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严忠  王坤 《科技资讯》2012,(27):59-61,63
本文基于四连杆机构提出了一种齿轮连杆运动机构设计方案,用于模仿蜻蜓翅翼的运动,并研究了扑翼机构各参数变化对机构运动轨迹的影响,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从而为选择出合适的机构参数提供了依据。采用基于优化的机构设计方法对仿生微扑翼机构进行优化设计,确定出各杆件参数和运动参数。然后利用CATIA来对扑翼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分析,模拟机构的运动过程,仿真结果与设计要求基本吻合,验证了机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高速旋转弹丸角运动的陀螺模拟测试是弹载机构物理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文在建立弹载机构角运动模拟装置的基础上,摒弃了传统的碳刷机构测试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ARM处理器嵌入式系统的弹载机构运动测试新方法。ARM处理器具有强抗干扰能力、存储量大、速度快和集成度高等优点。该测试系统能直接将动作参数高速存储,并较好地解决陀螺模拟试验装置中弹载机构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问题。在高速条件下,正确地测出弹载机构的动作参数.为正确模拟和测试高速旋转弹丸角运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扑翼飞行器的飞行性能,借鉴生物的飞行运动特征,设计了一种基于空间摆杆机构的新型多自由度扑翼机构.通过运动学分析建立了扑翼飞行器驱动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利用Matlab对驱动机构运动学方程进行求解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驱动机构通过单自由度驱动,就能够完成扑动、扭转耦合运动,其中上扑动幅度为64.098°,下扑动幅度为-64.098°,扭转角度为69.422°~99.327°,并且能够输出与生物飞行时翅翼相同的“8”字型轨迹,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4.
折叠式主弹翼气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制导航弹的气动设计要求,设计了一种前后折叠式弹翼.并使用数值计算和工程计算方法研究前后折叠式弹翼、钻石背弹翼以及后折前张式弹翼的气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前后折叠式弹翼与钻石背弹翼升力系数在攻角较小时接近,在攻角较大时,前后折叠式翼的升力系数大于钻石背弹翼;前后折叠式弹翼的升阻比最大;后折前张式弹翼的外形滚转阻尼力矩系数最小;钻石背弹翼的外形滚转阻尼力矩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5.
侯杭州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5):1160-1164,1174
由于设计、制造误差和磨损,运动副中的间隙是不可避免的。间隙使实际机构与理想机构的运动发生偏离,降低了机构运动精度,导致供拨弹不到位,影响供弹可靠性。考虑齿轮副中心距偏差和快速接头处间隙,建立了含间隙的某供弹机构的仿真模型;并基于Adams进行运动仿真,定量地分析间隙对机构运动精度的影响,并提出补偿间隙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仿鸟扑翼飞行器结构复杂、负载效率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将平行四连杆机构和齿轮齿条运动机构相结合,设计了一种新型仿鸟扑翼飞行器扑动机构,可以仅用一个驱动实现扑翼的扑动、折叠和扭转三个自由度的运动。首先,对所提出的新型扑翼机构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了扑动角、折叠角和扭转角与驱动角和杆长之间的关系式,并对机构杆长参数进行优化;然后利用ADAMS软件对机构进行仿真分析,得出扑动角、折叠角和扭转角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随后,利用数值分析方法计算了扑翼在一个周期内的升力和推力,对比单自由度扑翼,三自由度扑翼机构气动性能有较大提升;最后,根据所设计的扑翼机构研制出了样机并进行扑动实验,结果显示,单电机驱动下,该机构运行平顺、稳定可靠,扑翼可有效地实现扑动、折叠和扭转。  相似文献   

7.
该文基于雷诺平均三维Navier-Stokees方程及k—ε模型,采用高精度的有限体积TVD格式以及多重网格Runge-Kutta时间推进算法对在超声速有攻角条件下带尾翼/弹翼的弹箭绕流与喷流干扰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绕流和喷流相互干扰的波系结构,以及弹翼与尾翼、弹翼/尾翼与弹体相互作用的复杂流场,分析其流动现象,揭示了流动规律,为火箭导弹合理的气动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发生性能退化的飞机典型部件对缝翼机构运动精度的影响,以缝翼机构滚轮为典型部件,选取飞机在起降阶段缝翼转过的角度作为系统输出响应,建立多体运动学模型。考虑滚轮的不同磨损情况,基于Archard磨损模型结合随机参数与人工神经网络法,得到缝翼机构的功能函数表达式。使用基于方差重要性测度与基于矩独立重要性测度两种灵敏度分析方法对飞机典型部件进行灵敏度分析,研究了随滚轮磨损量与磨损量变异系数的变化对缝翼机构运动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飞机机构的设计、使用和检修维护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灵敏度分析方法可以精确识别出系统中随机变量的重要性排序,对系统中灵敏度指标排序较高的变量进行优化设计和重点关注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健性,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机构灵敏度分析效率。本文分析方法还可为其他机构系统的设计、使用和检修提供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能实现平行轴传动的新型轴销式少齿差行星齿轮机构,阐述了其基本结构、克服死点机理和运动几何条件.针对平面多曲柄输入机构中存在的虚约束,在运动副接触变形协调的基础上建立机构受力分析模型,对机构的受力状况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0.
含间隙超音速二元弹翼非线性颤振与主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含间隙超音速二元弹翼非线性颤振特性和主动控制问题.采用三阶活塞理论建立了含间隙二元弹翼非线性气动弹性动力学方程,利用Hopf分岔理论、谐波平衡法和数值方法,分析了系统的非线性颤振特性.应用基于微分几何法和二次型最优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设计非线性系统控制器,推迟临界分岔速度.应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设计控制器,有效抑制非线性颤振,并讨论了控制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律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含间隙超音速二元弹翼系统非线性颤振的控制.最后计算了在基础激励扰动下系统的动态响应,分别得到了周期运动、多周期运动、概周期运动以及混沌运动.  相似文献   

