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指代词“之”、“其”可以指代人或事物,用在指代人时,除了表示第三人称之外,还可以表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们称之为自称与对称)。这种用法,古汉语语法书上都说是“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这种说法的本意很清楚,就是认为“之”、“其”用作第三人称是“本用”,而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则是临时用法,因而称之为“活用”。这种说法,在教学上有方便之处,可以了解“之”、“其”在语句中指代不同的人称——这是从句法的角度考虑的。但是有了“吾”、“汝”等人称代词,却又把指代词“之”、“其”作为人称代词中的  相似文献   

2.
正小主持人:老师,"你""我""他",他们都是谁呀?是也来参加听讲的同学吗?主讲老师:他们不是谁,是作文的三种人称,"我"是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他"是第三人称。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许多语言都运用了“三分法”,但用得最广泛的则是俄语:词性划分为阳性、中性、阴性;人称划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时态划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形容词、副词的级别划分为原来级、比较级、最高级;按词的特征划分为此词、亦此亦彼词、彼词;动词式的类型划分为叙述式、命令式、假定式;语句的类型划分为简单句、两重复合句、多重复合句;简单句的类型又划分为人称句、不定人称句、无人称句;复合句的关系也划分为并列从属关系、顺序从属关系、混合从属关系。诸如此类的“三分”是科学的,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它们应该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而哲学也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4.
从语义角度看,汉语的大多数动量词都源于"行走"义动词。汉语动量词的形成大多经历了"行走"到"频次"的转化过程,而这个转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功能扩展"和"代入"两个阶段,"转喻"则是促使"行走"义动词演变为动量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生活中,人称指示语经常会出现活用的情况,即本文所谓的异化(sh ift),从而起到特殊的表情达意之功能。由于人称指示语的异化现象错综复杂,本文旨在讨论英汉第一人称代词异化现象。通过对英汉第一人称内单复数、及与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间的异化现象的分析,发现决定其异化的因素并非仅是代词使用的语法规则和语义限制,而是出于说话者的意图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效果,即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刘云 《科技信息》2011,(7):229-230
"V過ぎる"是统语结构的复合动词,表示V的动作或以V为中心的事件在某一方面超过标准。当句中有表示程度的副词性成分修饰动词时,"過ぎる"优先和这些修饰成分的意义结合,也就是说"過ぎる"的作用域不局限在V的词汇概念结构内部;当句中没有修饰动词的成分时,按照V的动词类型,"V過ぎる"有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贝拉罗莎暗道》的叙事技巧,分析了叙事视角、人称转换、视角越界对深化主题和加强审美效果的作用,提出第一人称经验视角叙事使读者洞察"我"的内心世界,"你""你们""我们"的人称转换赋予读者极大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转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视角越界及"我"的评论敦促读者思索如何"记住"大屠杀和如何应对犹太移民"美国化",指出《贝拉罗莎暗道》的叙事技巧表明了索尔·贝娄的犹太民族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在详细调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的基础上,对其中出现的反复问句"X不X"格式进行细致分析归类,认为X为动词性成分时,"VP不VP""VP不V""V不VP"都有所出现,其中,"VP不VP""VP不V"较为普遍,"V不VP"仅出现1例。X若为双音节,则肯定形式的X多变为单音节,形成"A不AB"格式;X若为单音节,则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9.
“叙述人称”是以人称代词作为区分标志的,“我”出现在中是第一人称;“他”出现则第三人称。然而“我”是叙述,“他”却不是叙述,因而,“叙述人称”的概念是不同延、不确切的。弄清第一称和第三人称的区别很有必要。目前一些研究对“叙述人称”正在寻找新的科学的名词代替它。  相似文献   

10.
在甲骨卜辞中像"有从雨"之类的表达很多,但人们对这类句子及其语法结构的理解和语法现象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从雨"这类语句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被认为是"动词作定语",但在这里我们应当给"动词作定语"一个明确的界定:"只有那种动词和它所修饰的名词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一动词和名词所组合的‘V+N’式,其动词才有可能作定语来修饰其中心语。"基于这一界定,我们认为类似"有从雨"的语法结构是:动宾结构或称为述宾结构,宾语是动作的施事。  相似文献   

