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西方国家在历史上以欧洲为中心,把东方各地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这样的地理概念一直沿用至今。中东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现在所指一般以西亚为主,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地区,包括伊朗、阿富汗、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卡塔尔、巴林、土耳其、塞浦路斯。  相似文献   

2.
2003年12月19日利比亚宣布放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人们在惊叹之余不禁要问:利比亚境内到底有哪些杀伤性武器。自从1969年9月卡扎菲通过政变上台以来,这个国家就开始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而卡扎菲本人则更具传奇色彩。多年来,国际社会对利比亚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解得并不多,只是西方国家经常指责利比亚秘密发展核武器、生化武器以及导弹技术并且支持恐怖主义。那么,在利比亚境内究竟有哪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运载工具呢?核武器发展概况利比亚1969年签订《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并且在1975年正式加入该条约。1980年,根据条约规定与…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世间诸多烽火都是由领土之争点燃。中东地区几乎毗邻接壤的国家都有边界纠纷。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伊朗与阿拉伯国家、沙特与邻国是中东边界纠纷的三个核心。具体而言,有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埃及的被占领土之争,两伊就阿拉伯河主权与一段陆地之争,伊拉克与科威特领土之争,伊朗与阿联酋就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之争,沙特与阿联酋就布赖米绿洲之争,沙特与也门就马里卜、焦夫、哈达拉毛等领土之争,沙特与卡塔尔就  相似文献   

4.
2015年后的中东有可能出现埃及、阿尔及利亚、以色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等六个核大国,传统的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将重组。2006年是中东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近乎公开承认拥有核武;伊朗核发展步伐加速;埃及、土耳其以及海湾等国家突然纷纷高调宣布核开发计划。中东核竞赛局面已经形成,这将对该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与稳定发起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中东出现了两个新矛盾,一个是美军撤离后,伊拉克国内爆发的武装冲突,另外一个就是持续了数年的叙利亚内战。最近奥巴马挺闹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一路攻城略地的ISIS(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杀害了美国公民,并且叫嚣要"血洗美国"。原本因为美国扳倒萨达姆政权,获得暂时安宁的中东核心地带,现在又是战火纷飞,叙利亚、伊拉克派阀林立,各派激烈厮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又再次战火重燃。加上原本存在的伊朗核危机,中东核心地带形势复杂。中东的概念实际上,"中东"这个词汇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论的色彩。英法德等老牌欧洲列强以自己为中心,将欧亚非的国家和地区按照距离自己距离的远近,分别称之  相似文献   

6.
外刊概要     
《世界知识》2012,(17):6-7
1为何伊朗应该拥有核武器?【美】《外交事务》2012年7/8号中东核危机由来已久,由于以色列的"核垄断",该地区在40年时间里都处于独特的"安全失衡状态"。以色列对核武器的依赖导致其不允许该地区存在其他核力量。1981年,以轰炸了伊拉克核反应堆,又于2007年打击叙利亚的核设施。对以色列核特权的恐惧导致潜在对手更渴望发展核武器。而在巴以问题上支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世界在安全上长期处于被动、无助的状态,成为中东地区不稳定的根源。当前的伊朗核危机应该被视为中东核危机的延续。美国不应对伊朗政权存在偏见,其拥有核武  相似文献   

7.
中东风云多变。伊拉克—伊朗战争打了8个多月,久拖未决。最近两个月来,连续发生了黎巴嫩内战、叙利亚与以色列之间的导弹危机,以色列悍然轰炸伊拉克核设施,伊朗巴尼萨德尔被霍梅尼解除武装部队总司令职务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矛盾再度突出;阿拉伯国家正在重新组合;苏联企图乘机加强其在中东的地位;美国在阿以对抗中进退两难;苏美在中东地区的明争暗斗更为激烈。一连串的重大事件和多种多样的矛盾,使中东国家普遍受到影响。处在这样错综复杂的中东局势下,两伊战争的一方的伊拉克,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从两伊战争形势、它的经济状况、国内政局与对外关系的动态等几个方面,作一简介。(编者按:关于两伊战争中的另一方的伊朗情况,本刊今年第11期上《伊朗政局为何难以安定》一文可供参  相似文献   

