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基物培养、燕麦-琼脂培养技术及扫描电镜技术对灰团网菌的个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完成了从孢子到孢子的生活史.结果表明:灰团网菌生活史包括单核的黏变形体或游动胞、多核的营养体原质团以及孢子形成阶段.孢子球形,表面具疣突;孢子萌发为孔式,一个孢子可释放一个黏变形体.黏变形体常行变形运动,在有水的条件下,可转变为游动胞并具有游动的特性.合子形成原质团.成熟原质团白色,类型为显型,具有扇形网络状菌脉.琼脂培养基上获得的灰团网菌孢子与野生型相似,并具有可育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明生物体”表层、内层结构和分离培养的观察,物体表层有多种粘菌子实体;其内部结构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流动的原生质内含有大颗粒和小颗粒。经过分离培养,证实原生质内的大颗粒为酵母菌和霉菌的孢子,小颗粒是原生质的颗粒物质夹杂少量细菌细胞。水琼脂和W_2A琼脂载片培养,可形成大量变形体;并可见其伸出伪足摄食其它微生物颗粒的习性。变形体有趋集作用,形成原质团。72h后原质团可变为不定形的多样自寺粘菌子实体;在合成培养液中,可观察到粘菌特有的具有两根鞭毛结构的游动胞。把游动胞移至固体基质上又可转变为粘变形体。故认为该生物体是以粘菌为主体的特大型罕见的粘菌复合体。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明生物体”表层、内层结构和分离培养的观察,物体表层有多种粘菌子实体,其内部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流动的原生质内含有大颗粒和小颗粒。经过分离培养,证实原生质内的大颗粒为酵母菌和霉菌的孢子,小颗粒是原生质的颗粒物质夹杂少量细菌细胞。水琼脂和W2A琼脂载片培养,可形成大量变形体;并可见其伸出伪足摄食其它微生物颗粒的习性。变形体有趋集作用,形成原质团。72h后原质团可变为不定形的多粘菌子实体;在合成  相似文献   

4.
自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 Schw.)原质团中分离线粒体,以兔抗肌动蛋白抗体为一抗,荧光素标记的羊抗兔IgG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IgG作二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线粒体中含有与肌动蛋白抗体呈阳性反应的抗原.以兔抗肌动蛋白抗体作一抗,金颗粒标记的蛋白A作二抗进行的间接免疫电子显微镜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肌动蛋白是多头绒泡菌线粒体的组成成分,并在线粒体中呈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白色念珠菌的简易分离和鉴定方法:先将菌种接种于沙堡氏培养基上,待长出菌落后,挑取单少接种于玉米玉脂(或玉米吐温80)培养基上形成厚膜孢子,然后再结合糖发酵或其它生化试验加以鉴定。此方法简便易行,且阳性率高。另外,对沙堡氏培养基进行了改良,并对白色念珠菌在7种改良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做以比较,结果表明,在葡萄糖蛋白胨酵母膏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最好,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和葡萄糖酵母膏琼脂培养其次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应急物流管理中的路径选择问题,综合考虑了运输时间、运输距离和路径复杂性等因素,建立了灾后救援的路径选择模型.在灾难发生后,路径中的运输速度将被灾难扩展深深影响,特别是在洪水、飓风等灾难中,将在时间和空间上逐渐扩展,因此将运输速度设定为随着时间而连续递减的函数.针对问题性质,提出了多头绒泡菌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多头绒泡菌算法不同于其他的仿生算法,可以100%找到最优路径.案例研究表明:利用该方法进行灾后救援路径选择,能够有效获得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7.
油茶饼病外担菌分生孢子阶段分离培养及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油茶饼外担菌在PDA培养基、PDA 新鲜油茶叶汁培养基、PDA 烘干并碾碎的油茶叶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查氏培养基等5种培养基中的培养,结果表明:担子椭圆、圆柱型,顶部具有2~4个担孢子梗,成熟的担孢子微循环产孢形成分生孢子,而后以出芽方式进行生长繁殖;在5种培养基中,高氏一号最适合于茶饼菌的生长;高氏一号培养基的pH值在7.2~7.4,25℃为茶饼菌的最佳培养温度.  相似文献   

8.
茶饼病菌的分离培养及其刺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油茶饼病菌在PDA培养基、PDA+新鲜油茶叶片培养基、PDA+烘干油茶叶片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高氏一号+新鲜油茶叶片培养基、高氏一号+烘干油茶叶片培养基、查氏培养基等13种培养基中的培养实验,结果表明:PDA+新鲜油茶叶片培养基最适合于茶饼菌的生长,22.5 ℃为茶饼菌的最佳培养温度;担子椭圆或圆柱形,顶部具有2~4个担孢子;成熟的担孢子微循环产孢形成分生孢子,而后以出芽方式进行生长繁殖;用外担菌发酵上清液浸泡水稻种子,发现能刺激种子萌发,促进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9.
筛选野燕麦致病菌株,研究其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为野燕麦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离体叶片接种测定,筛选对野燕麦有良好抑制作用的致病菌,并通过对致病菌的培养特征和形态特征分析鉴定其分类地位;以单因素试验法对影响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各种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经初步鉴定3号菌株属于镰孢菌属(FusariumLink ex Fr.),对野燕麦有致病性,发病率在80%以上,在SCS培养基生长最好,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5~32℃,最适为28℃,pH范围2~11,最适6.0,在以葡萄糖为碳源、以磷酸氢二铵为氮源的Czapek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20~35℃,最适28~30℃,pH2~11,最适6.0,以自由水或饱和湿度条件下萌发最高;蛋白胨、牛肉浸膏、吐温-80明显提高孢子萌发速度。结果提示3号致病菌株对野燕麦有较好的致病作用,具有进行野燕麦杂草生物防治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3株茶藨生柱锈菌(Cronartium ribicola J.C.Fischer)重寄生木霉(Trichoderma spp.)(TR1、TR2、TR3)的分生孢子在水琼脂、葡萄糖、PDA、改良Fries、华山松树皮浸汁和锈孢子培养基上均能萌发,TR1在各种培养基上的萌发率最高,萌发速度最快,而TR2和TR3在水琼脂和葡萄糖培养基上的萌发则较差;3个菌株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0~30℃,其中TR1的萌发温度范围最广,在15~35℃内均能较好地萌发;3种孢子萌发的最适pH范围为4~5,相对湿度范围35%~100%(50%以上较易萌发);黑暗和交替黑暗能刺激TR1孢子萌发,连续光照则有利于TR2和TR3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