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次。方法圈闭形成时期、烃源岩生排烃史、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结果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大约在距今120~9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结论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时期研究取得新的认识,对于盆地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讨乌尔逊凹陷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规律,采用地震解释方法对构造层序界面进行识别与划分。结果表明乌尔逊凹陷发育四个区域性构造层序界面,将盖层划分出四个构造层。得出乌尔逊凹陷经历了4个形成期和3个改造期的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前人已在海拉尔盆地贝尔—乌尔逊凹陷内发现大量铀矿化异常显示,但对于目的层下白垩统伊敏组的沉积体系归属仍存在一定争论。通过岩心编录、化验分析、测井数据分析等工作,并结合前人资料,发现贝尔—乌尔逊凹陷沿边部向中心逐渐发育一套完整的冲积扇相-辨状河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相沉积体系。对各沉积体系均进行了论述,最终指出辨状河相沉积为区内主要的控矿沉积相,并分析了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贝尔凹陷含油气系统划分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本方法,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可以划出3个含油气系统,即铜钵庙组含油气系统、南屯组含油气系统、大磨拐河组含油气系统.3个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趋于一致,均为伊敏组末期.油气运聚单元的划分有利于认识盆地内油气的分布聚集规律,根据油气运移分隔槽及隔挡条件,可将铜钵庙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2个油气运聚单元,南屯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6个油气运聚单元,大磨拐河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3个油气运聚单元.  相似文献   

5.
乌尔逊凹陷反向断层及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经历了多期建造和改造。从分析乌尔逊凹陷建造和改造过程中的断裂变形特征入手,通过地震剖面的解释,按断裂活动期次将乌尔逊凹陷反向断层分为:早晚期、早中晚期、早中期、晚期、中晚期、中期6种类型。通过目的层的反向断层平面分布特征和油气勘探成果分析,认为乌尔逊凹陷的反向断层,尤其是早中晚期型反向断层控制了油气运移与聚集;反向断层的上升盘所形成的圈闭最有利于捕获油气,可作为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讨镜质组反射率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推算古地温和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作用,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比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含煤及油气沉积盆地研究中常用的镜质组反射率方法及其适用性,阐述了各种镜质组反射率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研究结果表明,准确的测定方法是保证镜质组反射率数值正确的前提;采用镜质组反射率恢复地层剥蚀厚度,必须基于对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的完全理解,避免因其多解性造成分析结果错误;当油浸镜质组反射率值超过4.0%,原则上该参数不再适合于古地温推算及地层剥蚀厚度的恢复。将镜质组反射率方法用于含煤沉积盆地固体有机质演化阶段分析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乌尔逊凹陷构造、沉积、源岩、盖层、断层、运移路径和圈闭条件与油气藏的叠合的研究 ,分析了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认为构造反转带是油气成藏有利构造区 ;扇三角洲和浊积扇是油气成藏的有利环境 ;盖源空间质量匹配控制着油气的空间分布 ;断裂控制着油气的运聚成藏及分布层位 ;油气运移路径的汇聚区位于南屯组烃灶内或其附近 ,有利于乌尔逊凹陷油气的运聚成藏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源岩、盖层和断裂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是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储层综合评价是油田开发地质、油藏工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此项研究工作,对提高开发效果和开发水平、实现科学管理油田,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乌尔逊凹陷作为海拉尔盆地最重要的含油气凹陷之一,油气资源丰富。通过对乌尔逊凹陷南一段储层特性的分析,应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其反映储层特性的非线性评价参数体系。并将该评价模型用于乌尔逊凹陷中两个井区进行有利储层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从而为油田储层评价提供一套便捷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量岩心、录井和测井以及地震资料研究,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南屯组分为南一段和南二段),将乌尔逊凹陷南屯组二段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四级层序(SQ1、SQ2、SQ3)。研究得出工区内不同时期的沉积特征主要受构造演化及沉积物供应的控制:SQ1沉积时期,乌尔逊凹陷南部整体开始下沉,湖盆面积迅速扩大,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同时发育滨、浅湖相沉积,半深湖-深湖和湖底扇沉积;SQ2沉积时期湖平面进一步上升,沉积特征与SQ1沉积时期相似;SQ3沉积时期,控陷断层活动减弱,湖面减小,扇三角洲发育规模减小,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规模较大。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王府断陷埋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松辽盆地王府地区油气的生、运、聚及成藏过程,根据王府断陷的构造特征及相关资料,采用泥岩声波时差法、镜质体反射率法、趋势分析法计算研究区火石岭组末期、营城组末期、嫩江组末期地层的剥蚀量,恢复研究区的埋藏史.结果表明:火石岭组沉积时期为断陷形成的初始时期,各地区沉积厚度不同;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时期,表现为快速沉积和快速埋藏的特征;营城组末期地层反转抬升遭受剥蚀,剥蚀量具有东大西小的特征;登娄库组—嫩江组时期,具有较快速的沉积和埋藏特征;嫩江组末期,王府断陷一直处于抬升剥蚀状态,剥蚀剧烈,嫩三段以上地层普遍缺失.该结果为研究区油气评价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乌尔逊凹陷是中国东部一个中新生代多旋回沉积盆地,经过东西向拉张、北西—南东向拉张以及后期的反转挤压,断裂发育,断距大,发育较多同沉积断层,多期次活动特性明显.笔者以断裂活动期次研究为基础,对乌尔逊凹陷的断裂按活动时间进行划分,并从断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与油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松辽盆地茫汉凹陷为对象,采用构造-地层分析方法,通过对多条地震剖面的二维构造-地层解译、平衡恢复,伸展量和伸展率计算,揭示茫汉凹陷的发育过程,分析盆地总体结构特征和盆地形成机制.研究表明,茫汉凹陷表现为明显的断坳叠置结构:下白垩统九佛堂组、沙海组及阜新组为受断裂控制断陷盆地,泉头组至嫩江组为坳陷盆地,两侧的控盆断裂已...  相似文献   

