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寻找抗燕麦孢囊线虫的春小麦品种和种质资源,采用室内二龄幼虫接种法和田间病圃鉴定法,对21个青海省春小麦品种和88份春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性测试。室内二龄幼虫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均不同程度的感病,其中4个小麦品种的单株根系白雌虫和孢囊量大于10小于20,属于中感,剩余17个小麦品种及88份小麦种质资源均为高感;田间病圃鉴定结果表明:8个小麦品种和42份小麦种质资源的Pf/Pi值≤1,表现抗病,其余13个小麦品种及46份小麦种质资源表现感病。田间病圃鉴定受当年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表现抗病的品种及种质资源比例偏高,室内二龄幼虫接种鉴定结果更为准确。本研究可为春小麦抗燕麦孢囊线虫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袋装苗定点观察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研究了青海省春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的侵染时期、发育进度、发生动态及发生世代。结果表明,自4月份气温回升,土壤中的越冬孢囊孵化出2龄幼虫,侵染苗期小麦根系,4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在根内完成2龄至4龄3个虫态的发育,7月份白色雌成虫裸露在根系表面,8月至9月初新孢囊脱落到土壤中,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以孢囊在土壤中越冬,整个春小麦生育期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发生一代。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青海省高品质青稞育种提供基础,以26份青海省青稞地方品种为材料,用刚果红法测定了26份青稞的β-葡聚糖含量。结果表明:青海省地方品种的β-葡聚糖平均含量为3.5%,最高品种为红胶泥(4.55%),最低为莫多吉1号(2.9%),这些极端品种都是青稞品种开发中主要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淀粉是青稞中的主要成分,其消化速率及程度直接影响餐后血糖反应。通过探究青稞及其制品体外淀粉消化特性,同时参照国际标准办法,招募12名健康志愿者,测定4种青稞制品的体内血糖生成指数(GI)。结果表明:青稞熟粉的淀粉消化速率显著低于小麦熟粉,蒸煮和挤压处理均可显著增加青稞及小麦中快消化淀粉(RDS)质量分数,降低抗性淀粉质量分数。青稞制品的GI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青稞馒头(70±11)、青稞鲜湿面(60±13)、青稞挂面(51±11)、青稞炒面(33±1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GI值与RDS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3,P=0.007)。体内外实验均表明:不同加工方式可显著影响青稞制品的消化特性,消费者有必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产品。青稞挂面及青稞炒面属于低GI食品,有利于血糖控制人群或糖尿病病人食用。  相似文献   

5.
于2005年4~5月,在长江口外及浙江中南部海域设置5个采样站点,获取了15~40 cm的沉积物柱状样,分层研究了甲藻(dinoflagellates)孢囊的垂直分布.在本研究中共鉴定出46种甲藻孢囊,其中自养型19种,异养型27种.长江口海域复杂的流系特征及环境状况对孢囊分布有明显影响,致使孢囊丰度较低,平均丰度为366.2cysts·g-1,且无明显垂直分布规律.锥状斯氏藻孢囊是最为丰富的自养型甲藻孢囊,平均质量分数介于17.0%~28.9%;异养型甲藻孢囊以原多甲藻属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29.5%~53.6%,其它类型孢囊仅零星分布.有毒藻亚历山大藻孢囊在各站位均有分布,但丰度较低,最高值仅为68.1 cysts·g-1.  相似文献   

6.