11.
人称代词在自传中的人际功能英汉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韩礼德的语言纯理功能理论,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为语料,对其英汉版本中人称代词的绝对使用量和使用率进行对比,发现英语原文各类人称代词的绝对使用量均高于汉语译文对应的人称代词绝对使用量;而在英语原文中,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复数代词以及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使用率却低于汉语译文对应的人称代词使用率,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人称代词表达人际功能方面存在习惯上的差异。但是,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第二人称复数代词的位次在英汉语中是一致的,说明英汉语言系统在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习惯上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2.
运用韩礼德的语言纯理功能理论,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为语料,对其英汉版本中人称代词的绝对使用量和使用率进行对比,发现英语原文各类人称代词的绝对使用量均高于汉语译文对应的人称代词绝对使用量;而在英语原文中,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复数代词以及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使用率却低于汉语译文对应的人称代词使用率,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人称代词表达人际功能方面存在习惯上的差异。但是,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第二人称复数代词的位次在英汉语中是一致的,说明英汉语言系统在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习惯上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3.
表示动作终到点的介词"至"是由动词"至"虚化而来,它来源于"V1 至 N(方所)"格式,句法成分语义角色的转移促使了"至"的虚化。表示到达某种程度或者某种官职地位的介词"至",是由表方所的用法发展而来。句子信息量的增容使得"至"所在的句法结构日益复杂,"至"成为连动式中的次要动词,只具有伴随特征,表示某种次要或附加的语义,词义的进一步虚化导致"至"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14.
"来"是蒙城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在蒙城方言里,除用做动词外,"来"大量用做语气词和方位词。蒙城方言语气词"来"分布领域比较广,可以用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由方位词"来"构成的词,可以表示处所地点或时间。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代表作"那不勒斯四部曲"是在叙事策略上有着大胆创新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关于叙述视角和人称,"四部曲"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我"作为叙述者讲述发生在那不勒斯与自己有关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使读者触碰真实,有着强烈的自叙传倾向。至于叙述时间,"四部曲"以回忆的形式追述之前的故事,靠时间遗留证据,编织密码。除此之外,"四部曲"不可避免地带有后现代主义的叙事偏好,使"元小说"、反讽艺术、不确定性风格的呈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在萍乡话中,"个"的用法十分丰富,可以作名量词、指示词、助词和标记词。其中名量词"个"只能计量时间名词"礼拜""月"和名词"人"。指示词"个"则保留了古代汉语中的部分用法,既可以独用,作句子的主语,指称定指的人、处所、时间或事件;也可以与"史[s?35]""里"组合成"个史""个里",指称事件的状态、程度、行为方式和方位处所。另外,助词"个"分为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种;标记词"个"是萍乡话中特有的现象,主要起焦点标记、语气停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吃"的搭配是汉语动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吃"与各类词搭配所表达的意义有模糊、不确定的特质,这其中往往涉及语用充实问题。语用充实是根据语境,把交际中的不确定因素确定化的过程,包括语用扩展和语用收缩两个方面。研究表明,在解读"吃+N"结构时,不能只关注动词的原型意义,还要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语用充实,找出最佳关联,从而理解准确的交际信息。  相似文献   

18.
汉语"沐浴"类动词在上古汉语时期主要由"浴"来表达;中古汉语时期主要由"洗浴"等并列式复合词和"洗涤动词+身"来表达;近代汉语时期主要由"洗浴"和"洗澡"来表达,"洗澡"一词最后奠定了在汉语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曾小红 《海峡科学》2004,2(5):18-20
本文以"N+Ad.+的+不+V"讨论表示否定的"N+Adj.+的+否定词+V/VP"句式.首先考察了"N+Adj.+的"的论元角色与谓语动词论旨结构的关系,指出当动词是二元动词或三元动词时,"N+Adj.+的+否定词+V/VP"句式和"否定词+V/VP+N+Adj.+的"句式在论旨结构上具有平行性联系,认为"N+Adj+的+否定词+V/VP"句式实际上是由"否定词+V/VP+N+Adj.+的"中的焦点成分"N+Adj.+的"前置形成的焦点突显句式."N+Adj+的"作为论元,其所指与动词的论元属性及语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泰山学院学报》2001,23(1):67-70
本文首先探讨了人称指示中第二人称代词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原文采用第二人称与其他人称代词混用的写作手法,一般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而译文中的处理方式必将影响语篇的连贯.在详细分析了一个此类译例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尽量在中译文中省略人称代词主语,使用无主句.其次,探讨了合作及礼貌原则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且进一步指出,译者面对的会话含义可能不象语言学中所论述的(只违反一条合作原则的准则等)那么单一和明确.最后,提出"言外之力",往往要"显化"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