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高原机场的飞机着陆滑跑过程,针对现有方法关于刹车折算摩擦系数的取法不适合计算高原机场飞机着陆滑跑距离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速度与摩擦系数关系的刹车摩擦系数计算方法,并考虑了刹车性能、位置的影响,建立了高原着陆数学模型。应用Visual C++语言编写了飞机着陆滑跑距离计算程序,经高原机场测试,Ⅰ型飞机的实测滑跑距离与程序计算距离的最大绝对误差不超过48m,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2.7%;Ⅱ型飞机的实测滑跑距离与程序计算距离的最大绝对误差不超过100m,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4.2%,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计算模型可用于高原机场着陆滑跑距离计算,模型精度较高,计算范围广。  相似文献   

2.
机场端近净空区是机场障碍物限制要求最严格的部分,也是关系到机场运行安全的关键。针对现行机场净空规定中端净空区是综合各种机型的相关数据,以最不利状态确定的限制高度的状况,通过对6种不同飞机起飞着陆航迹的测试与分析,拟合出了各型飞机起飞、着陆航迹曲线,依据测试和计算结果,提出了基于机型的端净空区障碍物高度限制标准,为快速评估某型飞机能否在某机场运行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机场净空区障碍物限制面的确定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机场原有的净空障碍物限制要求已经不能满足使用的这种状况,通过对飞机起飞着陆航迹的测试和理论计算,确定出了新型飞机的飞行轨迹。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机场净空区障碍物限制面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该成果已经被新颁布的《军用机场净空规定》采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机场净空评定中的净空规定准确使用问题,依据规定分析了跑道纵坡构形对障碍物限制面组成的影响,提出了机场净空应用模型与理想模型的概念.为分析两种模型对机场净空评定的影响,认为机场净空区是由障碍物限制面平面和相应高度限制要求所围成的三维立体空间,提出了解算三维立体块的高度和平面限制范围的净空评价模型.参照此方法,先分析确定了应用模型升降带内坡面控制点以及升降带两侧过渡面与内水平面交点坐标,然后分别对升降带、端净空区与侧净空区构建了三维立体块净空评价模型,由此编写了机场净空评定程序,并应用到算例中.对比净空评定结果可以看到:理想模型是应用模型的特例,在使用时可以根据机场所处的寿命周期选用,在机场可行性研究阶段及以后,必须使用应用模型,而其中跑道两端高度不同引起的障碍物限制高度差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5.
在机场净空限高的计算中,往往由于对实际测量的障碍物地理位置与机场净空区障碍物限制面具体区域之间的位置关系把握不准确,一旦疏漏容易导致计算结果的偏差。本文采用净空模型分析计算方法对机场净空区进行分析,可以准确快速计算障碍物限高,有效的避免由于对净空地图分析与实际测量中带来的误差,提高计算准确率与效率。  相似文献   

6.
某型飞机起飞航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某型飞机详细地研究了起飞航迹计算的模型与方法 ,并对利用本文的模型和方法得出的结果与到某机场试飞测试数据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得到了给定起飞质量和机场条件的起飞航迹计算数据 ,它与试飞结果基本吻合 ,说明模型合理、解法正确、数据准确  相似文献   

7.
机场净空规定过渡面范围的计算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机场净空条件评定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对端净空区和侧净空区之间的过渡面范围作了详细的计算与分析,指出了各地段过渡面的形状,计算了关键点坐标,提出了过渡面与内水平面、锥形面和外水平面交线上各点的计算方法,为准确确定机场净空区内障碍物的位置与高程以及超高值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原机场着陆过程,将其分为空中直线下滑、拉平、地面滑跑3个阶段进行建模研究,选取着陆滑跑距离为研究对象,提出利用飞参数据反推确定刹车摩擦系数的方法并应用于着陆计算模型中,将计算结果与手册数据对比,说明改进后计算模型的准确性与可行性。结果表明:相同计算条件下,采用传统方法计算的滑跑距离与飞行实测数据数据的最大绝对误差为65 m,最大相对误差为6.7%;采用改进后的方法最大绝对误差缩小到20 m,最大相对误差缩小到2%。研究着陆滑跑距离与海拔高度、飞行质量、温度、着陆迎角、风速和最大刹车压力之间的关系并给出相关曲线,对曲线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准确性高,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起飞转弯爬升会降低飞机的爬升能力,影响起飞安全,为了保障越障安全,需要详细确定梯度损失。通过动力学模型推导出转弯爬升时的梯度损失计算公式,揭示了试飞数据内在原理,分析了固定坡度角转弯、固定转弯半径转弯的梯度损失影响因素和转弯对起飞限重的影响。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极曲线参数,计算了某机型的梯度损失数据,与试飞数据相比,计算结果平均偏差不超过0.73%,标准差不超过1.54%。可用于飞机离场程序设计、飞行性能的快速计算以及四维航迹预测。  相似文献   