11.
组合合页式扑翼在悬停状态下的三维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鸟类扑翼飞行的运动特征,研究了一种新型组合合页式扑翼推进技术.介绍了组合合页式扑翼推进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其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联合求解动力学方程和三维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对组合合页式扑翼在恒定速度下的低频大行程往复运动进行仿真,以分析组合合页式扑翼在2自由度运动时的运动特征和空气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扑翼推进方式在悬停状态下能够产生持续的正升力;在相同的往复速度下,增大运动行程可以降低1个周期内过渡状态所占的比例,但平均升力系数随之减小;当运动频率约为2Hz时,其平均升力系数可以达到3.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双端虎克铰型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对支链两端为虎克铰型的并联机构进行优化设计及运动仿真,建立了六自由度的该类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基于运动学分析推导了机构的几何Jacobi矩阵,采用Newton-Euler法建立了所有构件的动力学方程,根据D'Alembert原理的约束理想性条件并利用几何Jacobi矩阵消去各方程中的未知约束反力,最终得到了各主动副驱动力的表达式。以一个六自由度运动平台为例进行计算,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该模型可用于实际的支链两端为虎克铰型的并联机构的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13.
在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成为国际公约,造船界大力发展绿色船舶技术的背景下,提出了在船体两侧用螺旋弹簧连接振荡水翼,借助船体和水翼在波浪中的摇荡运动回收波浪能产生推力的节能设想.基于势流理论建立了顶浪情况下振荡水翼与船体的频域耦合水动力模型,以一艘集装箱船为例,对水翼 船体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设计探讨,预报了振荡水翼所能产生的推力并分析了水翼对船舶耐波性的影响;利用模型研究了水翼位置、弹簧刚度、浸没深度等参数对波能回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翼位置对船舶的耐波性有较大影响;弹簧刚度则与水翼产生的推力密切相关;而水翼浸没深度的影响十分有限.本研究可为此类绿色船舶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某巡飞弹的新型扇式弹翼进行了结构优化,将前翼的翼尖变形最小做为优化目标,取中翼、后翼长度及其与前翼连结点做为设计变量;采用FLUENT软件计算了相关的气动升力,将前、中、后翼近似简化为受均布线载荷作用的三根铰链悬臂梁,通过对此超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建立了优化目标与设计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导出其优化数学模型,采用复形调优法进行迭代计算,代入约束条件,得出了最优结果。结果表明:采用扇式弹翼既能有效地提高升力,也能大幅减小弹翼的结构变形。  相似文献   

15.
研究平面十二杆连杆机构联轴器所有构件和运动副中的力,分析出力与输入力矩以及机构运动位置之间的关系.这些力的最大值将确定相应部分的结构参数大小。最后,通过算例说明具体的计算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6.
对微型拍翅式飞行机器人平飞飞行的位置控制,提出了一个基于平均气动力的控制方案,在每个拍动周期结束后,根据位置的状态反馈误差调整参数.通过改变翅的拍动倾斜角和拍动频率来获得所需的平均气动力.在飞行机器人进行水平飞行和垂直飞行时,对控制系统进行解耦.最后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
A critical ligamentous mechanism in the evolution of avian fligh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ier DB  Gatesy SM  Jenkins FA 《Nature》2007,445(7125):307-310
Despite recent advances in aerodynamic, neuromuscular and kinematic aspects of avian flight and dozens of relevant fossil discoveries, the origin of aerial locomotion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limbs to wings continue to be debated. Interpreting this transition depends o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cal interplay of forces in living birds, particularly at the shoulder where most wing motion takes place. Shoulder function depends on a balance of forces from muscles, ligaments and articular cartilages, as well as inertial, gravitational and aerodynamic loads on the wing. Here we show that the force balance system of the shoulder evolved from a primarily muscular mechanism to one in which the acrocoracohumeral ligament has a critical role. Features of the shoulder of Mesozoic birds and closely related theropod dinosaurs indicate that the evolution of flight preceded the acquisition of the ligament-based force balance system and that some basal birds are intermediate in shoulder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液压挖掘机在工作过程中工作装置所受到的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研究,对液压系统液体流动和工作装置运动分别对挖掘力的影响作出了定量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关键在于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解决了不能直接用动静法研究因惯性力所引起的冲击载荷问题,并推导出两种计算动载荷(或瞬息力)的公式,使液压挖掘机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大瞬息力的取值有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