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1959~2009年吉安气象观测站逐日、逐月、逐年雷暴的观测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了吉安雷暴发生的特征.结果 表明:吉安年平均雷暴日为63.0 d,属于强雷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多年份102 d(1983年)与最少年份41 d(2000年和2001年)相差61 d,接近年平均日数;年雷暴日数以5 a左右为一个周期,10年左右出现一个峰值,目前年雷暴日数正处于减少期内;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持续期年际间振荡的幅度较为剧烈,最早初雷日与最晚初雷日相差90 d,最早终雷日与最晚终雷日相差108 d,最长雷暴持续期310 d与最短雷暴持续期186 d相差124 d; 51年来吉安雷暴日数线性减少趋势明显,减小幅度为4.0 d/10年;雷暴日季节分布以夏季最多,占全年的50.2%,冬季最少,只有全年的4.3%;月分布呈单峰型,雷暴多集中在3~9月份,8月最多,12月最少;日分布呈单峰型,以14~20时频数最大,最低值在7~12时;单个雷暴持续时间最长达7小时23分钟,出现在1962年3月20日;雷暴出现频率最多为SW(西南)方向,占38.4%,为吉安雷暴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2.
利用蚌埠市1952-2012年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保证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蚌埠市近61a雷暴的气候变化趋势、初终日分布、突变和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蚌埠市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较大,平均雷暴日数总体呈略下降趋势,夏季雷暴日数下降趋势最明显;雷暴有很强的季节性,集中出现在4-9月份,以7月份出现最多;雷暴初日普遍在3月中旬,终日普遍在9月下旬,雷暴初终日年际间差异大;雷暴日数呈先升后降的气候变化趋势,显著突变年份是1980年;雷暴日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存在2-4a、10-12a以及准16a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3.
利用勐腊县1957—2011年雷暴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倾向率和保证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了勐腊县近55 a雷暴的气候趋势、时空分布特点及不同保证率下的雷暴初终日期.结果表明,勐腊县各月均有雷暴发生,雷暴日数发生最多是4—10月,占全年的90.2%.勐腊县年雷暴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减幅最明显的是夏季和秋季,每10 a的雷暴日数减少4 d左右.勐腊县雷暴初日有退后的趋势,80%保证率的雷暴初日日期是1月12日,终日日期是12月16日,5%保证率的雷暴初日日期是3月19日,终日日期是10月7日,50%保证率的雷暴初日日期是1月31日,终日日期是11月13日.  相似文献   

4.
利用豫西南地区30个观测站55年的雷暴日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分析和经验正交分解等方法,分析了豫西南地区雷暴日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豫西南地区雷暴日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且阶段变化较为明显,雷暴日数呈逐年减少状态,一年中夏季雷暴最多;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存在着8年左右的短周期和17~19年的长周期;全区雷暴异常变化整体较为一致,受气候特征影响,雷暴日变化以秦岭-淮河线为界有南北差异,还存在着局地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姜建伟 《科技资讯》2014,(2):218-219
利用南召县气象局1981—2010年新30年的雷暴资料,对雷暴的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及产生和消失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南召县平均每年出现26.1个雷暴日数,雷暴在90年代有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进入00年代比较平稳,但总体上随年代有减少的变化趋势;5~8月为雷暴的高发期,占全年雷暴日的85%,7月份达到最高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40%;雷暴的日变化非常明显,15~17时为雷暴白天出现的高峰期,15~16时雷暴白天最易发生的时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扎鲁特地区2个站点1971-2007年37年逐日雷暴统计资料,建立雷暴日数及雷暴次数的时间序列.通过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扎鲁特地区的雷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扎鲁特地区雷暴分布的地理特征、年代际及年际变化特征、月际变化特征、日变化特征、初雷和终雷日及持续期变化特征等结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南澳县气象局1957~2009年气象资料,分析雷暴活动特征.结果指出:南澳县雷暴日数月际变化明显,6月、8月份最多,呈双峰型分布;4~9月份的雷暴日数占全年的90%;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针对雷暴活动特征提出安全防护措施,以期达到防雷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7—2011年湘北地区岳阳、常德和石门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雷暴观测资料,采用核密度估计、线性倾向方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3种不同地理环境雷暴基本规律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湘北地区处于不同地理环境的岳阳、常德和石门三地雷暴日数春、夏季多而秋、冬季少,其中石门春、夏、秋季平均雷暴日数最多,岳阳在四季平均雷暴日数最少;三地雷暴日数皆呈减少趋势,其中石门减少最慢且不显著;三地初雷日平均日期在2月中旬,终雷日平均日期在10月中下旬,其中石门平均初雷日最早,终雷日最迟,雷暴期最长,而岳阳雷暴期最短,1977—2011年三地初雷日皆有推后,终雷日皆有提前,雷暴期都在缩短;三地雷暴主要起止于午后至凌晨,岳阳相对均匀,石门与常德相对集中;三地雷暴主要起止于偏西偏南方向,岳阳雷暴起止方位有显著的昼夜差异,尤其是洞庭湖湖面以及湖面与城区交界处雷暴活动昼夜差异显著,石门和常德昼夜差异较小;三地雷暴的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起止方位皆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9.
应用1960-2007年九江地区10个台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九江地区年雷暴日数在31~59d,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4d,平均初雷日在2月中旬末,终雷日在10月上旬,春季和夏季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7%,秋、冬季占全年雷暴日数的13%。雷暴日数月际变化呈双峰型,主峰、次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4月,一年中7月、8月雷暴日数最多,约占全年雷电日数的40%。庐山以南地区年雷电日数最多,属高雷区,庐山以北地区属多雷区。近48年九江地区雷暴日数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平均初雷日有所推迟,平均终雷日则有所提早。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研究湖北雷暴气候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利用1961年~2012年近52年湖北省68个气象台站雷暴日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和EOF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北地区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2年湖北年平均雷暴日数在波动中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东亚夏季风强弱与夏季雷暴日数多少相关性显著,初步认为东亚夏季风减弱是夏季和年雷暴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湖北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0~53 d,平均为36 d.平均初雷日期在2月28日,并在波动中有弱的推迟趋势;平均终雷日期在10月6日或7日,在波动中没有提前或推迟趋势.月平均雷暴日数变化呈双峰型,主峰在7月,次峰在4月,7~8月雷暴日数较多,占全年雷暴日数的47.2%.5~9月各月平均雷暴日数减少趋势显著,8月平均雷暴日数减少最显著.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雷暴日数分别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9.2%、59.2%、8.2%和3.4%,春夏季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8.4%.鄂西北和江汉平原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少,鄂西南、鄂东南和鄂东北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多.地形对终雷日期、夏季和年平均雷暴日数影响明显,同纬度地区,山区雷暴日数比平原多.经M-K法检验,1984年是年平均雷暴日数明显减少的气候突变年份,通过小波分析,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主要存在着11 a、18 a左右长周期和3-5a小周期振荡,目前湖北年平均雷暴日数正处于偏少期的中后期阶段.根据EOF分析,将湖北年平均雷暴日空间分布划分为一致型、反相型和局地型3种类型.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将湖北地区划分为多雷区、中雷区和少雷区三个雷暴等级.  相似文献   

