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直流电位差计可以较准确地测量出被测值,但仍旧存在一定的偏差.对运用直流电位差计测量热电偶热电动势产生的偏差进行分析,计算了测量系统的A类和B类不确定度.介绍了可以修正测量系统部分偏差的方法,说明了可略去的偏差原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干旱区均匀裸土下垫面的辐射观测数据和两组土壤观测数据,分别使用PlateCal法、谐波法和TDEC法计算了地表土壤热通量(G_0),发现不同方法计算的G_0差异达3%~11%.分析了3种方法所需输入数据(长波辐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热通量)的观测偏差,其中5 cm土壤含水量的观测偏差较大(约20%~30%),长波辐射的观测偏差较小(约1%~2%).分析不同方法计算的G_0对观测资料偏差的敏感性,结果表明PlateCal法对5 cm土壤热通量和5 cm土壤温度的观测偏差较敏感,而谐波法和TDEC法对5 cm土壤温度的观测偏差最敏感.两组观测数据计算的G_0差异显著,PlateCal法、谐波法和TDEC法的差异分别为11%、20%和16%,主要是由计算方法所需输入物理量的观测偏差和计算方法对各物理量的敏感性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以太原煤气化煤矸石热电厂的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实际运行状况为例,测取了生产运行中的各项热损失值,分析了热损失偏差的原因,提出了提高锅炉热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PMV指标的列车空调模糊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热舒适控制不仅能满足人体的舒适感,而且还能满足系统节能的需要.对热舒适控制中的各变量进行了分析,采用模糊控制技术,选择空气温度作为直接受控的参数,并通过调节送风量来实现.以车厢内PMV值的偏差及偏差变化率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进行新风量的合理控制,使列车空调的控制随着人体舒适感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我公司#2炉锅炉型号为:HG—2008/186/M,锅炉形式为:单炉膛、单汽鼓、强制循环悬吊式,燃烧方式为:四角布置缝隙式切圆燃烧。#2锅炉自投产来炉膛烟气热偏差一直过大,烟气热偏差是造成整台锅炉各级受热面热负荷分配不平衡和热量转移的根本原因,也是引发各受热面管材寿命不平衡的根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电厂2号锅炉再热蒸汽欠温问题和过热器汽温偏差大问题,分析了产生原因,提出了壁式再热器改造方案,改造后机组运行数据表明,再热器改造有效提高了再热器出口蒸汽温度,降低了过热汽温偏差,为同类机组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能源中心热电分厂内设2台130t/h次高压煤粉、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混烧锅炉,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过热器左右两侧出口汽温偏差超过规范要求的现象,通过对偏差形成的机理、影响因素和对策的分析,寻求认改善和消除热偏差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郑西客运专线西安北站房工程的大部分管道处于室外或半室外空间,在冬季会有冻裂的危险。而电伴热方法可补充管道的热量损失,维持管道的温度,使得管道的温度偏差不会超过规定值,从而避免了管道的冻裂。阐述了电伴热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特点,介绍了伴热电缆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对大型四角切向喷燃锅炉中由于燃烧器四角布置带来的炉内燃烧不均匀性引起的炉膛出口烟温偏差大,以至引起锅炉主蒸汽和再热蒸汽温度偏差较大的原因进行了数值研究,探讨了不同燃烧条件下一、二次风旋转方向、屏式过热器、二次风切圆直径等对烟温偏差的影响,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机床使用时环境温度的变化,造成补偿后的定位精度变差."固定-支撑"的丝杠安装方式下热误差呈线性规律,据此建立了半闭环直线运动轴位置偏差随环境温度变化的预测模型.测试了半闭环控制运动轴在最高、最低两种环境温度下的位置偏差,拟合得到热误差随环境温度变化的规律.利用位置偏差预测结果,对螺距误差进一步补偿.结果表明:对于半闭环控制的滚珠丝杠进给系统,当环境温升8,℃时,位置偏差最大值由8mm增大到72mm,补偿后降为9.9mm,降低了96.87%,;对于全闭环控制的滚珠丝杠进给系统,当环境温升8℃时,位置偏差由2.5mm增大到17.7mm.根据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补偿,可以提高定位精度的热稳定性,并且当环境温升大于6℃时,利用温度补偿的半闭环控制下定位精度大于全闭环控制下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1.
