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书爱 《科技信息》2011,(33):462-462,473
今天,个人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位未来学家说过:"将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信息知识飞速发展,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周兵 《科技信息》2007,(21):66-67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学习,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无疑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探究是对科学研究的模拟,它要求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科学世界与技术世界,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世界,同时提升科学素养并发展创新与创业能力。让我们走向探究,走进大学物理教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张海波 《山西科技》2011,26(1):124-125
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学会迁移运用,让"学会"变成"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利用合理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宗旨是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发展和创新.而当前,虽然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较大转变,但还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使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自主探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主要方法有鼓励学生质疑,提供学生质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有兴趣提问.  相似文献   

6.
张民仓 《科技信息》2013,(25):317-317
<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很好理解的,人从一出生到上学到找工作,乃至终身都是要学习的。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学生自主学习日显重要。学生不想学,谁也教不会。只有学会主动学习,才能去创新,才能适应未来时代的需要。对教师而言,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利用知识进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其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策略性知识教学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独立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达到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目的.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是学生终身学习、学会创造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以学为本,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根本目的,以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简志娟 《科技资讯》2011,(5):187-187
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对教师的入职标准有所提高,确立了"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将改变目前偏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而学生的学习也才能实现"自主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科学的发展来自探究的过程,而数学教学则是数学发现在教学上的一种特殊形式.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认为:"教学应以培养研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生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及问题解决过程来发展思维和学会学习."所谓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从中获取知识,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研究科学的积极态度.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只有与研究性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许多人一直认为掌握了语文知识、学好了课文就具备了语文能力。对知识的过分关注,也使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忽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应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能力。因此,新时期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传授学生多少固定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其真正引向学科的创新行为。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想问、善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0引言 问题教学法是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1]。它是由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提出的。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2]。  相似文献   

13.
戴绍碧 《科技信息》2012,(30):368-368
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是一个双边的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氛围,唤起主体意识,激起需要,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事实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真正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14.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可以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融为一体,教师要善于设定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己主动的、积极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在问题导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和谐发展,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学会交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天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要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就必须不断学习,学会与人交流,而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内在含义,还要让他们真正的学会交流与沟通。这也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以学为本,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根本目的,以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人的手脏了要洗手,这是人之常情,而洗手的过程首先要让水经过人的手,然后将手上的污迹一点一点的细细的洗去,手才能真正洗干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洗手是一样的道理,即让新学的知识经过大脑,在大脑中分析理解,与大脑里原有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现有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这一道理,我们不妨把它称为课堂学习的“洗手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实效性如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和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差异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谢匀 《科技信息》2009,(33):T0175-T0175,T0196
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即通过让学生参与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学习的实践中学会学习。如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记忆、积累、理解、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要让学生自己主动来完成,才能快乐高效.语文课堂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使用各种有益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