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进  樊亚娟  伍仕国 《科技资讯》2009,(36):140-140
作为我国民族产业的伴生物,职业教育从民国初期起便发展迅速。从体制上讲,这段时期职业教育体制不断地被发展和完善:从“壬子癸丑学制”掀起的实用性实业教育到“壬戌学制”所带来的平民化职业教育,再到“戊展学削”完善化的系统性职业教育,无不为其后的新中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学制》只字未提为改革中国近代学制做了大量工作的陶行知。文章认为,陶行知是中国引进新教育思想的积极倡议者和热忱推介者,是对中国近代学制进行比较研究的先躯者和改革的探索者,是中国“六、三、三、四”新学制的热心宣传者和率先实验者。  相似文献   

3.
1982年,日本中曾根首相提出了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决定,并于1983年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直接领导这次教育改革。同年,他提出这次教育改革的七原则:①对“六.三.三.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制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②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方法;③改善大学考试制度;④加强社会服务和集体训练;⑤充实道德情操教育;⑥培养具有适应国际社会生活能力的日本人;⑦改进教师的培养、录用及进修制度。审议会  相似文献   

4.
清末学制产生于“新政”改革之初,是与科举考试改革举措密切相关的。在1905年废科举之前,新学制的实施举步维艰;只有在废料举后的几年里,中国近代学制才得到真正推广。由此奠定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当前,日本正在推行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为了能使这次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日本政府设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作为教育改革的咨询机构。“临教审”成立以后,用了3年的时间,前后提交了4份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教育改革的方案。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教育改革方案中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原则是重视个性的原则。正如“临教审”第一次咨询报告中所强调的:“‘重视个性’的原则是这次教育改革中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6.
经亨颐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一生与时俱进 ,积极进取 ,在浙江大胆进行民主主义教育改革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亨颐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格教育”思想 ,他的“人格教育思想”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 ,不仅对我国近代教育的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建立了男女有别、自成独立体系的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系统。女子学校教育正式列入了清政府的学制系统,为女子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法制上的保障。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主流观念直接决定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和特点。清末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为女性群体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8.
1868年日本明治政权建立后,新政府为了尽快实现“富国强兵”之目的,把“文明开化”定为“富国强兵”的基本国策,把教育改革作为明治政府各项资本主义改革的最重要一环,使教育改革具体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高度重视,下大决心据统计,江户末期日本的男子中能识字的约占40——50%,妇女中能识字的约占15%。这个材料说明,当时日本的教育有一定基础。但是,幕府的教育目的主要  相似文献   

9.
“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起点。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近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新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育管理的出现,推动了教育近代化的进程;留学教育的推行,使中国近代教育主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思潮的产生、演变是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一次客观度量.中国近代女性教育思潮从鸦片战争时期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后历经三个阶段.近代女性教育思潮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又是一种推动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新式学堂新办及学制改革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变化。清末民初时期,吉林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尽管以新式学堂为代表的新式教育体制已经确立,但传统教育并未立刻退出历史舞台.学堂与私塾并存成为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吉林地区教育呈现出新旧并存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浪潮在全球范围经久不息,而改革的成败得失,则各有千秋。究其根本原因,无不与改革是否遵循教育规律有关。凡遵循教育改革规律的改革,大多数能取得成功,否则,收效甚微或事与愿违。通过对美国两次教育改革的具体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当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改革中的体育教学仍存在不少值得商讨的问题。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实施等。  相似文献   

14.
以企业需求为主导积极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改革必须以企业需求为主导,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为企业输送敬业的职业人,能”做”会”用”的技术人,广”识”会”学”的社会人。必须树立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行业(企业)主导观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观。必须建立产学合作的互动机制,促进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改革教学管理模式,适应企业人力资源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5.
南洋公学即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在继承洋务教育的基础上,首开我国公立师范教育。它的“四院”教学模式,为清政府两次颁布新学时提供了可靠的蓝本,是我国新式教育的成功范例。在自身发展中,一直探寻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新路。最早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正式内容,设置图书馆,自编教科书。其“译书院”发展为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先驱-商务印书馆。南洋公学作为新旧两种教育体制更迭时期的产物,具有时代的创新精神,为后来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不仅是汉代以降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构成15世纪以来整个东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儒学有两次大的发展。第一次是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从鲁国的一种地方性学说逐渐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主流和国家意识形态。第二次是从汉代到宋明时期,儒学又逐渐传播到包括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在内的整个东亚地区,形成了韩国儒学、日本儒学和越南儒学,成为东亚意识的重要内容。第一次大发展,儒学不断吸收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第二,儒学则不断吸收融合了佛教、…  相似文献   

17.
一、近代美国教育的发展美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殖民地时期、独立后至内战前、内战后到20世纪初.1、殖民地时期对美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是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教育。新英格兰殖民地由清教徒移民创建.移民在这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为使清教文化深人人心,殖民地政府制定了美国早期的教育法令.1642年法律要求马塞诸塞殖民地的公民教其子女阅读教义问答,这被看作是美国的第一部义务教育法.1647年该殖民地颁布的“老骗子撒旦法”进一步规定:“凡是满50户人家的城镇,必须立即任命一个教帅来教本镇所有儿童的读书写字”;“凡有1…  相似文献   

18.
熊良月 《科技信息》2008,(36):375-376
1996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年,《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立了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这次课程改革就是新课程改革。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捧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之源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是应时代要求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师范教育实践活动更为近代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持。1904年“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从此,我国的师范教育得到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评“六三三”学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二二年公布的“六三三”学制(又称“新学制”),迄今整整六十年。六十年来,这个学制在我国首创的小学六年,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各三年的分段形式,除了在“四人帮”横行的十年内乱时期,遭到“扔进历史垃圾箱”的厄运之外,一直被沿用。粉碎“四人帮”以后,尤其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小学界又有恢复“六三三”之趋势。这个历史事实表明,对于“六三三”学制不能采取简单否定的做法,而应该进行具体的,科学的分析,既要看到它受美国教育的影响,又要看到它在某些方面符合教育规律、适合我国特点。可是长期以来,不少论者只注意到它“是模仿美国‘六三三’制而来的,是杜威等资产阶级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影响中国教育的集中表现。”而对于它的积极方面,却往往注意不够。本文试就“六三三”学制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主要特点进行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