热偏差与汽温偏差是大型电站锅炉过热器与再热器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导致过热器与再热器受热面超温爆管的主要原因。过热器与再热器系统采用三通引入、引出结构会产生较大的蒸汽流量偏差和热偏差,甚至导致受热面超温爆管。针对某660 MW超临界锅炉炉顶过热器分配集箱三通区域部分管子超温爆管问题,根据该过热器分配集箱的三通引入结构及受热面布置特点,对进口三通区域的静压分布进行试验研究,揭示了三通两侧分流比、三通区域支管分流比不同时三通涡流区的影响范围、三通涡流区不同部位以及三通两侧集箱的静压分布规律,指出进口三通区域涡流是该锅炉炉顶过热器超温爆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卤代烃制冷工质导热系数的新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实验数据及常规计算方法的分析,提出了一种计算常压下卤代烃制冷工质导热系数的新方程.新方程形式简单,计算方便,仅需已知物质的分子量、临界参数等基本物性数据就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卤代烃制冷工质在常压下的导热系数.用新方程计算的12种卤代烃制冷工质的导热系数与其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新方程计算的相对偏差基本在±7%以内,总平均偏差约为2.7%.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最小热阻理论的混凝土导热系数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混凝土导热系数计算模型机械地按照混凝土组成来划分热流途径而导致计算结果偏大的问题,基于最小热阻理论,并考虑到混凝土中孔隙作用,对传统混凝土导热系数计算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引入传热面积比例系数的方法,使混凝土中热流途径的划分不仅满足了混凝土组成的要求,而且满足了最小热阻理论.采用该模型分别计算了8种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其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误差率在-14.0%~+5.1%范围内,而Harmathy模型和Campbell-Allenand Throne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率分别在4.9%~29.3%和11.0%~32.1%范围内.相比于传统的混凝土导热系数计算模型,基于最小热阻理论建立的混凝土导热系数计算模型精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最小热阻力法则和均匀化方法估算了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等效导热系数.用ANSYS模拟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二维单元胞体的热传导,发现对热阻网络的横向热阻的极端考虑会给计算结果带来误差.用ANSYS计算的三维单元体模型的等效导热系数值与3种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发现用假设横向热阻无穷小与假设横向热阻无穷大求得的单元体等效热阻的平均值作为单元体的等效热阻来求单元体等效导热系数更精确,最后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结论.实验值与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计算值偏差仅为0.2%,证明用该方法来估算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导热系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均匀与不均匀室内热环境的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评价室内热环境,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比较与选择。通过对30名受试者在均匀热环境和不均匀热环境的投票结果的分析,探讨了热感觉、热舒适和热可接受度3种评价指标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结果表明,在稳态均匀热环境中3者等价,可任选其一作为评价指标;在稳态不均匀热环境中,全身热感觉与其它两个指标出现分离,不能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的投票均值与相应比率之间的理论关系式。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Inengineeringthermo physicsandpowerengineering fields,thethermalphysicalparametersareverycriticalfor calculationanddesign.Thephysicalparametersofmaterial areusuallydeterminedbyexperiments.Alongwiththe academicachievementsofrelatedfields,thestudyon materialthermalparametershasfocusedontheoretical methodsinadditiontotheexperimentalmeasurement.Fromthepointofviewofheattransfer,it srelatedtothe InverseHeatConductionProblem(IHCP)andhasbeena topicwhichattractedwideresearchinterests.M…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四角切向燃烧锅炉烟温偏差产生的原因和锅炉实际运行参数 ,提出了将三次风下移来降低大型锅炉燃烧过程中烟温偏差的方法 ,对汉川电厂 3 0 0 MW机组锅炉的热力计算结果说明 ,三次风下移后不会对燃烧稳定性及结渣性产生不良影响 .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用Tenax-TA吸附采集管采集空气样品,应用TJ-618热解吸仪将解吸后的样品全部转移到色谱系统中测定室内空气中的TVOC的方法.建立了标准曲线,热解吸效率为97.8%~99.7%,样品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8.50%,且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