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基于秦巴山区旅游资源调查数据及各市(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分析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构建旅游资源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探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发现: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明显,形成了沿江河和山系分布的"一带三区"旅游资源富集区,且人文类旅游资源多沿江河分布;秦巴山区旅游发展业绩与资源总体分布格局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以高度耦合和中度耦合为主;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经济还没有完全在空间上达到良性共振,旅游资源滞后型、旅游经济滞后型均存在;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等均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呈现从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时序特征方面,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状态,作用强度处于中度耦合的中等水平.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系统有序度参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而环境有序度参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经济、社会系统有序度的提升对资源环境系统有所损害甚至牺牲.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从0.351 3升至0.434 9,耦合作用一直处在颉颃阶段.2空间分异方面,耦合协调度水平与综合协调度指数的空间分异类似,形成西北—东南的分布格局.耦合度与综合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差异较大,个别等级呈倒置状态.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导作用因素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差异虽然对耦合度有影响但对整体耦合协调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广西西江流域贫困空间特征及致贫因子,以广西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贫困发生率、空间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流域贫困空间分布格局,选取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指标,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流域致贫因子进行探测。研究结果表明:广西西江流域东北部贫困村较少,西北部较多,东南部最集中。河池贫困户最多而梧州最少;市区附近贫困户较少,喀斯特地区较多。贫困发生率莫兰指数(Moran's I)为0.566,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贫困发生率热冷点呈现西北部热,中南部冷的格局。流域贫困发生率高-高集聚区位于大化县,低-低集聚区分布在恭城县等。在地理因子交互作用中,海拔∩土壤、地区生产总值(GDP)∩降水的贡献率较大;海拔、土壤类型、工业等是影响流域贫困发生的主要地理因子。广西西江流域贫困是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域生态补偿案例,为了探究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运用耦合协调理论构建生态环境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模型,构建生态环境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生态环境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选取黄山市七个区县2009~2018年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指标体系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数据期间黄山市七个区县生态环境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耦合度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七个区县都达到高度耦合状态,但七个区县的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轻度失调水平;依据黄山市七个区县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发展规律,提出了扩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再统筹七个区县协调发展基础上,并依据各自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符合自身旅游发展规划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西江流域(广西段)8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从人均GDP视角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了1990—2016年各区县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从1990到2016年西江流域各区县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扩大,且流域整体经济相对差距的扩大趋势在增强;在空间上,西江流域高水平发展区主要分布在西江干流的中下游地区;从1990到2016年各区县间经济区域协同发展作用显著增强,但作用强度仍然偏低。  相似文献   

6.
主要运用SPSS软件对2014年珠江-西江流域63个县域单元的19项代表性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珠江-西江流域县域经济实力空间分布状况。研究结论如下:其一,现阶段,流域县域经济的空间扩散效应强于集聚效应,但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依旧明显;其二,流域县域经济实力在空间上呈阶梯分布,下游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中游次之,上游县域发展水平偏低。其三,地区基础实力和规模经济是造成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系统与环境系统交互关系内涵特征,构建了产业-环境系统耦合特征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分析法,对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环境系统交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系统的发展受内外双重因素扰动作用明显,重型化特征的产业结构现实导致了产业系统整体运行状况不佳,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系统造成的干扰作用不断增强;流域产业-环境系统耦合度呈现"M"型曲线特征,具有明显的经济痕迹;流域耦合发展度不断趋佳,流域产业系统对环境系统的胁迫作用不断降低,环境系统对于产业系统的载体作用不断增强;资源型城市产业-环境系统耦合发展度增长幅度较大,区域综合型城市产业-环境系统耦合发展度增长幅度较小,流域重型化特征产业结构不断趋向能源节约型和清洁生产型.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互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河南省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状态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1)时序特征方面,2000-2011年河南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强度从0.498 4降至0.473 5,耦合状态基本处在颉颃阶段;2000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有大幅度的提升,并伴随着"十一五"、"十二五"城镇化建设的深入而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而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状态,作用强度经历了从中强度耦合的低等水平向中强度耦合的中等水平过渡.(2)空间分异方面,耦合度和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异呈现较大的差异,个别等级呈倒置分布状态;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虽与耦合度、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分布有些许类似,但其主要受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竞争、合作关系影响.基于时空分异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采取综合措施,构建"两型"社会城市;控制环境污染,增强综合承载力;坚持城镇体系协同发展,促进城市群整合发展;制定差别化的政策,缩小地区间的差异水平等结论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对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指标评价体系进行构建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人口和资源环境2个系统的指标权重,对人口和资源环境2个系统的综合得分进行测算,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人口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度。并以2005~2013年辽宁省14个城市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时空格局演化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看,甘肃省经济环境耦合度的空间分布呈现梯次化、组团化特征,东部和南部地区的耦合度高于北部和西部;甘肃省的经济环境协调度整体处于低协调阶段,10 a间基本没有变化.从时间序列看,甘肃省大部分市(州)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出现了缓慢波动下降的趋势,市(州)之间的差距在缩小;经济环境协调度绝大部分处于缓慢上升的阶段.根据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甘肃省14个市(州)划分为经济环境高耦合低协调地区、经济环境拮抗区以及经济环境低耦合低协调地区3个类型区.  相似文献   

