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星村镇桐木村茅排及观测站附近天然林中3个样地共25个林隙进行调查,探讨了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及自然干扰规律。该天然林林隙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椭圆的长短轴比率EG和CG有所不同,平均分别为1.36和2.14;扩展林隙(EG)和树冠空隙(CG)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80.18%和28.37%,干扰频率分别为1.604%.a-1和0.567%.a-1。林隙干扰返回间隔期约为176 a。EG大小一般变化在140~613 m2左右,平均约为241 m2,大多数CG大小一般都变化在75~467 m2左右,平均约为85.1 m2。林隙一般是在50 a以内形成的,而30~40 a之间形成的林隙最多。大多数林隙是由1~3株形成木创造的,而由1株形成木创造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木通过干基折断死亡的形式存在。星村镇桐木村茅排及观测站附近天然林中的林隙主要是由10多个树种创造的,其中不仅有第1层的树种,而且还有第2、3层的树种。最后以林隙动态理论为基础,对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星村镇桐木村茅排及观测站附近天然林中3个样地共25个林隙进行调查,探讨了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及自然干扰规律。该天然林林隙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椭圆的长短轴比率EG和CG有所不同,平均分别为1.36和2.14;扩展林隙(EG)和树冠空隙(CG)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80.18%和28.37%,干扰频率分别为1.604%·a^-1和0.567%·a^-1。林隙干扰返回间隔期约为176a。EG大小一般变化在140—613m^2左右,平均约为241m^2,大多数CG大小一般都变化在75~467m。左右,平均约为85.1m^2。林隙一般是在50a以内形成的,而30~40a之间形成的林隙最多。大多数林隙是由1—3株形成木创造的,而由1株形成木创造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木通过于基折断死亡的形式存在。星村镇桐木村茅排及观测站附近天然林中的林隙主要是由10多个树种创造的,其中不仅有第1层的树种,而且还有第2、3层的树种。最后以林隙动态理论为基础,对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彭州人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林隙的一般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共设置三条样线总长3.5km,调查到82个林隙.结果表明:75.61%的冠林隙(CG)分布在20-80m2之间,其中以40-60m2所占面积比例最大,为23.00%;扩展林隙(EG)大小多在60-200m2之间,占87.80%,其中150-200m2所占面积比例最大,为28.74%.林隙的线状密度为23.42个.km-1.不同调查样点林隙的分布格局不同.林隙形成最主要的方式为人为砍伐,比例高达71.46%.林隙的形成木主要是马尾松,占81.29%.林隙形成木的径级主要介于10-25 cm之间,各林隙的形成木在不同径级中株数分配比例不同.65.84%的林隙是由2-5株形成木所形成,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5.09株,每株形成木所能形成CG的面积为10.02m2,EG的面积为25.53m2.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大明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85个林隙的调查,了解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方法】在大明山3.2hm^2永久样地内仔细寻找每一个林隙,记录林隙形成木的种类,测量其胸径和高度,判断林隙形成木和林隙的年龄,绘制树冠投影图。【结果】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1.70%和52.90%,干扰频率分别为1.793%·a^-1和1.323%·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76a。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由树木翻蔸形成的林隙最为普遍,占51.88%,其次是干中折断而形成的,占37.88%。林隙大多由0~1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3.45株。EG的大小多在200~600m^2,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56.47%);CG的大小多在200m^2以下,以100~2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37.65%)。大部分林隙是在2年前形成的,占68.40%。林隙形成木种类超过42种,主要是云贵山茉莉(Huodendron biaristatum)、罗浮槭(Acer fabri)、栓皮木姜子(Litsea suberosa)、百色猴欢喜(Sloanea chingiana)、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天目紫茎(Stewartia gemmata)、糙皮桦(Betula utilis)和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占形成木个体数的68.51%。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15~20cm。【结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特征不同于热带山地雨林,也与南亚热带低地的常绿阔叶林存在显著区别。