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分形理论、借助GIS软件,测算了16个主要城镇的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关联维数,定量分析了黔东南州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黔东南州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以州首府凯里市为中心、沿交通干线自组织演化;黔东南州城镇空间布局不均衡,发展重心向西北部倾斜;主要城市之间公路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好,城镇体系各要素关联度较高,但关联效率有待提高;新交通线路的开通将打破黔东南州城镇体系原有的空间格局,有利于形成更加均衡和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通过利用分形理论计算出昌九地区137个城镇城市首位指数,测算出城镇规模级别分布维数、聚集维数、网格维数,从而揭示昌九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状况。研究表明:1)利用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测算出两、四城市指数,分别为3.56、2.36,均高于正常值,表明昌九地区城镇体系属于首位型分布;从城镇体系规模级别测算出分维数为0.758 8,验证了昌九地区城镇体系呈极核型结构,城镇规模分布不均衡;2)南昌市区、九江市区的集聚维数为0.755 9、0.614 4,中心城区在昌九地区城镇体系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核心作用显著;3)昌九地区城镇分布的容量维与信息维分别为1.754 5、1.510 6,城镇分布均衡性偏低,城镇稀疏的地区分形形态不佳。昌九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呈现不平衡状态,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强,小城镇发育不完全,影响了城镇体系功能的充分发挥,提升中小城镇功能是今后昌九地区今后城镇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了定量分析鲁南经济带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文章分别计算了其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的关联维数与聚集维数.结果显示,鲁南经济带城镇的空间布局较为分散,城镇空间关联程度一般;城镇空间向心性集聚分布特征比较显著.为此,提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一圈一区",增强区域"双核动力",构建"济临日"三角结构等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运用分形理论,对县域层面上的无棣县城镇体系的随机聚集度进行了研究.通过聚集维数的计算,得出了无棣县城镇体系的随机聚集特征.结果表明,无棣县城镇体系聚集特征明显,以无棣镇为中心,呈扇形分布,而无棣镇并不位于县域中心,只是位于西南一隅;县域内各乡镇按照距离县城的远近,分为3个不同的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心城镇无棣镇的同时积极培育次级中心城镇柳堡镇,形成无棣—柳堡发展轴线;重点加强周边城镇之间的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打造黄河三角洲县域海洋开发基地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陕南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发现: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不太典型,区域中心城市作用不强;在空间结构方面,聚集维数显示空间集聚分形特征明显,区域性中心城市外围形成由中心向四周密度递减的城镇体系,具备成为区域增长极的条件;关联维数显示城镇体系内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好,各城镇之间具备开展经济协作的基础设施条件。基于上述结论,应大力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各城镇之间应开展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6.
杜汜敏  苗长虹 《河南科学》2012,30(2):249-252
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城镇布局结构分形维数的计算和分析,发现其聚集维数为2.016,信息维数为1.281,表明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中心地位不太突出,城镇空间分布呈线状;并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城镇布局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运用分形理论,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了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及分形分布的分维数,讨论了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的特点.用城镇密度、关联维数分析了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得到了目前城镇体系的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城镇体系结构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提出了未来城镇体系发展的相应对策,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和优化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等.  相似文献   

8.
用分形理论研究了江苏省淮安、宿迁两市的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容量维数和信息维数表明:两市的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城镇空间分布是分形的,但城镇空间分布演化受到一些无序因素的较大干扰,城镇空间分布处于分形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9.
以兰州-白银城市区域为例,运用分形理论中的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模型对区域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城镇空间分布以兰州市区为中心向四周呈密度衰减状态,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吸引力也是从中心逐渐向四周衰减;城镇高度集中于某一地理要素(交通干线或河流),其自组织演化在空间结构方面具有优化趋势;城市区域空间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10.
以济南都市圈为例,对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计算出了济南都市圈等级规模分形维数和空间结构分形维数,结论如下:济南都市圈城镇数量和规模分布不均匀,区域集聚力不强,一体化程度不高.由此提出济南都市圈城镇体系建设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杨尚  王发曾 《河南科学》2007,25(5):849-852
利用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维数的测算,得出中原城市群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探索中原城市群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基于这两方面得到中原城市群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根据分形理论和维数合成法,可算出陕北地区城镇体系位序——规模分维数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维数。计算结果表明,陕北地区总人口分布相对合理,非农业人口分布不太合理,城镇人口分布和理想分布差距较大,而且这个差距具有变大的趋势。对此,可根据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维数,构建对应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模型;以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模型为基础,建立城镇体系发展的数字化规划模式,使陕北地区城镇发展模式与地貌形态、人口分布和经济结构相适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分形理论的吉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分形理论,对吉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计算空间聚集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分析了其空间结构特征.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体系优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方面,计算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并讨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及其特点;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角度,计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值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最后,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方向:在发挥江浙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区域整合优势,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体系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定量计算了其城市首位指数、规模结构分维数和空间关联维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城市首位度过大,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辐射功能较弱;空间上呈线形密集分布,并受自然条件和交通干线的显著影响,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弱,整体功能发挥受阻.最后提出了优化城镇体系的一些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渝东北三峡库区11个区县为例,基于分形理论从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方面,计算了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角度,计算了其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结果表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存在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形特征;城镇体系首位城市万州的垄断特征不明显,中间位序城市数目较多,人口分布比较均衡;城镇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空间关联程度一般.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从优化区域内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角度,提出了培育万州增长极、开发沿江城镇带、建设特色小城镇和完善交通与信息网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分形理论在城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入手,以Hausdorff维数为依据,借助Zipf公式对吉林省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进行了分维测算.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说明分形理论适合于吉林省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吉林省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布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提出了吉林省城镇体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信息维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文提出了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信息维测算及其分析方法。以河南省北部为研究区,测算出该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的信息维数,然后结合多分维进行为数值分析,揭示系统的结构特征并指出问题的实质所在,进而提出优化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刻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运用分形方法,从城镇空间分布的向心性、均衡性和城市要素的相关性3个方面,测算了描述空间结构分形特征的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根据3个维数的地理意义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并提出了强化中心、轴线发展、圈层优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促进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途径.方法 运用协调单元方法 ,探讨了破碎地貌条件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化趋势,提出了以"黄土塬"作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的构想,并以陕北洛川塬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城镇体系适宜发展空间.结果 建构了以"黄土塬"为单元的"大分散、大聚集"城镇体系协调发展模式.以"黄土塬"作为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基本单元是一种因地制宜的途径;在一个协调单元中,塬面平坦开阔,适宜城镇体系的发展,相反,沟壑小流域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宜作为生态脆弱区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大分散、大聚集"模式较"大分散、小聚集"和"大集中、大聚集"模式而言,更有利于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结论 协调好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地形地貌的关系,是实现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