13.
北山盆地群侏罗、白垩系沉积体系及其分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研究了北山盆地群侏罗系与下白垩统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分布、演化。结果表明:北山盆地群侏罗系及下白垩统为典型的内陆湖盆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以辫状河为主)、三角洲(包括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等沉积体系;沉积体系的分布及演化主要受构造及古气候条件的影响,侏罗系及下白垩统属两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大致可以划分为初始断陷期、强烈断陷期和断陷萎缩期3个沉积阶段;由于阿尔金断裂在侏罗纪时对北山地区南部影响较大,导致侏罗纪沉积呈现出一定的南北差异,表现为南部盆地断陷更为强烈.出现了较深湖相沉积,北部盆地断陷强度相对较弱,只出现滨浅湖沉积;早白垩世阿尔金断裂对本区影响不大,其沉积特征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冀中富油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工区内地震资料、岩心资料、测录井资料的研究,将陆相箕状断陷湖盆按盆缘类型划分为高盆缘型和低盆缘型两种;并且对廊固、霸县及饶阳三个凹陷各个时期的盆缘类型进行了判定。在整个Es3-Es4发育时期,廊固凹陷大部分时期属于高盆缘类型,霸县凹陷既有高盆缘型也有低盆缘型的特征,饶阳凹陷均为低盆缘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凹陷相同构造带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对比。对比发现,高盆缘型陆相箕状断陷湖盆陡坡带主要发育粗粒的近岸水下扇,中央洼槽带半深湖-深湖沉积范围广阔并发育湖底扇;低盆缘型陆相箕状断陷湖盆陡坡带主要发育较细粒的扇三角洲,中央洼槽带发育规模较小的滨浅湖;二者之间缓坡带沉积特征没有太大差异,都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最后分析得出箕状断陷湖盆沉积特征差异性主要受构造活动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三塘湖盆地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在盆地内部各凹陷的分布及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等问题。方法依据新获得的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及孢粉化石资料,综合归纳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充分讨论及对比。结果中、晚三叠世,马朗—方方梁—苇北地区呈隆起状态,遭受风化剥蚀,故马朗凹陷缺失中、上三叠统,盆地西北部的汉水泉凹陷、条湖凹陷和东南部的淖毛湖凹陷为湖泊,接受了中、上三叠统沉积。结论三塘湖盆地由于受晚海西构造运动的影响,致使盆地整体抬升并褶皱,未接受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沉积。  相似文献   

16.
乌尔逊凹陷断裂的形成具有较明显的分期特征,通过分析构建层序界面、生长指数、断层活动速率以及伸展率等,得出本区断裂的形成演化先后经历了早期伸展、中期走滑和晚期反转三个阶段;结合各变形时期的主要断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伸展断陷期的主要控陷断裂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主要控陷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伊敏组沉积末期形成的南北向断裂与长期发育的北东东向油源断裂近正交组合,在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形成大量的圈闭,是油富集的主要区带.  相似文献   

17.
根据输导层内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的形态特征,将油气运移优势路径划分为汇聚型、发散型和平行型3种形式。通过乌尔逊凹陷北部南二段输导层特征分析,在古埋深恢复的基础上,利用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研究原理和方法对乌尔逊凹陷北部南二段输导层各地质时期的油气运移优势路径进行了研究。得到该区各地质时期南二段输导层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的分布具有相似特征,主要有5个汇聚区,以苏1井、苏21井和乌8井汇聚区油气运移优势路径密度大,苏21井汇聚区位于生烃灶的边部,苏1井和乌8井汇聚区位于生烃灶内,有利于油气的运聚成藏。西部两个汇聚区油气运移优势路径密度小,且位于生烃灶之外,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该区目前的工业油气流井不是分布在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的汇聚点处,就是在其优势路径上,这是该区南二段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胶莱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及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胶莱盆地露头区及覆盖区断层性质和褶皱形态进行了分析,对露头区各地层的发育节理进行了统计解析。胶莱盆地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四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第一期为早白垩世早期莱阳组(K1l)沉积期间,为北北西向挤压应力场;第二期为青山组(K1q)沉积期间,为近东西向拉伸;第三期即王氏组(K2w)沉积期间,为北西南东向挤压;第四期即在王氏组沉积以后,胶莱盆地受北东向挤压。与上述四期应力场变化相对应,由盆地中发育的地层、火山活动和构造特征可以看出,胶莱盆地是在白垩纪发育起来的一个拉分盆地,经历了4个发育阶段,即莱阳组沉积期间的初始拉分阶段、青山组沉积期间的拉分间歇阶段、王氏组沉积期间的后续拉分阶段和王氏组沉积以后的挤压隆起萎缩发育阶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4个地质模型,用有限单元法对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四期应力场做了数学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