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疲劳、恢复与训练高度相关,故"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训练"被奉为训练学的经典名言。广东男乒运动员训练疲劳的成因既有躯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教练员必须定期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生理、生化、免疫和心理等多项指标进行监测,以分析运动员疲劳累积的程度,并要求运动员一起采取多种恢复手段来消除疲劳,促进恢复,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田径运动训练中恢复性训练积极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径运动训练中,运动员机体的各种机能在一定运动结束后,将不能保持一定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即产生疲劳.通过采用恢复性训练,采用有效的恢复措施,使运动员机体内能量物质分解后更好地合成,促进运动员机体的迅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提高.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生理、心理、运动技术学习三个方面阐述了恢复性训练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越野滑雪运动员训练及赛后的放松方法进行研究.主要采用逻辑分析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为主要分析的方法.结合越野滑雪训练、比赛的实际情况,阐述越野滑雪后疲劳产生的机体表现和自测方法,并提出肌肉和精神疲劳消除法、营养的补充和心理恢复训练等方法,为改善越野滑雪运动员训练及比赛后的有效恢复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宇  董群 《科技信息》2008,(5):253-254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优秀女子肢体残疾短跑运动员28天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后的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和研究,讨论综合恢复措施对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后疲劳恢复和提高体能的作用.结果表明:采取适宜的综合恢复措施,不但能促进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后的疲劳恢复,而且能提高人体对高强度及训练的承受能力,促进超量恢复,更快地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疲劳的发生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能否继续从事大负荷量实射的训练以及对训练的效果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此,它对疲劳恢复这一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等学科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又成为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下面我就谈一谈疲劳以及心理训练对消除疲劳的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针对田径运动性疲劳恢复训练问题进行探讨。笔者从理论上阐述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其判断,并结合平时有关恢复训练的措施与体会,掌握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恢复手段,对训练工作和提高运动员成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谈健美操训练的疲劳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健美操项目的特点和笔多年训练的经验,探索和研究适合健美操训练疲劳恢复的手段和方法,目的在于促进健美操的科学训练,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训练水平,以及加强自我保护和医务监督等,为健美操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运动训练是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过程,同样也是机体进行超量恢复和提高身体机能水平的过程,认识和了解篮球运动员运动训练疲劳的产生机理、分型、诊断,采取有效的恢复手段,将有助于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在深入分析网球运动技战术特点的基础上,从运动员预判力的影响因素(搜寻、观察、分析、讨论、设计、操作和反馈等)方面制定出网球预判力专项训练法,检验了不同训练模式对提高预判力的效果.通过比较专项训练组和非专项训练组的训练效果,得出如下结论:1)训练可以提高预判能力,在正确率、漏失率、预判时间和稳定性这4个指标上的训练效果显著.2)所有训练方法都能提高运动员的预判能力,但不同训练方法在提高预判力的作用机制上有所不同.预判力专项训练是通过提高正确率,减少预判时间,降低错误率,同时减少漏失率实现预判力的提高.3)通过对男女运动员的比较,发现在预判的正确率、漏失率、稳定性上差异显著.结论:在有限的时间资源里,提高预判正确性,降低犯错的概率,减少预判反应时间,同时减少无法作出判断的次数,是训练与提高预判力的重要途径.SOADDOF训练法比非专项预判力训练对提高网球运动员预判力有更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0.
帆船帆板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提出制定帆船帆板运动员年度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模式,把全年计划分为基础训练阶段、第一组合练习训练阶段、第一顶峰阶段、第二组合练习训练阶段、第二顶峰阶段和恢复调整阶段6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训练时间和训练方法进行了探讨,建议在年度训练计划中要设计弹性区域,以保证运动员伤病等的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庆功  陈磊坡 《科技信息》2009,(26):277-277,279
在当今的竞技体育中,训练负荷接近人体生理极限,必然产生运动疲劳,甚至导致过度训练,影响运动能力的提高,成为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作一综合,根据运动疲劳的概念及分类和产生机制,总结出恢复疲劳的方法。运动性疲劳问题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问题,它不仅是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还与运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随着当今运动训练科学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运动训练的竞技水平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运动员为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进行高强度、大运动负荷训练的日常训练和竞赛。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必然大大超过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水平,随之而来的是能量供应总是赶不上消耗的速度,产生运动水平下降、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消极的症状。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运动疲劳。  相似文献   

12.
陈立民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1):194-194,114
本文拟对篮球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进行探讨,从超量恢复与训练计划的行为控制上为教练员、运动员提供一些参考,预防赛前过度疲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杨杰昌 《科技信息》2012,(19):192-192
通过对运动员超量恢复训练的实验研究,使教练员合理的认识超量恢复训练的原理,更好发展运动员速度能力的训练积极效应。明确短跑中超量恢复的有效方法与规律,达到科学训练提高运动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运动员进行主观体力强度感觉等级(RPE量表)监测,就海拔2260m和3150m交替训练对运动员疲劳及恢复程度的影响作初步研究.监测对象是世居高原的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监测为期四周共八次.监测结果表明;世居高原的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在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其疲劳及恢复程度的变化在训练初期波动较大,在训练后期逐步稳定在一个适宜的水平.因此建议在安排不同海拔地区交替训练时,在训练初期,要注意运动强度的科学安排,力求做到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中学篮球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和疲劳恢复的手段和方法。为中学篮球队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产生疲劳的特点,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燕山大学的健美操队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调查与分析,对高校健美操运动员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加速机体的恢复,从而使运动训练能正常、科学的进行.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散打运动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散打比赛中运动员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日益提高,其运动特点也决定了只有对运动员进行大规模、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才能进一步地向自身生理极限和运动极限发出挑战.这就难免在运动和训练过程中出现疲劳,必将对系统训练和运动寿命等造成影响,怎样恢复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疲劳与恢复成为运动训练当中两个永恒的话题.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疲劳的判断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运动员疲劳恢复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收集并统计运动员训练数据,设计基于多特征分析的运动员训练辅助决策模型。[方法]使用摄像机采集运动果;运用传感器采集运动员肌电信号数据,使用小波变化提取肌电信号特征,通过时间窗识别运动员疲劳状态,得到初步运动员的训练图像,利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方法提取运动图像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支持向量机获得运动员训练状态初步评估结疲劳状态评估结果;决策级融合2种初步评估结果,设计运动员训练辅助决策模型,实现运动员训练疲劳状态的有效评估。[结果]经过实验分析,使用多特征辅助决策模型后,各运动项目的平均训练分数均达到90分以上。[结论]该模型能够准确提取运动图像特征与运动员肌电特征,并对运动员运动疲劳状态作出准确评价,为制定运动员训练计划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疲劳与散打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30名山东师范大学民体系散打运动员在大负荷训练、比赛前,训练、比赛后即刻,训练周结束后、比赛结束后次日清晨7∶00血尿素、血睾酮、皮质醇、血红蛋白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找出防止散打运动员疲劳的有效指标,用于指导散打运动的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20.
速度耐力是运动员训练的基础素质,并且这哈市一项周期性的体能训练项目。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刺激-恢复的周期性的训练。刺激是主要的手段,而恢复也同样重要,运动员在训练后的恢复将会对整个训练质量造成影响,从而直接影响运动员是否能通过训练提高自身的竞技水平。训练后的恢复是多元化的,会用到多种手段,而最佳恢复手段即关键点是什么,文章通过对大量资料的研究,综合了训练实践,对运动员训后恢复的方式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