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多民族国家如何整合内部各民族,并提供一种超越狭隘民族认同的社会团结纽带,这不仅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现实政治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理论课题。哈贝马斯以欧盟政治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所谓"宪法爱国主义"的政治理论。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国家已经是后民族主义时代的国家,故而,前现代色彩浓郁的民族认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基于一种自由民主国家政治实践基础上的政治文化将为现代国家提供一种社会团结的纽带,取代民族认同的地位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正>跨界民族问题主要是指民族政治问题,是跨国界居住的民族在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的过程中,与相关国家的国家政权或国内的其他民族发生的摩擦、矛盾和冲突,或者说是当跨界民族的利益和国家利益产生某种冲突时出现的问题。跨界民族问题治理就是控制、解决跨界民族与国家间的矛盾,反对跨界民族的分离主义,增强跨界民族对国家的政治认同。今年8月18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跨界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与延边大学民族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第五届"跨界民族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政治建设需坚持"政治一体"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在中国,中华民族是唯一获得国家形式的政治民族,而各个文化民族在单一制国家结构下,不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存在。文化建设则应为"多元一体",既要尊重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又要在挖掘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单一性的中华民族文化。利益建设在于营造一种"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利益依存关系,并形成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4.
<正>从狭义上讲,所谓跨界民族就是那些原来民族和其传统聚居地都被分割在不同国家而在地域上相连并拥有民族聚居地的民族。而跨界民族问题主要是指民族政治问题,是跨国界居住的民族在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的过程中,与相关国家的国家政权或国内的其他民族发生的摩擦、矛盾和冲突,或者说是当跨界民族的利益和国家利益产生某种冲突时出现的问题。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31至34个民族具有跨界民族特点,比较典  相似文献   

5.
韦伯在赫尔德和特赖奇克的思想基础上,把民族国家看作实现民族存续、保障民族永久性权力政治利益的世俗组织,提出制定民族国家政策的民族性、政治成熟与合法性法则,并基于德意志的现世提出民族国家政策落实的策略,即防范异族对德意志民族性的侵蚀,实现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成熟和保障德意志民族国家领袖的直接选举等。  相似文献   

6.
阿尔巴尼亚及其跨国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民族一条或多条国境线,将一个历史上同一的民族划分在国土毗连的不同国家之中,便形成了跨国民族,而跨国民族中生活在不同国家的群体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纽带并不会随着国界的划定而解构和消失,尽管处于不同的政体结构和政治环境中,地缘政治关系有所变异,但他们作为同一民族所显示出来的那些情缘关系会依然保持着。生活在母国之外的跨国民族很大部分是边民,边民之间的各种交往自然是多方面的,自古就有的,哪怕是在  相似文献   

7.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共性,更有其特殊性。将民族院校"四个认同""五观"教育融入到民族院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在明确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内涵与特性基础上,确立"四个认同""五观"教育视域下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原则,并努力加以实施,力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生活着多个民族群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国内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关系。而在多民族国家复杂多样的族际关系中,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民族问题越来越凸显成为多民族国家深受其困扰而又难以摆脱的一个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多民族国家的族际关系和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突出,产生的影响则更加显著和深刻。中国的族际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的政治学学科尤其是其中的民族政治学,必须加强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政治发展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至关重要,其主导内容是政治体系的综合能力提高,民族地区政府发展是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促进民族地区政府发展,提高政府综合能力的新途径,因而成为推进我国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新动力。在此认识基础上,应该把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推动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新的战略选择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在其发展进程中,出现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渗透、融合以及全球文化关系的整合,民族国家文化主权的行使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但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文化民族主义始终存在并产生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政治发展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至关重要,其主导内容是政治体系的综合能力提高,民族地区政府发展是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促进民族地区政府发展,提高政府综合能力的新途径,因而成为推进我国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新动力.在此认识基础上,应该把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推动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新的战略选择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和本民族相适应的独特的语言,语言和文化是民族个性的体现,而语言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日本作为屹立于东方的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反映了日本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地理的结构和特征并积淀了日本民族历尽沧桑、时代变迁和异文化的碰撞,从而形成了许多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文化,本文旨在通过"曖昧語"的研究来观照日本文化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3.
正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生活着多个民族群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对于多民族国家来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国内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关系。而在多民族国家复杂多样的族际关系中,矛盾和沖突难以避免,民族问题越来越凸显成为多民族国家深受其困扰而又难以摆脱的一个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多民族国家的族际关系和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突出,产生的影响则更加显著和深刻。中国的族际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的政治学学科尤其是其中的民族政治学,必须加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栏目主持人语近些年来,在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研究不断深化,马列经典著作的翻译和相关研究取得重大"民族政治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生活着多个民族群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国内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关系。而在多民族国家复杂多样的族际关系中,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更是多民族交往团结之路。佛教的传播途径,尽管不局限于传统的丝绸之路,但佛教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传入和发展线路,其实也主要是顺着丝绸贸易往来的商路进行并逐渐普及深入的。历史上,佛教在东北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构成了东北亚文化圈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促进了国家内部的政治整合与民族团结。及至今日,佛教仍然是东北亚国家交流的一条"黄金纽带"。  相似文献   

16.
追求民族一体化与统一国民文化及精神价值体系,在当代非洲政治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首先。在前殖民地时代,撤哈拉以南非洲的政治发展进程,总体上还未达到民族国家的发展阶段,大多数地区只存在一些部族社会范畴的政治共同体,在少数地区则只形成过一些规模较小、结构松散但体制功能发育程度还较低的古王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形成和稳定存在所必需的政治发展阶段和前提条件尚不具备,诸如制度化了的国家体制结构的初步发展,统一国民经济体系或经济生活纽带的初步形成与建立,各个民族或部族虽然差异很大但已有聚合在某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内长期共处的共同生活经历与习惯,一份长期积淀而成的富于凝聚  相似文献   

17.
论“希腊人”意识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早期历史经历了民族融合与民族迁徙的漫长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城邦制度。在荷马时代之前,并没有"希腊人"这个概念。但在各城邦长期的政治合作、经济交往中.形成了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民族心理定位,"希腊人"的意识也由此诞生。同时还派生出了两个新概念:"异邦人"和"异族人",进一步强化了"希腊人"共同的民族情感与意识观念。  相似文献   

18.
顾建平 《青年科学》2008,(Z1):69-69
国家宾馆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张骞通使西域以后,来长安的西域人日渐增多,各族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频繁起来,为此,西汉统治者下令在长安兴建了"蛮夷邸",供外国使节、商人和国内少数民族的代表食宿。"蛮夷邸"实际上是国家宾馆,历代分别为"西夷馆"(南北朝)"、四方馆"(隋、唐、宋)"、会同馆"(元、明、清)。封建时代的国家宾馆均按宾客的国籍或不同民族分设馆舍。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与前南斯拉夫在对待主体民族政策上的比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南斯拉夫由于缺乏对国内各民族历史和现状的深入分析,在制定民族政策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尤其是在对待国内主体民族的问题上,两国更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原则.苏联片面宣扬"大俄罗斯主义",压制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南斯拉夫则把斗争矛头指向"大塞尔维亚主义",以维护国家的安定统一.虽然两国在对待主体民族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但却产生了相同的结果,使这一问题演变为引发国内民族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解体或分裂.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和亲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汉出现并成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政策、策略,成为不同民族国家双方订立政治盟约的一种形式。和亲虽是民族间和平交往的历史产物,却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亲有利于民族融合,并为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同时,不可忽视有一小部分和亲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或者只是战争的一种策略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