10.
冠豸山机场净空障碍物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冠豸山飞机场净空区中障碍物的限制要求,探讨了机场净空区障碍物测绘的技术和方法,总结了采用全站仪配合GPS对机场净空障碍物进行测量的计算方法和野外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透平动叶顶部间隙流的表现形式及其对透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以Aachen一级半轴流透平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不同动叶顶部间隙情况下的间隙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间隙流和间隙涡的形成、发展形式及其对透平性能的影响.以三维流线及极限流线为手段,分析了不同间隙尺寸下动叶顶部的间隙流及间隙涡在形成和发展趋势上的区别,以及动叶顶部总压损失区向下游发展时其变化形式的区别.研究表明:随着动叶顶部间隙值的增加,透平的等熵效率近似呈线性趋势减小;间隙涡的产生位置提前,强度逐渐增大,损失也随之增大;动叶顶部的高损失区域位置和范围发生变化,通道涡被破坏,高损失区向压力面迁移,并远离端壁.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径向封严腔几何参数对涡轮性能的影响,对转/静叶片之间带有封严腔的某高负荷单级涡轮进行了三维定常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径向间隙和轴向间隙对气动效率的影响程度大于轴向重叠度,几何参数改变导致轮毂二次流损失的变化是影响气动效率的主要因素。轴向间隙对封严效率的影响最大,径向间隙次之,轴向重叠度最小。气流在发卡弯加速后膨胀形成的大尺度旋涡,是轴向间隙能够产生较好封严效果的物理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含间隙运动副机构的性能评估、寿命预测等问题中,如何高效、准确地求解间隙副反力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求解含间隙曲柄滑块机构副反力的独立、高效的静态间隙杆算法.不同于Li提出的基于理想副反力的简化算法,静态间隙杆简化算法仅基于间隙副模型,脱离了理想副反力的求解,通过在间隙副模型中对间隙杆进行静态初始化,简化求得间隙副反力角,从而反代得到实际间隙副反力.该算法在间隙副反力计算上具有很好的精确度,且由于省略了求解理想副反力的过程,其效率远高于Li的简化求解算法,最后文中通过一个算例说明了静态间隙杆算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4.
透平动叶顶部间隙流的端壁二次流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不同动叶顶部间隙的Aachen一级半轴流透平内部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以二次速度矢量和周向平均气流角的分布为依据,分析了间隙流、间隙涡与动叶顶部通道涡掺混的方式及其对二次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的间隙尺寸导致间隙涡较早产生;间隙涡在向下游发展的过程中强度减弱,但范围有所增加;较小的间隙或者在接近叶栅前缘区域,间隙流仅将通道涡整体推移,不破坏通道涡的完整性;间隙较大或在叶栅的高加载区域,间隙流将通道涡拆分成2个独立的涡区,并将这2个涡区分别向压力面和中叶展推移,而间隙涡本身则占据动叶顶部较大的区域.最后,给出了不同间隙下2种不同的端壁二次流结构.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电液位置伺服系统中液压缸与负载球铰连接处的间隙会导致系统动态性能变差、超调量增加和稳态误差增大,甚至诱发极限环震荡的问题,提出在负载端设置补偿液压缸,与主动缸形成双缸联动的驱动结构,补偿缸对负载施加与主动缸方向相反的力,使负载与主动缸始终紧压在间隙的一侧,以达到完全补偿系统中间隙的方法.利用AMESim软件进行的建模和仿真分析表明,此方法从结构上完全补偿了系统中的间隙.  相似文献   

16.
含间隙的机构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副间隙对一些机械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从建模方法、数值研究方法和近年来的研究状况等方面对含间隙的机构动力学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含间隙机构动力学的发展现状,指出了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运动副间隙视为无质量的刚体杆,提出了具有运动副间隙的平面机械系统运动弹性动力(KED)分析的有限元法.并以平面铰链四杆机构为计算实例,讨论了构件弹性及运动副间隙同时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圆柱铰间隙运动学分析及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含关节间隙的多体系统动力学精细的仿真计算必须依赖于对关节处2相对运动体的运动学描述.针对工程中常见的圆柱铰关节,建立了识别间隙铰处碰撞接触模式的运动学关系.该运动学关系直接基于间隙铰关节的几何构形来确定运动过程中潜在碰撞接触点对之间的最小距离,避免了一般多体系统确定碰撞接触点的搜索过程.基于Hertz接触刚度并考虑阻尼效应的影响建立法向接触模型,采用修正的库仑模型考虑关节处的摩擦作用.针对一曲柄机构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了空间间隙、摩擦系数、杆件的柔性等因素对系统动力学特性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拉伸件形状参数及复合拉伸、切边时的特性分析,设计了一种复合拉伸、切边模具。实践结果表明,本模具省时省力、经济便捷,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提高了工件加工质量,具有很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最大前角剖面自主剖面起的旋向对刀具最大前角和最小后角公式的影响,导出了最大前角和最小后角的最简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在Y—Z—Y配置的虎钳上刃磨车刀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