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Zn(II)-二甲基吡啶胺(Zn-DPA)合成了含十六烷基醇疏水性尾部的单/双核金属阳离子脂质6a-6b.通过凝胶电泳、溴乙锭置换和粒径电位实验考察了它们与质粒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两个金属脂质均可将DNA包裹缩合成具有适当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的纳米颗粒.并且,双核金属脂质6b具有比单核脂质6a更强的DNA结合能力.MTT细胞毒性实验显示金属脂质体/DNA复合物具有较低细胞毒性(细胞存活率大于80%).体外基因转染研究表明,单核金属脂质6a的转染效率优于双核金属脂质6b.  相似文献   

2.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制备了以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为骨架的POSS-(PDMAEMA)8(PPD)星型阳离子聚合物,通过巯基-双键化学反应,将特异性靶向EA.hy926内皮细胞的CREDVW多肽键接在PPD阳离子聚合物末端,得到POSS-(PDMAEMA)8-PPEGMA-CREDVW(PPD-CREDVW)阳离子聚合物.在n(N)/n(P)=5时,PPD-CREDVW阳离子聚合物携载pEGFP-ZNF580(pDNA)质粒自组装形成粒径为125.67±3.31 nm、zeta电位为10.64±1.65 mV的PPD-CREDVW/pDNA基因复合胶束.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PPD/pDNA基因复合胶束相比,PPD-CREDVW/pDNA基因复合胶束携载基因能力强、细胞毒性低、易被细胞摄取,能够显著提高EA.hy926内皮细胞的转染,促进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3.
为了体外固定化不稳定单链拓扑DNA,采用阴阳离子共聚法制备壳聚糖/拓扑DNA复合纳米粒子,并进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粒径/zeta电位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分析表征。结果显示,纳米粒子中DNA上磷酸基团振动峰显著减弱,高温制备样品中双链DNA含量少于低温样品,表明DNA的不稳定单链结构获得了体外固定化;同时,伴随DNA单链比例升高,复合纳米粒子的平均水合粒径由573.9 nm降到205 nm,zeta电位由19.53 mV降到9.75 mV,复合纳米粒子结构由核壳结构转变为实心胶束结构。几种差异结构壳聚糖/DNA纳米粒子的成功制备,可为后续生物活性或载药研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通过有机合成的方法合成新型聚阳离子载体聚五乙烯六胺对苯二甲醛-1,4-二亚胺(PEHA-TPAI),产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确定系目标产物。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观察PEHATPAI包裹小干扰RNA(siRNA)的能力,并用粒度仪和Zeta电位仪对PEHA-TPAI/siRNA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EHA-TPAI和siRNA复合后可形成稳定且粒径均一的纳米颗粒,在PEHA-TPAI/siRNA复合物质量比为10∶1的条件下,颗粒粒径为(129.90±1.02)nm,Zeta电位为(21.1±0.54)mV。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和转染实验的结果表明:PEHA-TPAI的细胞毒性显著低于商业化转染试剂聚乙烯亚胺(PEI,分子量为25 000)(P0.001)且具有良好的转染效率,有作为低毒性、高转染效率的基因输送载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在制备金纳米棒时常常作为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但CTAB本身对细胞有毒害作用,降低其偶联的金纳米棒(GNR)的毒性是很必要的.通过层层组装的方法合成了不同聚合物修饰的金纳米棒,并采用TEM、UV-vis吸收光谱、Zeta电位和MTT比色法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聚合物修饰,金纳米棒细胞毒性明显降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混合脂质作为载体,以卵磷脂作为乳化剂制备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BC-SLN),并考察其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采用热匀质法(hot homogenization technique,HHT)制备BC-SLN,采用循环灌注技术评价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和黄芩苷溶液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制得的BC-SLN平均粒径为(150.8±47.2)nm,zeta电位为(-39.85±0.86) mV,载药量为(4.86±0.37)%,包封率为(88.52±0.32)%,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表明,BC-SLN与黄芩苷溶液相比,吸收速率常数Ka和每小时吸收百分率p均呈增加趋势,有显著性差异(P<0.05),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能够促进黄芩苷大鼠肠吸收.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学》2017,(3):382-388