8.
秦天 《世界知识》2014,(16):39-41
<正>鲁哈尼执政首年实现外交开门红,体现了他对伊朗内外形势的清晰把握与规划。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仅仅延续、维持恐怕是不够的。鲁哈尼是在关键外交议题上有所突破,抑或重蹈哈塔米时期高开低走的覆辙,还有待时间的检验。近年的中东动荡不堪,无论是叙利亚内战,伊拉克和利比亚的准内战,还是加沙冲突和埃及政权反复易手,传递的都是负能量。惟一真正积极的变化得数伊朗核问题谈判取得重要进展,伊朗与西方关系也出现向好苗头,这大概是预测中东未来几十年地区格局演变的最重要线索。其源头则是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自去年8月履职至今,鲁哈尼正好执政一周年。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与美国在中东连遭挫折、少有作为的情况适成对照,苏联在中东的外交活动相当活跃,其影响明显回升。从三月开始,苏联先后派出了包括苏共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利耶夫等在内的党政要员访问了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约旦、科威特和埃及等国。此外,莫斯科市副市长还访问了以色列。与此同时,应邀访问苏联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有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副总统、科威特国防大臣等,这些  相似文献   

10.
“样板性战争”伊拉克危机与中东问题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从美国方面考虑,伊拉克战争首先是一种“样板性战争”,无论对它在阿拉伯地区暂时的盟友(如沙特、科威特、埃及、约旦等)———作为一种示范,还是对它在穆斯林世界的对手(如利比亚、叙利亚、伊朗、苏丹等)———作为一种警告;这场战争同时是对美国政界和金融界中犹太人强大势力的回报,是对以色列国家安全的背书从阿拉伯国家的立场出发,此次危机可能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令它们不寒而栗,这些国家对此既无奈、又愤懑。美国在毁灭一个阿拉伯政权的同时,却默许以色列的坦克和…  相似文献   

11.
1 萨达姆是一个罪恶的统治者,他压迫、折磨并且谋杀自己的人民。推翻他是解放之举。2 会促进中东地区进行民主改革,产生一些对以色列和美国友好的民主新政权。3 可以削弱恐怖分子所构成的威胁,并且恫吓其他可能想要与恐怖分子合作的政权。4 如果不把萨达姆赶下台,伊拉克有朝一日会用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讹诈美国,或者将这些武器转交给“基地”组织,“基地”组织转而袭击美国。  相似文献   

12.
蕞尔小国黎巴嫩历来都是各种国际势力激烈角逐的场所:黎巴嫩与叙利亚历史上关系特殊。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400年间,有350年两国是在一起作为“大叙利亚省”存在的,1920年又皆由法国托管。黎巴嫩独立以来,叙利亚坚持在黎有特殊利益,至今仍有两万叙军人在黎驻扎;黎巴嫩与巴勒斯坦关系微妙,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大批巴难民涌入黎巴嫩,巴方各种武装力量也屡屡从黎境内袭扰以色列,其引发的矛盾直接酿成黎巴嫩内战,至今仍有近50万巴难民滞留黎境内;亲伊朗的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及贝卡谷地建立反以基地,使黎巴嫩与伊朗的关系也变得复杂;黎巴嫩与以色列则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以军撤出黎南部后,边境局势虽有缓和,但仍存在许多激化局势的诱因。由于黎巴嫩与周边国家关系复杂微妙,它在盘根错节的地区冲突中自然难以独善其身。伊战后,美国曾指责黎巴嫩藏匿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遭到黎巴嫩政府断然否定。  相似文献   

13.
反对西德军国主义勾结以色列向阿拉伯国家进行猖狂挑衅的斗争,目前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阿联、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叙利亚、也门、沙特阿拉伯、约旦、苏丹、科威特和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已经宣布同西德断绝外交关系,或者取消了同西德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协定。西德的猖狂挑衅这次斗争是由西德秘密向以色列提供武器而引起的。以色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强行在中东制造出来的。不用讲以色列是帝国主义一手扶植起来的侵略工具,是插在阿  相似文献   

