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客家文化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在中原。但客家文化却不是中原汉族文化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既存中原古意,又显南国特色的独特文化。客家文化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代表先进文化的汉族南迁移民带来的中源汉族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体,同时,客家先民在南迁途中及定居赣闽粤地区之后,吸收各地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充实、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客家文化正是同化融合赣闽粤地区土著文化及周边各汉族民系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是汉族移民和新居地土著共同创造并将继续发展和丰富的全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不落夫家”习俗形成之前,布依族的婚俗是自由恋爱、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由于文化接触而受汉族文化影响,布依族婚俗中吸收了许多与早期不同的婚姻观念,加入了说亲、定亲、接亲等过程,这些程序和观念与传统的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的习俗发生冲突,产生了“不落夫家”习俗。“不落夫家”是对包办婚姻和早婚的反抗,在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站婚姻关系的时代是没有“不落夫家”习俗的。  相似文献   

3.
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属于“那文化”的范畴。广西的“那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有独特的体貌特征,创造了自己特色文化,属于民族文化自主发展的时期。从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开始,汉族文化逐渐进入并不断扩大影响,广西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进入了与汉族文化融合并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4.
鄂东地区在明后期具有一股强大吸引力,以耿定向、李贽为首倡导讲学,成为晚明学术研讨的一个新据点.鄂东讲学兴盛,除了受王、湛讲学影响外,还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移民文化、便利交通以及地方官员、士绅阶层的积极支持参与等合力.鄂东讲学兴盛也对当今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两族随着经济联系的密切,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以多种方式接触和交流,强化了两族间的文化认同,密切了两族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瑶族的进步。文化交流使瑶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联系得以加强,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6.
何欣 《黑河科技》2001,(4):64-64
以俄语中的“七”和汉族中的“九”为例,对比说明了人类的文化发展中数字的广泛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客家服饰看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大支系。自秦汉以来,尤其是西晋以后,客家先民大量从中原不断向南迁徒,在漫长的迁徒过程中,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同时体现出南方民族服饰之特征。客家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使两者的服饰呈现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关于覃怀文化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焦作地区历史文化的称谓,曾出现了多种概念。本文针对各种地域文化称谓,以丰富而厚重的历史史实,从地域的界定、行政建置的设置、文化的内涵、文化形成的标志等方面对焦作地区地域文化称谓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探讨,以为:还是以“覃怀文化”的称谓来界定焦作地区的历史文化为最佳的称谓。也只有覃怀文化这一称谓,才能体现焦作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灿烂。  相似文献   

9.
满州文化对京师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牧猎型的满州文化与农耕型的汉族京师文化,有冲撞,有吸纳,也有融合。基于对汉文化的仰慕,入关后的满足族对北京的明代宫殿加以保护和利用,在清代北京及京地区的建设中,满族的建筑文化对北京的宫殿建筑,宗教建筑和民用建筑,以及苑囿行宫的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遗亦至今可见,满族入关后,强制推行满族文化,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造成民人的巨大苦难,在空间上形成了既有交叉,又各成体统的满,汉两个文化圈。  相似文献   

10.
《合肥科技》2006,(9):15-15
2006年9月26日,受安徽省科技厅委托,合肥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合肥市公安局承担实施的市级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安徽地区汉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多态性调查及法医学应用”进行鉴定。该课题通过对安徽地区1000例健康汉族人群随机个体血样的采集及DNA提取,分析表明该系统在安徽地区汉族人群中具有高度多态性,对本地区的个人识别及亲子鉴定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汉族族称的确定经历了一个“秦人”、“汉人”和“唐人”曲析、交叉的发展过程。由于汉王朝国运长久,国势强盛,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在汉王朝已形成,所以“汉人”之称经得起历史的千锤百炼,逐步取得主流地位,到近代之时“汉人”之称才渐确定为“汉族”之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张客家文化二元说,即认为客家文化的渊源和内涵既保留了较为浓郁和相对完整的汉族传统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南迁后,又和当地的百越文化,瑶畲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才形成了绚丽多采而又独具一格的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13.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在中原。但客家文化却不是中原汉族文化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既存中原古意,又显南国特色的独特文化。客家文化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代表先进文化的汉族南迁移民带来的中原汉族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体,同时,客家先民在南迁途中及定居赣闽粤地区之后,吸收各地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充实、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客家文化正是同化融合赣闽粤地区土著文化及周边各汉族民系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是汉族移民和新居地土著共同创造并将继续发展和丰富的全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关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屯堡文化滥觞于明朝的卫所制度,即民间所谓"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明初,在大明军队征服西南以后,朝廷为长治久安,令大军就地屯戍,并从中原、湖广和江淮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黔中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又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他们既执著地保留其先民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  相似文献   

16.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与旅游开发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它作为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图在认识茶马古道历史的基础上,探讨这条古代驿道的历史线路,并由此讨论对古道的旅游开发在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族是由多民族融合形成在青海高原上的民族群体,并创造了自己的乡土文化。民和山川地区的土族“纳顿”会,涵盖了其宗教、民俗和艺术的各个方面,既保持了自身文化的主体精神,又成为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与“客家民系的形成时期为五代至赵宋年间”的看法不同,本文认为汉民族客家民系的渊源和形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因为客家人的祖先就是中原汉族先民,至今先秦两汉的古汉语仍活在客家方言之中,相关的中原民俗文化仍活在南方的客家民间。这以彭祖文化为参照,可以看得很分明。毛泽东论及的彭祖,是黄帝的八世孙,他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养生文化,在客家人心中有着长久的影响。用客家话阅读与《彭祖经》相关的养生学著述,特别方便,因而彭祖养生文化在客家民间形成一定的习俗,西方学者视为“中国种族和文化长期绵延的原因”。“客家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与“彭祖是中国的麦修彻拉”这两个比喻,有着深刻的内涵,表明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的命根子,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海西”建设快速地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增长,也给南少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南少林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抛开狭隘的地域发展观,树立大南少林文化发展理念,借鉴“北少林”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利用地缘性和“海西”政策性优势,加快南少林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进程等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0.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并且拥有崇尚中国文化的传统,他们散居全国各地,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回族和汉族之间密切交流与交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通过观察回族文化的特点,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回族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却又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是中华大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