11.
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在构建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GRA方法从时空角度定量揭示了甘肃段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耦合度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表现为类似组合"S"型特征;空间上随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耦合度亦表现出与时间序列相同特征;时空耦合度相互印证,说明系统符合"各态遍历假说".不同时段甘肃段各城市耦合度表现出较大差异,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兰州为中心向外耦合度"先升高后减小",表明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城市自身发展等内部因素,还与城市之间的区域差异、区域联系等外部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交通是人与物质流动的重要基础,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公路交通与经济的耦合度整体较高,局部存在波动现象,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高度耦合城市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较低和低耦合城市集中分布在苏北地区,在空间上呈现出"组团式"分布特征。②江苏省公路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差异性显著,但近十年间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区域整体状况趋于良性发展。以长江为界线,江苏南部区域的协调度明显高于北部区域。③江苏省13个地级市公路交通与经济相对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总体以交通发展超前型和同步发展型为主。本研究为完善江苏省公路交通网及推动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加速一体化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研究猫跳河流域开发的环境产应基础上,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经济-环境三元耦合的协调度表示方法。其实质是人地巨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 及其内部和整体在不同空间的稳态发展,即在自组织临界状态内的进化。  相似文献   

14.
1995~2016年,北京市的城镇化率从75.6%提高到了86.5%,但是环境污染制约了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下,构建城镇化-社会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北京市城镇化与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研究表明:①城镇化与社会经济承载力的综合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呈明显的“U型”趋势;②北京市城镇化与社会经济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三者之间存在“门槛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在RS和ArcGIS等软件支持下,基于生态与经济2个子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分析经济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耦合度与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经济区生态经济已由低水平耦合进入拮抗阶段,但2者协调程度仍处于低度协调阶段.经济区生态经济耦合度和协调度分布不均衡,高值区围绕中心城市分布.根据各研究单元耦合度与协调度的组合情况,结合耦合度、协调度理论内涵,可将经济区划分为磨合发展型、经济超前型、拮抗发展型、生态主导型4类区域.研究从主体功能区角度提出促进研究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以河西走廊5市为例来研究干旱区城市,利用熵权法、基于TOPSIS模型的综合发展指数,从各指标发展指数对其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构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河西5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研究,结果显示:(1)嘉峪关为资源滞后型城市,金昌市、武威市、酒泉市为经济滞后型城市,酒泉市为社会滞后型城市;(2)从时序角度看,河西5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协调类型实现勉强协调至中度协调的逐步升级,但协调升级速度相对较慢;(3)从空间差异看河西5市耦合协调状态发展相对均衡,差异不显著,均处在初级协调阶段和中度协调阶段的初级.建议河西走廊在"一带一路"的契机下,进一步扩大开放,走绿色发展之路,引领河西走廊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用主成分和能值分析方法,耦合度模型结合GIS手段,以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框架,构建经济-资源-环境(ERE)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宁夏ERE耦合度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0a来宁夏ERE耦合度波动较大,前期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损益特征为"重经济轻环保",后期逐渐改善;空间上耦合度由中部向南北部演变,"一主"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与"三副"旅游资源区域的耦合度降低幅度大.原因在于城市圈发展为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带来极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且移民区的进一步发展对资源环境需求提高.要实现整体发展,必须以"系统共生"为原则,加强"一主"与"三副"区域间以及区域内各要素的交流与协调;进一步提高环境和生态治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培育移民区生态产业,避免二次生态致贫,实现生态立区.  相似文献   

18.
以研究湄洲岛的旅游业发展与生态安全耦合关系为目的,建立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包括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相关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在层次分析法判断权重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分析,并利用耦合度模型分析湄洲岛旅游业发展及其生态安全变化的耦合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湄洲岛生念系统效能量逐渐递增的趋势;(2)湄洲岛旅...  相似文献   

19.
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引入三角图分析方法,从经济(E)、社会(S)和资源环境(R)3个方面构建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ESR)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武汉城市圈ESR系统脆弱性的空间特征及分类.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ESR复合系统脆弱性水平较高,属于中高级别,且空间分异明显.2从武汉城市圈各子系统看,经济子系统武汉市一城最优,形成由低脆弱性、中等脆弱性、较高脆弱性和高脆弱性组成的4个板块;社会子系统脆弱性整体较差,黄冈市高脆弱性尤其突出;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在空间上呈核心-边缘结构,敏感性和系统脆弱性相关性较高.3武汉城市圈脆弱性类型可分为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经济社会子系统脆弱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均衡脆弱型、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5种.  相似文献   

20.
右江流域是西江水系较大支流之一,地处南贵昆经济区的地理中心地带,南昆铁路、南百高速路及右江航道贯穿其中,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流域内大多数县是全国贫困地区.流域产业发展比较缓慢,不仅影响该流域的经济发展,也影响全广西的经济发展.该文在右江流域进行空间经济系统和流域的资源分布、环境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现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以实现流域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