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伦理学的演进徐少锦生态伦理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由生态科学和伦理科学综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的伦理学分支学科,是将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一些社会道德准则,推广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生物群落,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学说。生态道德要求人们培养...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学是一种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之外的各种非人类存在物身上去的伦理观点和学说,是对传统伦理学的反思、继承、发展和超越。在人类本体论时代,传统伦理学仅把人纳入道德共同体之中,而将所有一切非人类存在物排除在道德共同体之外,最终发展成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进入生态本体论时代,生态伦理学超越了传统价值观,突破了传统伦理学对人的固恋,将伦理学的视野从人类扩展到了更宽广的大自然,把人类之外的所有非人类存在物全部纳入到道德共同体之中,空前地扩大了道德共同体。人类的道德境界由人类中心境界提升到了生态整体境界。它不但追求人际的自由和公正,而且追求"种际"的自由和公正。它既是传统的自由主义的终结,又是新的自由主义的开山。生态伦理学的最高目标是超越"人类中心论"、"地球中心论"和"地球沙文主义",走向"宇宙伦理学"。它不但为我们正确理解"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提供了新型的道德根据,而且为人们道德修养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这是西方学术界70至80年代辩论的一个问题。这样的辩论现在正在波及中国。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1975年在《伦理学》杂志(第85卷第2期)发表题为《存在生态伦理学?》的文章,1986年该文收入他《哲学关注原野》一书。在这篇文章里,他主要从生态规律转换为道德义务的必要性,论证了生态伦理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伦理中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元素,但当前中国学界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还是笼罩在西方伦理学的话语中。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在结论上具有革命性,但其逻辑进路欲在因西方近代哲学二元论思维而造成主客分离、人与自然对立的情形下填平二者分离与对立的鸿沟,这种作为在理论层面上虽取得巨大进展,但在人们日常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即在践行的层面上步履维艰。因为要把在人类中心主义传统中由人独享的诸如道德地位、利益、价值与权利让渡给自然,使自然与自然物因享有道德地位、利益、价值与权利而获得与人类似的平等地位,从而成为获得人类尊重的理由或依据,这要在人类社会中施行着实不易。因此可以在当代生态伦理学中引入一种中国伦理元素,来探讨生态诚信的可能性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当代伦理学的关注点受到多元交往实践的需要以及现代性、后现代性思路的转变影响,伦理学的对象已经逐渐从道德主体中的"我"转向了道德主体中的他性问题。伴随着生态问题逐渐激化,人类也开始面临着不具备理性的主体"自然界"。当代普遍认可的"生态圈"理念,要求伦理学的视域不得不扩展到"人"之外,将我们生存于其间并且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纳入关注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自然道德是伦理学与生态学的中介点,其可能与必要构成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石.自然道德的可能在于人与自然环境内在的本质联系,它是人对其本性本质的一种把握和实现方式,其必要性在于“征服”理念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人类应该而且能够形成“以人为中心物我一体”的道德理念,创建一种良性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7.
生态危机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它实质上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伦理学则把道德关系从人与人之间拓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  相似文献   

8.
姜浩  杨鑫 《科技咨询导报》2009,(16):224-224
老婆和老妈同时落水,先救谁?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道德选择冲突问题。从古至今有各种的不同答案,各有各的选择。本文运用伦理学中的道德选择原理对各位古人的选择进行分析。主要从道德选择的自主性、道德选择在进行过程中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道德冲突环境下的行为选择等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是一种全新意义的伦理学说,它研究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道德态度和在生态中人的行为规范准则,最终目的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看,《淮南子》一书所蕴涵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为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囿于转型期社会状态的复杂性与学人思想认识的差异性,人们在讨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什么的问题上,常常有着见仁见智的理解。从伦理学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本身所蕴涵的道德性特征决定了道德伦理需要的现实性基础。因而,持续有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借鉴人类历史上丰厚的和谐思想资源,赋予其新的内涵并加以发展,以培育和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精神,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手段。  相似文献   

