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苯胶乳在含Ca^2+水泥浆体中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三种类型的乳化剂胶乳体系CFC值的实验与分析,证明了乳化剂液相中Ca^2+浓度对对丁苯胶乳稳定性的影响,对进一步研究了苯胶乳水泥混凝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丁苯胶乳(SBL)改性水泥基材料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保水性、与基材的黏结性、水密性、耐久性、抗化学腐蚀性、抗冻融性、良好的力学强度及延伸性能,而且其成本较低、使用便捷,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综述了SBL改性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和机理,介绍了SBL单独改性、SBL和其他胶乳共混改性、SBL和纤维改性、SBL和外加剂复合改性时,水泥基材料的物理和力学性能。从3个方面探讨了SBL改性机理:SBL对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存在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SBL对微观结构的主要影响是由乳胶粒子的分散和聚合物薄膜的形成所产生的;从孔洞结构看,SBL改变水泥基材料的孔径分布、特征孔径、平均孔径、最可几孔径、孔隙率等,提高了材料的内聚强度。分析表明,SBL改性水泥基材料具有性价比高、环境友好、使用寿命长、循环利用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针对普通丁苯吡胶乳应用于聚酯纤维中其粘接力由于高温而下降的现象,选用羧基作为第4单体对丁苯吡胶乳进行改性.考察了羧基单体用量及表面羧基含量对胶乳性能的影响,详细研究了各相关因素对胶乳表面羧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聚合温度为75℃,体系的pH值为2时,以衣康酸为羧基单体,用量7.5%为聚合条件的优化组合.加入羧基单体使得胶乳耐热粘结力从7.3kg/cm增至16.6kg/cm;机械稳定性测试,其凝聚物质量浓度从0.060g/dL降至0.015g/dL胶乳.  相似文献   

4.
陈军  杨蜀黔  袁才登  赵义军  胡欣 《甘肃科技》2006,22(12):111-112,110
本实验通过对合成丁苯胶乳的单体配比、引发剂种类和用量、电解质、反应温度等工艺条件的探索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得到了性能优异的羧基丁苯胶乳乳产品。且具有反应速度快,单体转化率高,工艺过程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马建华  俞燕龙  李大彧 《甘肃科技》2005,21(12):101-104
研究分析混凝土改性用羧基丁苯胶乳乳液聚合过程参数(转化率η、聚合反应速率Rp和聚合釜压力p)和乳液参数(胶乳pH值、粘度μ、表面张力σ和粒径D等)随聚合反应时间t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η-t关系曲线与经典乳液聚合动力学曲线相似;Rp缓慢增大,在中间阶段有加速增大趋势,后阶段保持不变;p先保持不变,后逐渐减小;胶乳pH值缓慢减小;μ先迅速增大,达到峰值后又迅速减小;σ先减小,达到最小之后又逐渐增大;D先增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NR/CR/MMA接枝共聚鞋用胶粘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以天然胶乳(NR)为主体成分,加入氯丁胶乳(CR)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对其进行接枝改性,讨论了单体配比、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对胶粘剂剥离强度和接枝率的影响,测定了胶粘剂的耐水性能,得到了可用于硫化鞋行业的性价比较优的鞋用胶粘剂.  相似文献   

7.
高固含量是作为胶乳使用的聚合物的发展方向,本文对高固含量丁苯胶乳的制备方法进行了评述,并对工业上广泛应用的两步法工艺中的合成大粒径的丁苯胶乳和浓缩工序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8.
丁苯胶乳的研制及其水泥浆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温度下,丁二烯和苯乙烯中加入引发剂、乳化剂和相对分子量调节剂后,聚合生成丁苯胶乳。应用X射线衍射仪、电位测试仪对生成的丁苯胶乳进行结构性能分析,并对丁苯胶乳水泥浆常规物性、水泥石的强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丁苯胶乳水泥浆具有丁苯胶乳加量少、抗高温、低失水、低游离水、直角稠化、过渡时间短、防气窜和良好的流变性等特点。水泥浆性能良好,固井质量优异。  相似文献   

9.
主要针对兰化胶乳研制中心一分厂聚合装置脱气工艺中存在的脱气时间长、产品质量波动较大、能耗高、工艺控制较难等实际问题,提出脱气工艺调整优化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在2003年3月份进行了工艺设备改进,并且通过一年多的调整优化工艺,使得以上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起到了降本增效作用,为兰化胶乳研制中心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油田中后期开发面临的固井水泥环受腐蚀、脆性破裂的问题,采用水泥石抗腐蚀性分析、试件抗压和抗折强度实验,对胶乳改善水泥石的抗腐蚀性和韧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胶乳改善水泥石抗腐蚀性和韧性的机理。结果表明,胶乳水泥石比普通水泥石抗腐蚀能力明显提高;随着水泥石中胶乳加量增加,水泥石的脆性系数逐渐减小,抗折强度逐渐增大,韧性增强。m(胶乳)∶m(水泥)在1∶10~1.5∶10时,水泥石的致密程度最高,渗透率最小。  相似文献   