以卵磷脂和硬脂酸为脂质材料,分别运用薄膜-超声分散法、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溶剂-乳化挥发法、高压匀质法制备虎杖总蒽醌固体脂质纳米粒,以筛选虎杖总蒽醌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虎杖总蒽醌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形态,激光纳米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HPLC法测定药物包封率,并进行虎杖总蒽醌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初步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运用高压匀质法制备虎杖总蒽醌固体脂质纳米粒为类圆球状,粒径较均匀.平均粒径为(100±21)nm,包封率为(87.0±0.69)%,平均Zeta电位为-66.3 mV,且在4℃条件下贮存3个月无明显变化,说明本实验工艺合理、可行.同时,制备的纳米粒大小均匀,且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 OP-10/正辛醇/环己烷/氨水微乳液.在该微乳液中,由正硅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受控水解反应制备了 SiO2纳米粒子.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分别对样品结构及形貌尺寸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水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比(R)、水与正硅酸乙酯摩尔比(H)对SiO2纳米粒子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SiO2粒子为无定型球形颗粒,粒径为 80~105nm,SiO2纳米粒子粒径随着R和H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两亲性聚合物纳米颗粒作为疏水性抗肿瘤药物载体因其能够增强化疗效率并降低毒副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采用双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测得平均粒径为205.0±6.9nm,Zeta电势为-1.59±0.12mV,纳米颗粒具有明显的壳核结构,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将疏水性化疗药物顺铂包载后,其粒径及电势均无明显变化,载药量达19.3±2.9%.顺铂在模拟肿瘤细胞环境pH=5.5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比正常细胞环境pH=7.4时释放更快,且累计释放周期均长达7d以上,表明该药物载体具有一定的pH响应性以及优异的缓释性能.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表明PHBV/葡聚糖纳米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载药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明显高于正常细胞,表明该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综上所述,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具有两亲性分子结构,合适的粒径及Zeta电势,显著的缓释效果,对肿瘤细胞具有pH响应性及更强的杀伤作用等优势,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纳米药物载体,在癌症化疗中显著提高药物利用率并降低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制备帕布昔利布(Pal)和氟维司群(Ful)共载药阳离子脂质体(cationicliposomes,CLs),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以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和(2,3–二油酰基–丙基)–三甲胺为膜材,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帕布昔利布和氟维司群共载药阳离子脂质体(CLs),HPLC法测定共载药阳离子脂质体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激光粒度仪考察脂质体粒径和电位的分布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质体的形态。结果表明:Pal-Ful-CLs的平均粒径为(182.13±3.56)nm,多分散系数为0.18±0.02,表明分散度良好;Pal-Ful-CLs的电位为(57.1±2.6)m V,阳离子脂质体表面的正电荷有利于脂质体在体系中的均匀分散和稳定;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脂质体呈圆形且粒径与粒度仪测定结果一致。本研究制备的共载药阳离子脂质体粒径均一、分散稳定并且工艺重现性好,作为药物共同递送载体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采用表面修饰方法制备出谷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基因载体。对样品进行红外分析、粒度分析、zeta电位分析、生物相容性、凝胶阻滞分析、DNA保护性试验、体外细胞转染研究。结果显示所制得的谷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170nm,其zeta电位为 4.7mV。红外分析显示谷氨酸已通过酰胺键结合在壳聚糖上。MTT实验结果显示纳米颗粒与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凝胶阻滞分析和DNA保护试验结果表明纳米载体可与DNA通过电性结合作用而结合,并可以有效保护DNA,防止核酸酶对其的降解作用。而体外细胞转染的结果表明,谷氨酸修饰的纳米粒能介导pEGFP-N1质粒转染HepG2细胞并在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因此,谷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作为一种新型非病毒基因载体介导核酸类生物大分子进入细胞内。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制备含硼酸的单体3-甲基丙烯酰胺基苯硼酸(MAPBA),并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RAFT)制备含硼酸的均聚物聚(3-丙烯酰胺基苯硼酸)(PMAPBA)。接着通过壳聚糖(CS)与N-乙酰基-L-半胱氨酸(NAC)反应制备巯基功能化的壳聚糖(CSNAC)。最后,将PMAPBA与CS-NAC在氧气环境下组装制备含二硫键的硼酸酯交联纳米粒子,发现纳米粒子呈球形,随CS-NAC浓度的增加,其粒径及zeta电位增加,且所有的纳米粒子具有比较均一的尺寸。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纳米四氧化三铁(MNPs)在悬浊液中的稳定性,强化其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能力,实验选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修饰MNPs,通过zeta电位、颗粒粒径和沉降曲线的变化考察了修饰前后的MNPs在模拟地下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并通过一维柱实验考察了修饰前后的MNPs在石英砂介质中的迁移性能.