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现行水工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SDJ20—78最小配筋率条文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外最小配筋率取值作了详细评述,讨论了确定最小配筋率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改进建议,按建议的最小配筋率取值方法,可不致发生截面尺寸越大混凝土强度越高时所需配筋量反而越多的现象,也可不再采用少筋混凝土设计理论,并仍能满足控制裂缝开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大跨度梁高取值设计的计算工作量,使一次设计的梁高就能满足要求,通过对决定梁高的4个因素;满足挠度要求、最大配筋率,最小配筋率和梁断面的经济取值分析,推导出确定大跨度梁度梁高的最小取值计算公式,其结论在已完成的实际工程设计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墙体内水平钢筋最小配筋率与块体、砂浆强度等级、钢种以及竖向压应力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正常使用阶段水平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变化范围,与现行规范规定基本吻合;同时提出了设计时墙体呈延性剪切破坏所需的水平钢筋最小配筋率简化计算公式以及水平钢筋用量最省时竖向压应力控制范围,可供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依据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极限承载弯矩不小于相同条件下素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开裂变矩的原则,导出了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结果表明圆形截面的最小配筋率比矩形截面大。为设计钢筋混凝土圆形截面受弯及偏心受压构件提供了依据,并填补了“规范”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基于可靠度的再生混凝土梁最小配筋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再生混凝土强度变异性对再生混凝土梁最小配筋率的影响,以普通混凝土梁最小配筋率为参照,保持规范目标可靠指标不变,分析了再生混凝土梁受弯时的最小配筋率和受剪时的最小配箍率,并将结果与普通混凝土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梁受弯时,由于钢筋的存在,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变异性对其受弯承载力变异性的影响较小,再生混凝土梁的最小配筋率提高很小.对于再生混凝土梁受剪,当再生混凝土强度变异系数为0.2时,C30再生混凝土梁的最小配箍率为0.17%,相比较普通混凝土梁约增加32.0%.通过合理增加配筋可以保证再生混凝土梁的受弯、受剪可靠指标与普通混凝土梁一致.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钢纤维的掺入对砼受压本构关系的影响,确立了常用范围内简化的钢纤维砼受压力-应变关系数学表达式以及相应的等效应力图形,进一步分析了钢纤维的掺入对钢筋砼受弯构件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砌体结构下筏板基础厚度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优化理论,提出了砌体结构下筏板的最优板厚,并提出了在最小配筋率下的最小板厚,若设计板厚大于此最小板厚时均为构造配筋。经与实际工程进行对照,符合较好,这为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筏板基础时,提供一个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最小造价的条件,导出了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最优截面式和经济配筋率。  相似文献   

9.
结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给出了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满足规范规定的裂缝宽度要求的最小配筋率的简化计算公式以及它与按强度计算的配筋率之间的关系,大大减少计算工作量,为结构设计人员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0.
基于龄期调整的有效模量法和内力重分布机理,引入钢筋修正系数预测钢筋混凝土的徐变并且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拟合分析,验证钢筋修正系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现行公路桥涵设计规范徐变模型的配筋混凝土徐变计算公式,并分析老化系数、配筋率、加载龄期等参数对徐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配筋对混凝土徐变具有抑制作用;当配筋率很小时,配筋对混凝土的相对抑制作用最强,随着配筋率增大,相对抑制作用逐渐降低;加载龄期和配筋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有叠加作用,并且这种叠加作用不只是简单的线性叠加。  相似文献   

11.
依据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最大裂缝计算公式及其验算条件,推导出相关公式,编程计算出满足裂缝宽度要求的有效受拉区最小配筋率,并汇编成表格供直接计算满足裂缝宽度要求的配筋时查用.  相似文献   

12.
高强约束混凝土框架柱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收集的108根高强混凝土框架柱在固定轴向荷载和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首先讨论了试验柱的屈服位移角、最大位移角、极限位移角和延性与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特征值、保护层面积和核心混凝土面积比值及纵筋配筋率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回归出试验柱的极限位移角与轴压比、配箍特征值及保护层面积和核心混凝土面积比值之间的关系式;接着建立了配箍特征值与轴压比和极限位移角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配箍特征值的实用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比较分析,给出了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配箍特征值,并与现行规范(GB50010-2002)规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3.
The tied-arch action was analyzed by considering 27 reinforced-concrete beams without web reinforcements that were dismantled from a wide range of deteriorated coastal and marine structures and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reinforcement corrosion. Under 2-point loading and changing shear span ratio, changes in loading capacity for beams of the same corrosion degree were studied. Formulas relating ultimate moment of reinforcements with the same corrosion level at increasing aid ratio were then developed. Load-carrying capacity profile for beams with reinforcement corrosion of 1% and the same cross section was described. The minimum ultimate moment occurs at aid = 2.5 and at 52% of the full flexural moment, suggesting that the difference in ultimate moment between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at the minimum point equals 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ed theoretical relations compared well with experimental values.  相似文献   

14.
根据十根钢筋砼L形截面构件受扭的试验结果以及理论研究,提出抗裂度计算式及正常使用最低配筋率的概念和计算式。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在钢筋混凝土简支板中,中置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双向弯曲很明显,特别是当板的宽跨比较大,集中荷载面积较小时,其双向作用更为明显,按常规设计往往只计算Mx方向配筋,而My方向则按构造配筋,工程上经常出现沿板跨度方向的裂缝,即板的纵缝,并且由于My方向配筋过少,板纵向裂缝的宽度远大于横向裂缝的宽度,因此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置信中荷载作用下板的双向作用,并根据塑性铰线法及简化的计算模型,提出了控制板纵缝的My计算方法,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