11.
根据C70胶乳改性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对其混合比、拌制、施工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及应用情况进行了较为仔细的阐述,并对其在水利工程特殊部位的研究推广价值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经钛酸酯偶联剂NDZ101表面改性的碳酸钙晶须对于天然胶乳胶膜的补强作用。结果表明:经改性后,碳酸钙晶须与天然橡胶界面结合作用增强;与纯胶胶膜相比,改性碳酸钙晶须/天然胶乳复合胶膜的力学性能显著提高,热稳定性也有所提高。改性碳酸钙晶须用量为3%时,复合胶膜综合力学性能最佳:300%定伸应力、500%定伸应力、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133.6%、121.1%、35.8%、34.1%和15.93%。  相似文献   

13.
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合成了粒径为50um~100um的苯乙烯-丙烯酸了酯-丙烯酸共聚物胶乳,讨论了搅拌速度等其它因素对胶乳粒度及分布的影响.实验表明,增加乳化剂量有利于胶乳粒度减小,但超过一个阔值将使粒径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多阶段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以交联的聚丙烯酸了酯为核,以苯乙烯一丙烯晴共聚物为壳的ASA复合胶乳粒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胶乳粒子的大小和形态,并考察了乳化剂用量对粒子大小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ASA复合胶乳粒子外形不规整、粒子大小比较均一、分散度小、平均粒径在0.15~0.3μm之间,随乳化剂用量增加,粒径减小。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国产胶乳开发胶乳水泥体系时,通常采用外加剂的复配克服胶乳外渗和消除体系气泡。由于复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给实际应用带来诸多困难;化学添加剂价格昂贵也增加 了 固井成本;这些问题给胶乳水泥体系的开发形成了障碍。通过室内研究发现,按照材料科学干涉原理,在胶乳水泥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硅藻土,可克服胶乳外渗、消除体系气泡,并能提高水泥石的抗压与抗折强度、降低滤失量与析水量、增强体系的防窜性能;同时硅藻土价格低廉且用量较少,现场使用较为方便,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制取酸性天然胶乳的稳定剂,直接把天然胶乳与这种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混合,制取酸性天然胶乳,开拓了天然胶乳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油井水泥石脆性降低的途径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油田薄油层井、小间隙井和侧钻井固井后射孔及后续增产措施造成的水泥环脆裂(即二次窜流)问题,为了降低水泥石的脆性,正确评价不同材料对水泥石韧性或弹性的影响,对掺有胶乳、橡胶粉和PVA纤维水泥石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抗冲击功和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3种材料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净浆水泥石相比,掺有胶乳和橡胶粉水泥石的弹性模量分别降低了69%-76%和49%-60%,掺有PVA纤维水泥石的抗冲击功和抗折强度分别提高了9%-89%和16%-37%。胶乳、橡胶粉与水泥水化产物的有效铰接和桥联作用显著提高了水泥石的弹性,PVA纤维的有效阻裂作用显著提高了水泥石的韧性。  相似文献   

18.
涤纶织物与橡胶的粘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浸渍改性环氧树脂(SJR-2)和预缩合间苯二酚甲醛树脂(SJR-1)的水溶液,然后半固化,实现了涤纶织物的表面粘合活化,接着浸由SJR-1配制的间苯二酚甲醛胶乳(RFL)浸渍液,即可获得与NR、CR、HNBR、NBR及氯醇胶(CHR)等胶料优良的粘合性能.  相似文献   

19.
将核壳比为50/50的聚丁二烯接枝聚苯乙烯(PB-g-PS)胶乳用于改性水泥砂浆,考察了聚灰比(聚合物对水泥的质量比)和水灰比(水对水泥的质量比)对改性水泥砂浆的流动度、抗压和抗折强度以及水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砂浆的流动度随水灰比和聚灰比的增加而增加;胶乳能显著降低改性砂浆的毛细孔吸水率;改性砂浆的抗压强度降低,但当水灰比较低时,部分改性砂浆的抗折强度有所提高.微观结构分析表明:改性砂浆的结构更加致密,从而有利于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SBS在改性乳化沥青中的掺量,从而提升其性能,本研究自制SBS胶乳作为改性剂,采用一边乳化一边改性的方法制备高掺量SBS改性乳化沥青。实验可得,SBS胶乳固含高达52. 2%,稳定性好;乳化剂CMK-6的最佳掺量为2. 5%; SBS胶乳的掺量高达13%。高掺量SBS改性乳化沥青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软化点为82℃,5℃延度为42. 2 cm,动力粘度大于20 000 Pa·s,以此为胶结料,可广泛应用于高粘磨耗层、高粘微表处等道路养护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