拉萨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拉萨河流域下游6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节跳虫科、辐螨亚目、革螨亚目和甲螨亚目在6个群落中均为优势类群或常见类群,这些类群不仅数量大,分布也较为均匀,是该地区的广布类群;稀有类群在各群落中分布各异,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具明显的表聚性,个体数表聚性更为突出,2个草场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主要聚集在表层,4个农田垂直分布递减的较为缓慢,这与生境中的食物来源有关.割草场和青稞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较高;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程度亦不同,其中小麦田与青稞田、割草场与放牧场生境最为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浙江象山港海域甲藻赤潮发生潜势,为象山港的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7月采集象山港海域表层沉积物,对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重点揭示有毒有害甲藻孢囊的分布;同时测定了沉积物中生源要素质量分数,以揭示孢囊分布与生源要素的关系。结果:共鉴定甲藻孢囊26种,包括自养型18种和异养型8种,优势种为原多甲藻孢囊。孢囊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偏低,为1.92~2.17之间;均匀度指数(J)为0.68~0.74。孢囊密度介于69.8~174.4 cysts/g D Wt,平均为100.2 cysts/g D Wt,呈现出港中大于港顶和港口的趋势。象山港表层沉积物中异养型甲藻孢囊占比较高(67.6%~81.0%),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水体中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及富营养化水平。孢囊密度及主要类别孢囊密度均与生物硅(BSi)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硅藻生物量是决定孢囊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分析鉴定出10种有毒有害甲藻的孢囊,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原因种奥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ostenfeldii)和链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特征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于2015年7月采集分析了胶州湾12个站位的沉积物甲藻孢囊样品,同时与海湾夏季、冬季的水温、盐度、水深及沉积物粒度等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胶州湾水深介于4.5~24.7m之间,从湾内向湾外深度逐渐加大。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较显著,夏季高冬季低,夏季呈湾内高湾外低、而冬季为湾内低而湾外较高的分布特点。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不显著,夏、冬季的盐度均由湾内向湾外逐渐升高。沉积物主要以砂、粉砂和黏土为主,其中大部分为细颗粒的粉砂质淤泥。甲藻孢囊共记录39种(含2个未定种),优势种为膝沟藻类(Gonyaulax spp.)孢囊。胶州湾甲藻孢囊群落呈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湾口及湾外丰度较高、而湾内较低的特点。聚类分析将孢囊类群分为4组,分别为湾口湾外组及湾内3个组(湾北部组、湾西部组及湾东部组),差异度主要贡献种类为具刺膝沟藻(G.spinifera)、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a)和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sp.)孢囊。相关分析表明胶州湾甲藻孢囊的丰度与夏季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 0.05),与冬季温度、夏季盐度及海水深度呈显著正相关(P 0.01),而与沉积物粒度相关性不显著;表明温度和盐度对胶州湾甲藻孢囊的萌发与形成具有显著影响,而其分布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控。  相似文献   

9.
小麦矮秆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小麦矮秆基因的种类、我国小麦品种矮秆基因的矮源和主要矮秆基因在我国不同麦区的分布,主要总结了生产中常见的小麦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青稞品种"昆仑12号"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以北青1号做母本,昆仑1号做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并结合标准β—葡聚糖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选育而成,该品种主要特点表现为优质、抗性强、高产、适应性广。昆仑12号是我国目前育成的β—葡聚糖含量最高的青稞品种,β—葡聚糖含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干旱区青稞水肥高效利用的新途径,在青海省海西州利用滴灌技术,采用"3414"肥料设计,进行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青稞产量、水分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N2P3K2处理下,穗粒数、单株籽粒重和千粒重显著提高;在N2P3K2处理下青稞产量达到最高,为10 905 kg/hm2;N,P,K肥在青稞上的增产效果大小为NPK;施N(N2P2K2)量138kg/hm2处理下,N肥利用率最高为39.06%;施P(N2P2K2)量137.7 kg/hm2处理下,P肥利用率最高为15.13%;施K(N2P2K1)量37.5 kg/hm2处理下,K肥利用率最高为56.19%。N2P3K2处理下水分利用率明显提高,达到了18.19 kg/(hm2·mm)。滴灌条件下合适的N,P,K配比,可提高青稞对水分和肥料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以瓦蓝、14-946、昆仑15号青稞为原料,研究了不同萌发时间对青稞主要营养成分、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萌发期间,青稞中的总淀粉、β-葡聚糖、游离酚、结合酚、总酚及游离黄酮含量呈下降趋势,脂肪、蛋白、纤维及结合黄酮与总黄酮含量呈上升趋势。萌发处理显著提高了参试青稞游离态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降低了青稞游离态提取物的铁离子还原能力及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著降低了参试青稞结合态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能力及铁离子还原能力。蓝色青稞(瓦蓝)经萌发后其游离态提取物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黑粒青稞(14-946)经萌发后其结合态提取物能保存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相关分析表明,青稞中主要营养成分(脂肪、总淀粉、纤维、β-葡聚糖)含量与多酚及抗氧化活性有显著的相关性,营养成分含量的高低可以用来评估其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游离酚、结合酚与3种抗氧化能力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酚酸类物质是青稞不同形态多酚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主要贡献者,这为选择专用型青稞品种提供了便捷的方法。