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安乡至茅草街航线位于洞庭湖区长江分洪道凇滋河与虎渡河会流后的尾闾段,该航线为季节性河流.此类河流浅滩来水来沙条件及演变规律均与一般平原河流浅滩明显不同.涨水期河段输沙顺畅时,浅滩主流以冲刷为主;周边河流涨水及洞庭湖水位普遍抬高的滞水期,浅滩发生淤积.以七星堆滩为典型,归纳了针对该类浅滩在挖横布置及整治建筑物方面的设计原理,总结了该类滩险航道整治的设计思路、整治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我国南方最大的河流珠江航道整治的成功经验。整治河段位于珠江西、北两江交汇区,不同类型浅滩多,水流条件复杂,而且是行洪干道之一,整治难度大。根据原型水文资料及河道地形资料,进行了水动力条件、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演变的分析;结合模型试验,揭示了浅滩成因和形成机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治工程布局,并应用在实际治理工程中。  相似文献   

3.
根据浅滩的形成条件及演变特征,长江中游浅滩可分为分汊段浅滩、顺直(微弯)过渡段浅滩和弯道复杂浅滩三类,分析了这三类浅滩的成因及演变规律。简述了荆江裁弯及葛洲坝水利枢纽的运用对重点浅滩航道的影响,提出了现状整治原则及整治工程布置的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4.
范士勇 《工程与建设》2013,27(2):172-173
影响蜿蜒型河道演变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现阶段还没有找到完整地描述自然河流河道变化过程的数学方程式,只能定性的描述和逻辑推理多于定量的数学公式的表达。由于平原蜿蜒型河道对水流阻力甚大,影响泄洪,对防洪也不利,因此需要对平原蜿蜒型河道演变进行分析,为河道整治、加强河势观测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产于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中,该组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有多层浅灰绿色中一微粒砂岩和粉砂岩,属河流相和湖泊相交替沉积。恐龙动物群赋存于微粒长石岩屑砂岩中,砂岩富含云母片,杂基填隙,浪成沙纹层理和微波状层理发育,并具中一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属低能湖滨浅滩沉积。当时恐龙生活于水,草丰茂的湖滨平原上,因食富砷植物引起中毒并导致恐龙大批死亡,遗体埋藏于湖滨浅滩中。异常死亡和原地埋藏于低能浅滩,这是造成本区恐龙化石的数量丰富和保存完整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网状河流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网状河流是由低坡降、深且窄、重复分汊合并的多河道系统及大片的泛滥平原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的河流类型,研究尚待深入。中国的许多河流发育了网状河段,其中包括黑龙江、松花江和长江等一些大型河流以及许多中、小型河流。按照地理和构造背景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平原地区网状河流、山谷网状河流、入湖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和入海三角洲平原网状河流四大类。这四类网状河流在形成机理、地貌和沉积特征等方面有所不同。研究古代沉积,对于研究油气储集体来说,进一步地了解网状河流,特别是研究平原地区和三角洲平原上的网状河流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前人的研究资料和作者1996年在承担"南流江三角洲现代演变对北海深港洄淤影响"项目进行研究时的钻孔资料以及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廉州湾南流江水下三角洲大浅滩和潮流深槽的物质组成、泥沙来源、地貌组合、沉积物特征,以及三角洲大浅滩和潮流深槽的形成原因.三角洲大浅滩主要是南流江径流输沙和长期堆积外推形成的,潮流深槽的形成则与水动力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密切相关联.南流江水下三角洲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演变后,三角洲大浅滩及潮流深槽这两种主要地貌类型的形状变化已经很稳定.  相似文献   

8.
闽江口外沙浅滩发育与演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闽江口外沙浅滩的物质组成,发育条件以及形态演变等,讨论了强潮差对口外水下三角洲发展的约束作用,外沙浅滩平面的位移现象,外沙浅滩的必然存在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王府井东方广场工地发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包括有上、下两个文化层,其时代距今分别为1.5~1.9万年和2.2~2.6万年左右。该遗址位于当时平原河流的天然堤上,是古人类在河边进行短期活动留下的遗迹。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北京平原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和自然环境的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扬子浅滩钻孔岩性、沉积结构和构造以及微体古生物组合的综合分析,划分出5个沉积单元,同时结合沉积物定年数据和邻区若干钻孔的地层对比研究,将MIS6阶段以来扬子浅滩的环境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先后发育河流(MIS6),浅海,近岸浅海,浅海(MIS5),河口湾(MIS3)和浅海(潮流沙席)(MIS1).研究认为MIS6阶段低海面泥沙堆积的河流高地是扬子浅滩形成的古地形基础;MIS3阶段形成的河口湾沉积为扬子浅滩提供了大量的物源,加速了扬子浅滩在地形上的崛起,10ka~6ka逐渐建立的辐聚辐散潮流场,以及强潮流的改造为扬子浅滩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潮流作用形成的砂质沉积概率累积曲线是以滚动总体为主的三段式,频率曲线呈双峰式,与潮流期的粗颗粒搬运堆积和歇流期的细颗粒悬浮物落淤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讨论太湖的形成与演变问题。认为太湖平原在全新世基本上是陆相环境;中全新世温暖期,由于海面回升,河口淤塞,河流中、下游洼地积水而逐渐形成太湖;太湖形成之后,面积逐渐扩大,且由于湖流和波浪的侵蚀,而使太湖西、南及东南岸呈圆弧形。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河流中的浅滩进行概化,通过水槽试验测出了浅滩上水流的动水压力分布、流速分布和床面剪应力沿程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水动力学基本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应用恒定二元流的基本微分方程式,导出了浅滩上剪应力沿水深分布,水面比降沿程变化和混合长度及紊动交换系数的沿水深分布.最后,对收缩水流与均匀流结构的差异,收缩角及水深的影响等进行了讨论,并对浅滩洪淤枯冲规律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河流污染是一个受全球关注的普遍问题。某些受污染河段可以覆盖河道河床和相邻河谷平原的几十公里,其修复正日益受到重视。河流修复后的评估结果表明:亟待将对河流流域地貌和地面过程的了解整合到现场特征描述、评价和修复策略中。  相似文献   