结果表明:由于CMC对MNPs的修饰增大了MNPs表面的负电荷电量,有效抑制了MNPs的团聚,从而使得MNPs在CMC溶液中的稳定性远高于其在背景模拟地下水溶液的稳定性,相应作用也使得CMC修饰下的MNPs在石英砂介质中的迁移性能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两种不同的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和苯丁酸氮芥(Cb)混合,通过再沉淀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复合药物纳米粒子.1 H NMR证明了DOX和Cb混合后通过氨基和羧基静电力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复合物,通过DLS、SEM、AFM、TEM等表征证明了复合药物纳米粒子具有规整的形貌,较窄的尺寸分布.三种肿瘤细胞模型(MCF-7、A549、HepG2)的细胞毒性实验证明了复合药物纳米粒子相比于单独的DOX、Cb、DOX/Cb混合物有着更好杀死肿瘤细胞的效果.选取HepG2采用Hoechst染色检测凋亡细胞成像以及Western说明了复合药物纳米粒子能更好的诱导了肿瘤细胞的凋亡.共聚焦实验则很好的验证了相比于自由药阿霉素(DOX),复合药物纳米粒子可以更容易被肿瘤细胞内吞.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以牛血清白蛋白V(BSA)为载体,去溶剂化法制备熊果苷纳米粒(Arb-BSA-NP),研究其对大鼠烧伤修复的效果. 利用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对纳米粒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熊果苷与白蛋白比例1 ∶ 10、pH7.0的条件下用戊二醛交联12 h,粒子大小均一且稳定性较好,平均粒径为175.26±11.04 nm,Zeta电位为-29.12±0.80 mV;将细菌纤维素膜浸渍于含Arb-BSA-NP纳米粒溶液中获得负载熊果苷纳米粒的纤维膜敷料(Arb-BSA-BC),并对该材料进行SEM分析,显示Arb-BSA-NP纳米颗粒分布在材料表面;通过SD大鼠烧伤模型动物实验评价该敷料对烧伤创面愈合的效果,结果显示负载熊果苷纳米粒的纤维膜敷料有助于烧伤创面的恢复和愈合.  相似文献   

16.
采用乳化分散-超声法制备布洛芬固体脂质纳米粒(IB-SLN),对其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等进行体外评价,并考察IB-SLN经皮给药后兔体内药动学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制备的IB-SLN的平均粒径为(100±20)nm,zeta电位为-43.9mV,包封率为92.6%,载药量为3.33%.兔体内药动学研究显示,IB-SLN可有效促进布洛芬的经皮吸收,布洛芬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剂经皮给药后的AUC和Cmax分别为640.86ng·h/mL和65.94 ng/mL,分别是布洛芬凝胶剂的12.6倍和4.5倍.研究结果提示,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布洛芬经皮给药载体可有效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并可使药物缓慢平稳释放,其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7.
用溶剂热法制备得到Fe_3O_4/氧化石墨烯复合纳米粒子,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仪器对其进行表征,并通过一系列溶血试验及MTT细胞毒性试验对复合纳米粒子的体外毒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当复合纳米粒子浓度小于5g/L时,溶血率低于5.00%;当复合纳米粒子浓度不高于0.25g/L、孵育时间不长于72h时,细胞相对增殖率大于75%,属0~1级,认为此范围浓度材料没有细胞毒性。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制备所得Fe_3O_4/氧化石墨烯复合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以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为主要原料,二羟基甲基丙酸(DMPA)作为功能单体,异丙醇作为封端剂,并以三乙胺中和,制得聚氨酯离聚物(PUI)。再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以及三聚磷酸钠(STP)溶液处理,制得表面修饰的聚氨酯粒子(PUI-STP)。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马尔文粒度分布仪、核磁共振仪(NMR)及X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粒子为圆球形,大小较为均一,平均粒径为179.2 nm,达到了纳米尺度,且PUI-STP中增加了大量P元素,说明三聚磷酸根已经被成功引入到聚氨酯纳米粒子表面。红细胞体外试验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9.
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并对其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沉淀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以纳米混悬剂的粒径大小、多分散系数(PDI)和Zeta电位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其形态表征;使用桨法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159.6±2.95)nm,PDI为0.175±0.014,Zeta电位为-24.3±0.23,平均载药量为(16.5±0.04)%,平均包封率为(95.3±0.02)%;姜黄素以无定形存在;30 min时纳米混悬液累积溶出达(97.4±3.46)%,纳米混悬剂能显著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结论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制备方法简单易行,稳定性良好,为改善姜黄素溶解性差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采用X射线衍射法(谢乐法)与透射电子显微镜法(TEM法)对纳米粒子粒径进行测量与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该两种方法都可用于纳米粒子粒径的的测量与表征,而且测量结果较吻合.纳米粒子实际平均粒径可能大于用X射线衍射线线宽法测定结果,而小于用透射电镜法测定结果.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