2008年特大冰冻干扰是造成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林隙大小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关帝山3种天然林(华北落叶松、云杉、油松林)林隙大小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与研究可得:3种林分的林隙(冠层林隙CG、扩展林隙EG)大小都有差异,其中各种林分CG的大小主要集中在0~100 m2之间,以云杉林最大,其次是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最小。 EG的大小主要集中在50~100 m2之间,以油松林最大,其次是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最小;对林分CG及EG大小分布进行了拟合,结果发现正态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及Weibull分布模型都可以对3种林分CG、EG林隙大小进行拟合;最后通过复相关系数对3种分布拟合模型进行了优度比较,结果为对数正态分布的拟合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红松(Pinus koraiensis)幼树在次生林生境中生长的最适林隙面积及林隙内位置,为恢复温带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优化抚育经营措施提供支持。【方法】以黑龙江小兴安岭红松幼树(15 a)为试验材料,采用CIRAS-2光合仪分别测定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次生林4种林隙[大(206.1 m2)、中(116.9 m2)、小(52.4 m2)、林内(对照,12.6 m2)]内3种位置(中心区、过渡区与边缘区)生长的红松幼树光合参数(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蒸腾速率等)、叶绿素含量和微环境因子(透光率、气温),采用带有180°鱼眼镜头的Nikon CoolPix 4500数码相机采集林隙照片并计算出各样地透光率。通过比较不同大小林隙及隙内不同位置红松幼树光合能力之间的差异,分析林隙大小及隙内不同位置对红松幼树光合能力的影响。【结果】①红松幼树的光合能力在中、小林隙内显著提高,中、小林隙使其最大净光合速率较在林内(对照)显著提高20.0%~60.7%,且中林隙又显著高于小林隙9.2%~15.1%,而大林隙对其无显著影响;②在各大小林隙内红松幼树最大净光合速率沿林隙中心区至边缘区微环境梯度均呈规律性递减(92.7%~22.5%);③在中、小林隙内红松幼树的光饱和点高于林内,但光补偿点却低于林内;在中林隙内其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高于林内,而叶绿素含量低于林内;在各林隙内沿中心区至边缘区微环境梯度,红松幼树的光饱和点降低而光补偿点提高,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呈递减趋势,而叶绿素含量呈递增趋势。【结论】红松幼树在蒙古栎林中林隙(116.9 m2)内的中心区光合能力较强。建议在阔叶红松林恢复实践中创建适宜大小的林隙,充分利用林隙内的中心位置来加速其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中林隙和非林隙林分的调查,分析了茂兰喀斯特森林主要乔木树种和幼苗、幼树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以及灌木对林隙的更新反应规律,根据树种在林隙内外的重要值位序差值把茂兰喀斯特森林主要乔木树种大致划分为5种生态种组:①对林隙有强烈正更新反应的树种;②对林隙有强烈负更新反应的树种;③对林隙有中等正更新反应的树种;④对林隙有中等负更新反应的树种;⑤对林隙更新反应不显著的树种.不同生态种组树种的幼苗在林隙与非林隙斑块中的更新表现出显著的差别.每种灌木在林隙内的密度都非常明显地高于非林隙中,但林隙内大多数灌木的平均高度小于非林隙的.林隙内的树木以幼苗、幼树和小径木为主,中、大径木较少,林隙外的对照林分中虽然也有一定的幼苗幼树和小径木,但与林隙内相比,中、大径木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林隙内的幼苗幼树以阳性树种为主,而中、大径木则以耐荫树种为主.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地调查法分析了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林隙大小对林隙植物和更新的影O响结果表明: 林隙大小对林隙中树木密度、优势度、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和幼苗、幼树的空间格局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O林响隙中幼苗、幼树个体密度及种密度随林隙面积增大而迅速减小,成树的个体密度和种密度变化不O大大林隙中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明显高于小林隙O小林隙的更新苗多由小龄级的幼苗组成,而大林隙中幼树所占比例较大O不同树种在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相对优势度位序不同,大体表现为阳性树种在大林隙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度,而耐阴树种在较小的林隙中优势度较大O在大林隙( >200 m2 ) 和中等林隙( 100 ,... 200 m2 )中,各树种的幼苗、幼树均呈集群分布,而在小林隙( < 100 m2 ) 中则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9.
对天童常绿阔叶林内林隙的形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林隙的线密度为17.08个&;#8226;km-1,扩展林隙所占面积比例为15.42%,冠空隙所占的比例为5.46%.冠空隙的年形成频率为0.287%,林隙形成的返回间隔期为348.4 a左右.林隙的面积普遍偏小,扩展林隙面积在39.3~251.2 m2之间,平均面积为106.32 m2,冠空隙大小变化在11.8~131.9 m2之间,平均面积为37.68 m2.树木枯立、风灾以及对病树的人为择伐是该地区林隙的主要形成方式,木荷、马尾松、栲树和石栎等乔木层常见种类是其主要形成木.在山坡上部、中部和下部等不同地形条件下分别以风灾、枯立和择伐为主要方式形成林隙.调查的41个林隙中,每个林隙的形成木平均拥有量仅为1.71株.形成木径级主要分布在20~40 cm范围内,平均基径为28.93 cm.  相似文献   

10.