11.
大学科研如何为社会服务是一个重要议题:大学中科研与教学服务社会是何种关系?各类大学科研服务社会是否需要分工?大学科研应以学术为主导,还是应以社会需要为主导?大学科研机构如何服务?文章对此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文学/小说的音乐化?关于文学/小说音乐化或音乐性现象,能否在定义与类型学的阐释上进行理论规范,从而避免“印象主义”的随意研究,赋予这一现象以更深广的历史意义?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先给出小说音乐化的定义,继而为音乐文学媒介间性形式与音乐化文学/小说定位,最后做出类型学实践,区分出文学/小说中的显性音乐主题化形式与隐性效仿音乐形式,以及通过联想引用的声乐唤起形式。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校学报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高校学报是否要讲求特色?学报的同质化是否不可避免?如何避免高校学报的同质化?结合编辑工作实践对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化的途径作了一些探讨,认为面对学报的同质化,编辑应树立精品意识、发挥主体性策划作用、加大组稿力量、强化学术自律。  相似文献   

14.
剧场中舞台与现实的关系、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剧作家热衷于探讨的问题。许多剧作家更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实践中,创作了关于戏剧的戏剧,于是"戏中戏"出现了。如果说外面一层是外戏,里面那层是内戏,那么,内戏与外戏如何呈现?两者如何缝合?内戏又会对外戏造成何种影响?我试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皮兰德娄的《亨利四世》为例,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人性的探讨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永恒的主题。佛教对佛性的探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人性由染转净、改过迁善直至达到大圣大贤完美人格的追寻。那么,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人性的自我完善到底是对本性的回归,还是基于后天修习的结果?法相唯识宗的种习理论给予人们以不同传统思维框架的解读,该宗对种子"本有"还是"新熏"的反复辨析无疑给我们正确地认识人性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灵魂,究竟有没有灵魂,灵魂的存在和活动方式是什么,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贤哲关于灵魂的论述深刻影响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按他们所关注的侧重点及其认知水平的不同,可相应地将古希腊关于灵魂问题的探讨划分为自然灵魂?伦理灵魂和神学灵魂这样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初,灵魂被泰勒斯用来解释自然界的生成变化;到了阿那克萨戈拉或至少苏格拉底那里,灵魂则主要用于阐释人性的善恶,对自然的解释已退居次要地位;后来普罗提诺则直截了当地把灵魂当作具有神学意义的太一之派生物。自然→人→神,是古希腊灵魂概念之流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科学派”与“艺术派”各自的基本观点,并分析了其科学性与艺术性。翻译作为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不应割裂开来进行研究,简单地从语言学或文学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显然不能满足当前的翻译研究的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才是翻译研究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死亡,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话题。有很多人自愿选择死亡,并为安乐死合法化不懈努力。安乐死合法化在中国是否可行,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关于安乐死合法化的讨论也进入白热化。从安乐死的历史沿革、安乐死的合理性、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安乐死合法化所需要的法律保障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论述了安乐死合法化在中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庄子无意于严谨的逻辑和系统的分析,而更在乎描述整体动态,诙谲怪的寓言之象,正是这种寓言之象完成庄子的思想创造并抵达哲学之高峰。庄子寓言之象极富象征性、暗喻性、诡异性、神秘性和启示性,她是象的直观,悟性的艺术,更能代表东方文化神韵,庄子寓言的微妙在于把一切都隐在“象”中,又在“象”中启悟。她“生生不已”,与辨析性的说理方式相比,更具原创性与启迪性。  相似文献   

20.
软件定义联网(SDN)作为一项成功的数据中心的联网技术实践,已经成为工业界和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但SDN还存在一系列值得研究和澄清的技术问题,包括什么是SDN技术原理?SDN在哪些方面扩展了现有网络?SDN究竟有哪些潜在的应用价值?SDN对未来网络的发展有何影响?SDN是否可以真正推动现有网络的变革或演进?针对以上问题,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建模方法,构建了SDN的系统模型和构件模型,描述SDN系统构成以及SDN内在的功能单元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分析了SDN核心的控制面和数据面分离的原理,分析了单个逻辑SDN控制器的局限性;并得出结论:SDN仅在网络层实现了分组流控制与分组流转发的分离,并没有涉及到现有互联网或电信网其他功能层的控制与数据的分离,SDN有可能应用于所有基于分组流转发的网络应用,单一SDN逻辑控制器仅仅适用于IP网络城内分组流转发,无法适用于互联网和电信网现有控制结构;为了支持现有互联网或电信网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扩展SDN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