14.
李万雄 《科技资讯》2009,(31):184-184
平原地区,其河流不确定性,农田灌溉.水利设施较多等因素,水利、水文情况相对复杂。笔者结合工作中接触到一些典型的平原地区水文情况,就大河顶托及水闸控制对桥渡水文的影响和内涝地区水文计算,总结出一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海岸带正在承受日益加大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压力.如何应对?西方国家曾提出"向陆退却"的方案,以便给海岸生态系统留出未来空间.然而这一对策并非普遍适用.由于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气候变化及海面上升的效应是不同的.例如在江苏海岸,长江、黄河的沉积物供给使大片的河流三角洲、海岸平原和潮间带浅滩得以形成,而且目前在较大范围内岸线仍处于淤长状态.因此,江苏海岸不仅无需"向陆退却",而且还能够继续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关键之点在于,  相似文献   

16.
提议中的横沙浅滩挖入式港池和入海航道区域位于长江口北港和北槽之间的横沙浅滩以及长江口外的水下三角洲海域.长江河口长期以来承受数亿万吨计流域来沙在河口区的堆积,发育了巨大的陆上和水下三角洲,横沙浅滩则是与崇明东滩、九段沙同为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区的三大浅滩之一,长期以来位置和海床均十分稳定,是建设挖入式港池的理想区域.长江水下三角洲形成历史悠久,地形平坦,以三角洲沉积为主.随着近年来长江来沙量的逐渐减少,使长年来地形变幅甚小,对深水航道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稳定环境.本文主要从海床稳定性的角度,对海床演变环境及演变趋势作出分析研究,为在长江口建设深水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城市排水区替代平原城市河道的流域范围, 选取天津滨海地区11条河流进行河流污染与土地利用的相关分析。根据遥感影像, 利用GIS提取城市排水区土地利用数据, 计算景观指数并与河流水质状况进行相关分析, 为平原城市河流污染研究提供可行的方法支持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城市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是河流中重金属污染物(如铅、汞)的主要输入源; 在耕地面积较大时增加了河流的有机污染物(如氨氮, 生化需氧量等); 林地、园地、草地和水体对于城市河流污染物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侧向水文连通性改变了河流系统的水动力条件和营养状况,进而对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对侧向水文连通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平原河流,侧向水文连通性对高原河流系统的生态影响尚待厘清。该文采用野外采样、现场测量和室内鉴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为水生态指示生物,以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的支流泉吉河为研究区域,分析了不同侧向水文连通条件下典型高原河流系统的环境条件差异和底栖动物群落差异。结果表明:侧向水文连通性与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特征均有较强关联;泉吉河流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对侧向水文连通性降低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单谷式响应,显著区别于平原河流的单峰式响应模式。高原河流“低代谢、寡营养”的本底条件造成底栖动物对扰动敏感,底栖动物群落偏好的中度干扰条件由中等水文连通环境向低水文连通环境偏移,是造成单谷响应模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安徽淮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与土壤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讨论安徽淮北平原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的演变,及其相关沉积物的特征,并从成土母质,地貌特征和水文地质等成土因素的差异,探讨淮北平原土壤的发育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勘察、钻井岩心观察以及镜下薄片鉴定等方法,对盆地西缘上古生界的沉积体系特征及不同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演化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以河流沉积、湖泊沉积、三角洲沉积和障壁海岸沉积体系为主。羊虎沟期,区内主要以潟湖沉积为主,可见条带状分布的潮道沉积,障壁砂坝沉积规模较小,东北部出现扇三角洲沉积;太原期,潟湖沉积范围相对缩小,中部地区自北向南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东北部扇三角洲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山西期,整体表现为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而西部和东部发育浅湖沉积;下石盒子期,北部物源供应充足,研究区自北向南依次发育辫状河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而研究区西北部及东南部的浅湖沉积范围均有所收缩;上石盒子期,北部物源供应相对减弱,北部演变为曲流河沉积,向南依次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南部浅湖沉积范围整体向北部扩张,同时西南部也出现浅湖沉积;石千峰期,研究区北部沉积范围往南收缩,古地理格局整体表现为中部河流三角洲沉积,而西部、东南部和东部地区以浅湖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