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栽培品种墨西哥香荚兰(Vanilla planifolia Andr.)进行了常规染色体分析,并对其杂交品种、无性繁殖植株(组培苗、扦插苗)和野生品种滇南香荚兰(V.siamensis Rolfeex Downie)的染色体变异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香荚兰染色体的大小在0.2~2μm之间,为小染色体,2N=28,经长期继代培养的组培苗染色体出现变异的频率明显超过扦插苗和野生品种,微核、染色体桥和染色体断片的频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
墨西哥香荚兰(Vanillafragrans(Salisb.)Ames(V.planifoliaAndr.))茎叶解剖学特征研究表明:香荚兰茎表皮具气孔;茎中内皮层为厚壁组织(纤维);维管茎束散生于环状厚壁内皮层所包围的基本组织中,靠近内皮层的维管束相对较小,各维管束外围具有厚壁维管束鞘细胞.香荚兰叶为等面叶,叶肉细胞无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的分化.叶的气孔器仅分布在下表皮,而上表皮无气孔器.保卫细胞为肾形.  相似文献   

3.
香荚兰属(Vanilla)为兰科(Orchidaceae)攀缘植物,其果实制品香荚兰豆是目前食品工业和香料产品的重要原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享有“香料之王”的美称。香荚兰豆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香兰素、香兰醇、香兰酸以及脂肪族类、糖苷类、有机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抑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香荚兰广泛应用于香料、观赏园艺,并可用于治疗癫痫、肿瘤等。本文对香荚兰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应用专利和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香荚兰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不同质量浓度的778诱导剂处理过的2个水稻品种(丽粳2号,十和田),在(25±1)℃,2 500 lx的温箱中生长到二叶期的结果:质量浓度为33.33 g/L的抑制水稻的生长,25.00 g/L的为水稻生长的最适浓度.在二叶期水稻的叶片上喷洒相应质量浓度的试剂,置于低温(0±1)℃,4 d,恢复1 d后,统计存活率.经质量浓度为33.33 g/L的试剂处理过的幼苗存活率最高.抗冷品种(丽粳2号)各质量浓度下的水稻幼苗的存活率均高于不抗冷品种.西双版纳香荚兰种植基地的香荚兰在遭受了前后2次(0±1)℃天然冻害后,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对其分别给予了778诱导剂,BR-120的喷洒处理.通过对不同部位香荚兰叶片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发现,低温胁迫后的香荚兰植株,喷洒了BR-120和778诱导剂的植株,叶片中的SOD,POD酶活性均高于对照植株.  相似文献   

5.
为更系统、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台湾香荚兰(Vanilla somai Hayata)资源,选取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3个因素为自变量,总黄酮含量为因变量,并利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法优化台湾香荚兰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以L-抗坏血酸作阳性对照,测定台湾香荚兰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研究结果表明,台湾香荚兰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37.5 min,乙醇浓度45.6%,料液比1∶50.7 (g/mL)。总黄酮含量实测为1.19%,RSD值为0.65%。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台湾香荚兰中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0.012 3 mg/mL、0.015 9 mg/mL、0.032 6 mg/mL,总还原能力为L-抗坏血酸的79.2%。台湾香荚兰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且具有较好的重现性,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其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香荚兰不同部位的外植体的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形成速度及诱导状况明显不同,香荚兰预培养状况、激素的种类与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生长均有较大影响,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周期以28~30d为宜,薄层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香荚兰愈伤组织及其培养物中存在着香兰素等香味复合物质  相似文献   

7.
香荚兰愈伤组织的培养及其香兰素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荚兰不同部位的外植体的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形成速度及诱导状况明显不同,香荚兰预培养状况,激素的种类与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生长均有较大影响,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周期以28-30d为宜,薄层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香荚兰愈伤组织及其增减物中存在着香兰素等香味复合特质。  相似文献   

8.
水杨酸、烯效唑、BR-120对香荚兰根系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品种的香荚兰根系活力存在一定差异,采用适当浓度的水杨酸、烯效唑、BR-120对常规品种植株加以处理,发现3种处理对植株根系活力均有所提高.其中水杨酸作用最快,而另外2种生长调节剂开始4d效果不明显,5d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香荚兰花芽分化期与萌发期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香荚兰花芽分化期至花芽萌发期各类枝条茎中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的分析表明 ,花芽分化和萌发需要相对较高的可溶性总糖和蔗糖 ,尤其是蔗糖 .此外 ,开花较多的倒垂枝中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比开花较少的竖立枝要高 .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香荚兰细胞悬浮培养的生长周期、可溶性糖浓度、pH值变化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细胞生长与香兰素产生的影响.发现细胞悬浮培养生长周期以14d为宜,NAA比2,4-D更适合细胞生长及香兰素形成.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福建兰科植物9个新记录种:莲花卷瓣兰Bulbophyllum hirundinis(Gagnep.)Seidenf.、齿瓣石豆兰B.levinei Schltr.、长距虾脊兰Calanthe sylvatica(Thou.)Lindl.、矩唇石斛Dendrobium linawianum Rchb.、罗河石斛D.lohohense T.Tang et F.T.Wang、小毛兰Eria sinica(Lindl.)Lindl.、黄松盆距兰Gastrochilus japonicus(Makino)Schltr.、阔叶带唇兰Tainia latifolia(Lindl.)Rchb.f.及台湾白点兰Thrixspermum formosanum(Hayata)Schltr.,并提供了简扼的形态描述和图片.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馆(FNU).  相似文献   

