强了发展高职思政素质教育的意义。新形势下,我们用工匠精神的形式去发展思政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营造一种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文化氛围。在发展高职思政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完美地融合在其中也需要教师以自身为榜样,以便提高高职院校思政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是岁月洗礼后的深沉、是洗去铅华后的厚重、是沉淀已久的情感温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它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心上,是凝结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身上的宝贵态度和品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成为脚踏实地的践行者。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是职业教育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需要,也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我国目前的高职专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逐渐从只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逐步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转变。对于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建设工程管理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未来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中,本文以研究建设工程专业学生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场所,面对社会不断增长的人才需要,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必然选择。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依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适当渗透在教材体系中,借助现代化技术整合资源,帮助学生充分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就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客观阐述,提出合理的应用途径,以求推动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精造",需要有"工匠精神",需要大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高职学生只有具备"工匠精神"才能成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才能成为制造强国的主力军。文章从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始终、渗透进育人的全过程,从6个方面探讨了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阐述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危害入手,分析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缺失对制造业发展造成的影响,强调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要,是职业院校深化内涵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成为职业院校的教育追求,"工匠精神"的养成应该成为职业学校和企业校企合作的必然,职业院校塑造工匠精神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的结合,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要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位置,注重对知识型、创新型以及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弘扬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和敬业风气,职业教育注重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和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相符合,而思政课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觉悟,使其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全身心投入。  相似文献   

14.
面对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高等职业院校应明确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引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重塑双课堂并重教学文化生态,形成基于综合素质的评价范式,构建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具有普适性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工匠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具有对技艺进行创造、专注和追求卓越的特点。高技术人才一直是社会急切的需求且呈现扩大化趋势,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慢慢地被各高职院校定为艺术设计教育追求的目标。"工匠精神"需要在高职中凭借着一定的模式培养艺术设计人才以实现其传承目的,这对学生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对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发展意义非凡。该文希望在对"工匠精神"产生的背景和内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充分理解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人才教育赋予的时代要求,并在3个方面阐述了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中培养"工匠精神"人才模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培养高职学生实践技能与工匠精神既是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以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培养高职学生实践技能与工匠精神的多种模式,即构建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利用该模式开展了毕业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技能大赛、生产实习等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职业修养,塑造了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7.
"工匠精神"是现代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有力催化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探索现代职教集团引领下高职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了"一核两翼三通四导五平台"的工匠型人才培育模式,即以创建一流农业高职院校为核心;以全力推进"...  相似文献   

18.
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应将工匠精神中蕴含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创新态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营造育人氛围,打造学校以文化人新业态;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聚焦内涵建设,形成面向职场人才培养新常态;坚守需求导向,孕育服务区域发展新形态,将"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机耦合,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要重视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匠精神柔性培育人才教育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工匠精神柔性教育为指导,积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该文主要探讨了工匠精神柔性培育观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相似文献   

20.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由传统手工业者具备的价值取向,扩展至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敬业奉献精神、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以及开拓创新的职业能力。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职业价值观培育相契合,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要求相切合,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要求相一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包括推进课程改革,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大国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