11.
昌都30年雷暴变化的气候特征及雷电灾害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昌都站1971~2000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昌都雷暴的年、季、月、日、初日、终日的气候变化,以及雷暴持续期、持续时间、移动方向和强雷暴日数。结果表明:昌都雷暴集中出现在5~9月,尤以7月份雷暴日数最多;一天之中雷暴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13~20时);每次雷暴持续时间多在30分钟以内;30年昌都雷暴日数(-3.90d/10a)、雷暴持续期(-6.83d/10a)和强雷暴日数(-2.43d/10a)均呈减少趋势;雷暴初日略有推迟(3.24d/10a),终日有所提前(3.59d/10a)。并从防雷减灾的角度重点针对农牧区提出对雷电灾害的预防。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潮州市40年的雷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得出潮州市雷暴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潮州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6.5天,属于强雷暴区,雷暴主要出现在4~9月份.根据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做好雷电防护工作,为雷电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石河子气象局1954~2015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是少雷区,年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月雷暴日数在7月达到最高值,占全年雷暴日数的35.2%,石河子4月开始有雷暴天气,10月后雷暴结束。雷暴日的日变化中,高值出现在14~17时,以10分钟内雷暴发生频数最高,1956年来石河子雷暴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W方位雷暴出现的概率最高。雷暴多发期,对应雷电灾害多发时段,针对石河子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提出防雷减灾安全防护措施,以防范雷电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巴州雷暴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巴州11个台站1961年至2005年的雷暴资料,分析了巴州雷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巴州雷暴主要集中夏季、春、秋季较少,冬季基本没有。近45a来,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雷暴日数的变化不明显,进入90年代,雷暴日明显减少。雷暴多发生在天山山区或天山南麓,盆地较少。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1-2010年雷暴资料统计分析,总结出莱阳市雷暴日数成逐年减少趋势,雷暴主要发生在3~10月,6~8月为雷暴多发期。雷暴平均初终日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洪泽地区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翔  禹继华  王月林  刘杰  许波  龚庆  王正科  徐进亚  杨霈 《科技信息》2009,(34):I0360-I0361
利用1979-2008年洪泽30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江苏洪泽雷暴时间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洪泽雷暴活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洪泽年平均雷暴日数达26.97天,年平均强雷暴日数达6.0天,高发季节为每年7-8月,高发时段为8-9时和13-17时,年雷暴日数二阶滑动平均变化趋势为先减后增。月平均雷暴日数呈单峰型变化趋势。5-8月为多雷期,1-4月份和9-12月份为少雷期。初雷日一般出现在3-4月份,终雷日一般出现在9-10月份。雷暴发生的天气形势主要有冷锋低槽型、高空槽(切变线)型、华北低涡型、副热带高压型等四个类型。预警预报思路是:通过天气图形势分析,先作出24-72小时短期预报,运用卫星云图资料,进行0-12小时甚短期补充订正预报,最后根据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作出临近精确预报。  相似文献   

17.
云和县气象局成立于1956年11月,属于国家基本气象站。根据建站50余年来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分析了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和县雷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10月份,年平均雷暴日数55.3天,年最大雷暴日数93天(出现在1983年),年最小雷暴日数35天(出现在1976和1979年);最后简要分析了这种分布与变化趋势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云南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云南113个常规气象站1961~2006年雷暴日数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方法将云南划分为6个气候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对雷暴日数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雷暴自1961年以来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且在1980s发生过一次显著减少的突变.从地域分布上看,各个区域的雷暴均呈减少趋势,其中以南部和西南部减少最显著.雷暴初日、终日均有提早趋势,而间隔日数则有加长的趋势,但均不能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利用开封市1951-2010年6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用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开封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60年来开封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多,属中雷区;年雷暴日数有减少的变化趋势.一年12个月都有可能出现雷暴,但多集中出现在4-9月,以7月出现最多,12月和1月极少出现.  相似文献   

20.
开封市近60年雷暴气候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君 《河南科学》2012,(4):496-498
利用开封市1951—2010年6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用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开封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60年来开封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多,属中雷区;年雷暴日数有减少的变化趋势.一年12个月都有可能出现雷暴,但多集中出现在4—9月,以7月出现最多,12月和1月极少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