12.
基于AFLP分子标记探讨福建近海竹荚鱼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福建近海竹荚鱼群体的遗传分化,对竹荚鱼闽东(30尾)和闽南(30尾)群体进行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8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群体60个个体中,共扩增出433条条带,其中多态位点286个.闽东和闽南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63.28%、61.89%,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71 8、0.172 2,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67 3、0.267 3.与其他鱼类对比显示,福建近海竹荚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说明其种质资源尚未遭到明显破坏;遗传分化系数(Gst)和分子生物学方差分析(AMOVA)均显示竹荚鱼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而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基因流(Nm)显示2个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无明显独立的遗传结构.群体的位点差异数分布和显性基因型频率分布显示2个群体有相似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竹荚鱼闽东和闽南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差异,可将福建近海的竹荚鱼划归同一个管理保护单元.近期扩张、较强的扩散能力和洋流可能是造成福建近海竹荚鱼群体间遗传同质性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发现于浙江省的4种兰科新记录植物:莲花卷瓣兰Bulbophyllum hirundinis(Gagnep.)Seidenf.、黄松盆距兰Gastrochilus japonicus(Makino)Schltr.、福建羊耳蒜Liparis dunnii Rolfe、长轴白点兰Thrixspermum saruwatarii(Hayata)Schltr.,并对其形态特征、分布现状进行了描述.其中白点兰属Thrixspermum为浙江分布新记录属.  相似文献   

14.
测定和分析高峰林场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速丰林幼林的土壤和厚荚相思叶片的营养元素含量,并与相关树种叶子营养元素含量比较,探讨厚荚相思在赤红壤山地营林中的施肥技术.结果表明,高峰林场界牌分场内用于种植厚荚相思树的赤红壤土壤中有效N、P、K含量极低;厚荚相思叶片中N、P、K营养元素含量低于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木荷(Schima superba)3个相关树种;P、K、Ca营养元素在冬季至春季的过程中有明显的减少.因此,在营养元素缺乏的赤红壤林地,对厚荚相思速丰林的配方施肥过程除了应对N给予重视外,更应适当增加P、K和Ca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5.
香荚兰细胞悬浮培养产生香兰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香荚兰细胞悬浮培养的生长周期,呆溶性糖浓度、PH变化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细胞生长与香兰素产生的影响,发现细胞悬浮培养生长周期以14d为宜,NAA比2,4-D理我适合细胞生长及香兰素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以挤压-夹取法采集精荚,采用实验生态学、海水养殖学和个体标记的方法和技术研究捕自台湾海峡自然海区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成熟雄虾精荚多次再生的规律.结果表明:在水温(21±2)℃,盐度32±1,pH 8.1±0.2的条件下,初次成熟雄亲虾的体长或体质量与亲虾精荚质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精荚中精子合格率、受精能力和精子总数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雄亲虾在一个蜕壳周期内精荚可再生1~3次,平均为2次;精荚再生的时间间隔为5~7d,随精荚再生次数的递增,间隔时间有延长的态势,但差异不明显(p0.05);精荚的质量、精子合格率和受精能力随再生次数增多呈下降趋势,差异明显(p0.05);精子总数在不同批次间随再生次数增多总体呈上升趋势,差异显著(p0.05),但在同一批次的再生精荚中精子总数呈现上下起伏波动.具有不同精荚再生能力的个体在亲虾群体中比例分布为:1次占87.5%,2次占80.6%,3次占44.4%.文中还就精荚不同获取方法对其再生的影响、雄虾性腺多次成熟能力的个体差异和再生精荚质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以期为日本囊对虾雄亲虾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喙荚云实Caesalpinia minax枝和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现代多种色谱技术从喙荚云实枝和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S(+)-dehydrovomifoliol(1)、loliolide(2)、vomifoliol(3)、taraxerol(4)、3,13-dihydroxy-12-oleananone(5)、glutinol(6)、3β-hydroxysitost-5-en-7-one(7),化合物类型主要为倍半萜和三萜,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喙荚云实中得到.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类型膜荚黄芪的种子为材料,研究了5种类型膜荚黄芪种子的形态特征、千粒重、硬实率、生活力、吸水率以及发芽率,比较分析了各类型黄芪种子之间的差异;并对其生活力、发芽率和吸水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5种类型膜荚黄芪种子形态差异不显著,千粒重、发芽率、生活力、吸水率差异显著(P0.05),2号"紫色茎皮有刺毛"类型黄芪的种子硬实率和发芽率均高于其他4个类型;种子硬实率与发芽率呈正相关(r=0.891),而种子吸水率与发芽率呈负相关(r=-0.886),生活力也与发芽率呈正相关(r=0.918).2号"紫色茎皮有刺毛"类型为一优良类型,以后在进行膜荚黄芪品种选育时可加以选择和培育.本研究为膜荚黄芪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同密度与施氮水平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密度与施肥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吉育35在不同密度与施氮水平下的产量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密度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荚重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随密度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荚重降低.施氮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随施氮量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增加,施氮对单株荚重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密度与施氮对百粒重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密度与施氮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后降,随施氮量增加,产量增加.密度为220000株·hm-2、施氮量为90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对半无叶型豌豆不同品系的株高 (x1)、单株荚数 (x2 )、分枝数 (x3 )、百粒重 (x4)、单株粒数 (x5)、双花双荚数 (x6)和单株籽粒产量 (y)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各个性状对产量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单株粒数>百粒重 >分枝数 >单株荚数 >双花双荚数 >株高 ,其中 ,各个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中单株粒数最高 ,间接效应中单株荚数通过单株粒数对籽粒产量的间接作用最大。进一步分析表明 :在利用半无叶型豌豆育种中 ,应以选择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为主 ,同时要注意增加双花双荚数 ,适当兼顾百粒重及其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