14.
自从美国副国务卿帮办汉德逊在8月底到中东活动以来,美国凶恶的侵略面目在中东和全世界人民面前更清楚地暴露出来了。它不接受叙利亚最近坚决击破美国的颠复阴谋的教训,不顾阿拉伯国家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警告,对叙利亚的侵略活动更是步步加紧和更加肆无忌惮。这就在中东造成更紧张的局势,引起普遍的愤慨。汉德逊的紧张部署汉德逊对阿拉伯人民来说,是并不陌生的。他在1951年任驻伊朗大使期间,曾经策划过推翻实行石油国有化政策的摩萨台政府的政变,随后又策划了使美国势力进一步侵入伊朗的“国际石油财团”的阴谋。在西方国家去年企图迫使埃及放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  相似文献   

15.
最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特别首脑会议结束以来,以色列的中东政策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去年11月12日,阿拉伯国家特别首脑会议刚一结束,以色列总理沙米尔就赞扬阿盟成员国与埃及恢复关系,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在两伊战争问题上,以色列开始改变支持伊朗的立场,有意接近伊拉克。这些变化已引起人们的  相似文献   

16.
4月上旬,伊拉克战事的硝烟还未散尽,美国又对叙利亚提出了三项指控:指责叙藏匿了萨达姆政权高官,指责叙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责叙支持恐怖主义。一时间,国际上议论纷纷:叙利亚是否将成为美国下一个打击目标?  相似文献   

17.
自中东发生“阿拉伯之春”以来,利比亚问题、叙利亚问题和伊朗核问题等热点话题,冲淡了人们对巴以问题的关注.然而就在3月中旬,巴以持续发生武力冲突,一连数日的暴力冲突造成3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是2008年年底以色列向加沙地带发动“铸铅行动”以来巴以最严重的军事冲突,以色列方面也遭到了数百枚火箭弹的“光顾”,一些建筑物受损.不过,正当人们为局势进一步恶化捏一把汗时,巴以双方却出人意料地签署了停火协议.当人们为之松了一口气时,以色列的战机又袭加沙,加沙的火箭弹再次飞向以色列.  相似文献   

18.
正8月28日,法国高调参与伊拉克主办的巴格达合作与伙伴关系会议,马克龙总统同伊拉克、埃及、土耳其、约旦、伊朗、沙特等中东国家首脑齐集巴格达,商谈当前中东地区的重大问题。马克龙是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第一位到访中东地区的欧洲国家领导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法国在中东地区不愿完全听命于美国、独立自主的战略倾向,  相似文献   

19.
中东位于欧亚非三洲的衔接地带,据东西交通之要津,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二次大战时,中东为盟国重兵扼守的战略要地,是盟军作战物资的贮存中心和中转站。中东人民为赢得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黎巴嫩都先后对轴心国宣战,并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战后初期中东国际关系呈现出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反殖斗争的蓬勃发展猛烈冲击殖民体系,但英法却不肯轻易退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美国大规模插手中东,和英国等国进行争夺;而由阿犹争端点燃的中东战火更使举世不安,使中东问题越来越成为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斗争迭起捷报频传中东素为阿拉伯人聚居的地区,战后阿拉伯世界统一的呼声十分高涨。1945年3月,埃及、沙特阿拉  相似文献   

20.
<正>伊朗核协议的签订,为伊朗核问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国际社会对此大多持欢迎态度。但是以色列则忧心忡忡,明确表示不接受伊朗核协议,认为"同伊朗签订核协议,意味着伊朗最终将获得核武器,并且打破地区平衡,威胁地区国家和全世界的安全"。为此,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政要纷纷前往以色列,试图"安抚其受伤的心灵"。为何都变成了"强硬派"从以色列国内来看,除了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国防部长亚阿隆等强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