缙云山森林林隙形成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林隙的形成方式、大小分布和形成木特征等几方面对缙云山森林林隙的形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缙云山森林林隙的形成方式以根拔、折干和枯立为主 ;林隙多由双形成木和三形成木形成 ,每个林隙平均形成木拥有量为 2 .88株 ;扩展林隙在 1 0 0~ 3 0 0m2 之间分布最多 ,冠空隙在 1 50m2 以下分布最多 ;扩展林隙直径与林隙高度比值“多分布在 0 6~ 1 4之间 ,冠空隙直径与林隙高度比值多分布在 0 2~ 0 8之间 ;林隙形成木以马尾松、四川山矾、四川大头茶、银木荷、黄杞和小叶栲为主 ,且其在径级达到 2 0~ 50cm、高度达到 1 5~2 5m时 ,最可能倒伏或枯立创建林隙 ;平均每株形成木所形成的扩展林隙面积为 76 8m2 ,形成的冠空隙面积为3 4 4m2 。  相似文献   

11.
元宝山中山针阔叶混交林林窗特征及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涛  宁世江  盘波  唐润琴 《广西科学》2010,17(4):377-381
元宝山中山针阔叶混交林以小林窗居多,林冠林窗中面积5~30m2的林窗所占面积比为39.3%,扩展林窗中面积50~100m2的林窗所占面积比达51.8%。林窗形成方式以折干和根拔倒为主,分别占形成木总数的50.0%和31.3%,冬季积雪积冰和强劲的风力是林窗形成的主要外部驱动力。林窗形成木的种类主要是包果石栎(Lithocarpus cleistocarpus)、褐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stewardiana)、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var.mairei)、马蹄参(Diplopanax stachyanthus)等树种。林窗内的幼苗密度高于林冠下。乔木上层优势树种的幼苗更新情况各异,元宝山冷杉幼苗在林窗和林冠下都更新良好,南方红豆杉林窗更新较为显著,南方铁杉表现为较明显的林冠下更新。  相似文献   

12.
金沟岭林场混交林TWINSPAN分类及演替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WINSPAN分类方法,对吉林金沟岭林场混交林进行了数量分类,并分析了混交林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将研究区域混交林分为7种森林类型,其分布特点是从白杨榆杂阔叶混交林到云冷杉红松混交林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大,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云冷红-椴枫色针阔混交林,其次是云冷红-白杨枫椴针阔混交林,这两类混交林合计比例为554%,该区的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所占比例仅为84%。说明云冷杉红松针阔混交林是金沟岭林场的主要森林类型。演替规律分析表明,7种混交林类型呈现出明显的演替特征。总的趋势是先锋树种由强变弱,伴生树种和针叶顶极树种由弱变强,呈后来者居上的趋势,最终将形成具有稳定树种组成结构的阔叶红松林。  相似文献   

13.
运用超软赝势平面波第一性原理方法,对纤锌矿GaN在单位面积压力为0~40 GPa时的电子结构与光学特性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随着单位面积压力的增大,晶格常数减小,带隙值由2.067 eV逐渐增大为3.026 eV;静态反射率减小,反射峰值减小,且峰值位置向高能量方向移动,即发生蓝移;静态折射率减小,峰值增大,位置发生蓝移;吸收边向高能方向移动,吸收峰值增大,位置也发生蓝移.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选取B3P86/6-311++g(d,p)优化方法,研究了外电场对TiC分子的总能量、最高占据轨道能量、最低空轨道能量,以及能隙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电场从0.0增加到0.015 a.u.时,体系的总能量随着外电场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外电场从0.02 a.u.增加到0.05 a.u.时,总能量却随着电场的增加而减少;最高占据轨道能量EH、最低空轨道能量EL,以及能隙EG均随着外电场的增加而减小.能隙EG的减小,表明外电场使TiC分子的活性增加.因此,当TiC分子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第一壁候选材料时,应该考虑外电场导致TiC分子活性增加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平面波展开法计算了二维三角晶格光子晶体完全带隙,同时改变光子晶体背景介质的介电常数和空气孔半径,背景介质的介电常数εb从8变化到38,空气孔半径从0.39a变化到0.51a,系统计算分析了影响完全带隙大小的因素.结果 表明,当空气孔半径为0.492a时,背景介质介电常数εb为20时,带隙宽度出现最大值,其归一化带隙宽度为0.1387,中心频率为0.4447.完全带隙宽度随着介电常数的增大,在8<εb<18之间完全带隙宽度增加迅速,εb=20时带隙达极大值,随后趋于减小的趋势,其带隙的中心频率随着εb的增大而 单调递减.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北坡鸟类多样性,以针阔叶林带红松落叶阔叶混交林为最高,均为3.18.针叶林带红松-云冷杉林型最低,为1.54左右.鸟种均匀度在不同海拔的不同植物群落中分布比较均匀,都在0.7以上.鸟种丰富度同样以针阔混交林带的红松-落叶阔叶混交林最高,为6.51,山杨-白桦林次之,为4.07.  相似文献   

17.