萌发可以改变青稞中的营养成分、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因此选择合适的青稞籽粒颜色与适宜的萌发时间能更好地保留青稞的生物活性物质,有益于青稞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畜牧业雪灾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青海省1986-2005年积雪深度数据和1949-2005年雪灾灾情案例数据,构建畜牧业雪灾风险评价模型,拟合脆弱性曲线,采用GIS技术,评价了不同年遇致灾水平下青海省畜牧业雪灾损失风险.结果表明:(1)青海省雪灾致灾因子高危险性区域分布在祁连山、唐古拉山、巴彦喀拉山和可可西里山一带,多年平均积雪深度在5cm以上;(2)青海省畜牧业雪灾风险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高风险等级区域集中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县、囊谦县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达日县、班玛县,这是青海省雪灾风险重点防范区域.中高风险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昆仑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的青南高原地区,占畜牧业总面积的65.2%.本研究可以为减轻雪灾损失,保障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小麦是毒性实验常用的标准物种之一,研究Cd在小麦不同亚细胞结构的分布以及解毒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田间小区控制试验培养供试样本,差速离心法分离亚细胞结构,研究Cd在不同生育期的小麦根和叶细胞中的分布,并在亚细胞水平揭示小麦细胞中Cd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除了拔节-孕穗期Cd的主要富集器官是叶之外,Cd在小麦不同时期的主要富集器官是根.在亚细胞水平,Cd的富集位点以富集量大小依次是细胞质溶液>细胞壁>细胞器.在同一重金属处理水平下,随着小麦生长时间的延长,Cd在根细胞中的含量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现象,在叶细胞中的含量是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上述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Cd对小麦的胁迫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青海省的乡级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归纳统计法、分类法,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入手,对青海省373个乡级地名的语源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得出,青海省的乡级地名主要由地形、水文、意愿等构成,且反映自然地理特征的地名在所有地名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空间分布上,自然地名更多地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地名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相吻合;人文地名则无明显的空间规律性,受地域文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青海城镇体系经历了发韧期、奠基期、转型期3个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湟水谷地最先拉开了城镇发展的历史帏幕,随后逐步向西扩展进入青海湖地区.宏观上,从农耕区向农牧交错区渗透,进而向游牧区拓展,反映了社会历史进程和地域开发进程的调控作用,因此城镇分布数量和密度呈现出农耕区—农牧交错区—游牧区逐级递减的趋势.中观上,以河流为脉络,城镇发展或溯源而上伸入高原腹地,或向河谷两岸推进,进入山区,表现为从优势生存空间向劣势生存空间的时空转化,城镇数量与密度呈现出川水地区—浅山地区—脑山地区的递减趋势.微观上,河谷农耕区城镇选址多位于河流阶地上,土地肥沃,取水便利;而牧区城镇的选址却往往与水草丰美的牧场相关,映射出古代城镇对自然条件和自然物质基础的依赖性.总体而言,青海省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中央行政建制和军事据点的设置,而非城镇内部社会经济自我发展.就单个城镇而言,民族文化、民族宗教与民族贸易的亲合关系和响应力,是城镇成长的主要推进剂.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青海省海东富铁地区小麦籽粒中铁元素的含量,测定了种植在该地区60个青海省育成小麦品种籽粒中的铁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该地区小麦籽粒中铁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为63.2mg/kg,远高于国内同类研究,该地区生产的小麦应属于富铁小麦.同时小麦品种间铁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含量最高品种是含量最低品种的2倍,为进一步改良和提高该地区的小麦籽粒中铁元素含量提供了种质资源保证.  相似文献   

18.
以RS和GIS技术为基础,利用2014年GF-1卫星数据解译提取青海省湖泊信息,建立湖泊空间数据库;并与2000年Landsat ETM+数据调查结果进行对比,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青海省2000—2014年湖泊个数及其面积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青海省湖泊扩张趋势明显;空间分布上湖泊变化明显的区域集中在可可西里盆地内陆区、长江流域区.造成湖泊不断扩大的驱动因素主要是全球气候暖化和区域性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9.
松潘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是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为适宜青稞种植创造了条件。在青稞专属种植区试验、示范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技术成功,增产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明显,为该区提高粮食生产发展小麦种植提供了依据。本文就该项技术在适宜地区推广谈几点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将功率谱分析引入生物光子分析技术领域,以郑麦7698、郾展4110、温麦18、矮抗AK58等4种小麦籽粒的自发生物光子信号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相关法估计它们的功率谱;选择3 dB带宽、谱重心频率、功率谱熵等3个参数描述各小麦自发光子辐射信号的功率谱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小麦的自发生物光子信号的主要成分分布在低频带0.05 Hz以下频段;且品种不同的小麦自发生物光子信号的3个特征参数较为一致;所提出的方法可以为生物光子分析技术(BPAT)应用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技术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