在双水电极大气压氩气介质阻挡放电中获得了一维可调等离子体光子晶体.通过类似于量子力学Kronig-Penney模型求解周期势的方法,求解Maxwell方程得到了一维等离子光子晶体的色散关系.结合实验数据,理论模拟了晶格常数、等离子体与介质的厚度比、电子密度等不同参数对等离子体光子晶体带隙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光子晶体晶格常数的增大导致能级位置降低,相速度减小;在相同的晶格常数下,等离子体填充比增大时,带隙位置将略有上升且光子带隙数目增加;当电子密度大于1020 m-3时,等离子体光子晶体具有显著禁带宽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阔叶红松林是中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林隙是广泛存在于天然红松林里的特殊微结构,探究林隙大小、枯叶分解时间和枯叶种类对林地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为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调节和红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椴树-红松林内,选取由掘根倒木形成的大、中、小林隙,以郁闭林分为对照,分别在林隙中心及对照土壤中埋置3种枯叶(椴树、红松、枫桦)分解袋后,分5次(61、123、147、458、519 d时)取回枯叶分解袋下0~10 cm土层土样,去除杂质并过筛后用于室内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土壤中香草酸含量。分析条件为柱温25 ℃,流速0.1 mL/min,自动进样,进样体积10 μL,检测波长280 nm。流动相A为色谱纯甲醇,流动相B为1%磷酸溶液,体积比及梯度洗脱方式为:0 min,VA:VB=30:70;15 min,VA:VB=50:50;20 min,VA:VB=55:45;30 min,VA:VB=60:40。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各林隙大小、枯叶分解时间以及枯叶种类对分解后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林隙大小、枯叶分解时间及枯叶种类对土壤香草酸含量差异影响显著。林隙大小对土壤香草酸含量的影响不同,椴树枯叶分解后,小林隙、中林隙土壤香草酸含量普遍高于大林隙;红松枯叶分解后,小林隙土壤香草酸含量基本高于中林隙、大林隙;枫桦枯叶分解后,中林隙土壤香草酸含量高于大林隙、小林隙。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林隙大小、枯叶种类、枯叶分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香草酸含量影响显著。Post Hoc检验结果表明在椴树-红松林小林隙内,枯叶分解519 d时,枯叶种类对土壤内香草酸含量影响不明显,在椴树-红松林大林隙对照中,枯叶分解123 d时,枯叶种类对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弱于其他水平交互作用。【结论】为更好地维护椴树-红松林更新,应考虑林隙大小、枯叶种类及枯叶分解时间对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枯叶种类在某些分解时间和某些林隙中对土壤中香草酸含量影响不明显。因此,在分析香草酸含量变化时,需要考虑各影响因素各水平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关帝山华北落叶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林隙大小结构、林隙内落叶松更新苗数量分布特征以及林隙内落叶松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在华北落叶松林中,50m2~150m2之间的林隙居多数;第二,在不同大小的林隙中,100m2~150 m2之间的林隙内的落叶松更新苗株数最多;第三,在不同大小的林隙内,落叶松更新苗均呈集群分布.在采伐森林资源时,我们可以尽量模拟最适于落叶松更新的天然林隙大小进行择伐,以创造有利于更新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20.
林隙面积的大小体现了林隙资源和空间优势的强弱程度,对林隙面积大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揭示林隙的动态演替规律,从而为沿海地区人工次生林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对福州地区台湾相思次生林79个林隙面积数据进行了分析,用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采用柯尔莫哥洛夫法检验,结果表明:福州地区台湾相思次生林冠空隙面积Dn冠=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