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生成元素--自然生成元素和扩展生成元素;总结了城市滨水空间构成特征:多维生态体系特征、生境场所特征和景观地标性特征;并以安徽省潜山县东关桥滨水景观为例,陈述了城市滨水的自然生成元素和扩展生成元素和特征以及生态空间构成实践.  相似文献   

2.
卜颖辉 《科技信息》2009,(17):303-303,321
城市滨水区域是整个城市基质环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生物活动频繁,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相当意义的地区。在城市滨水区域原有的基质环境的基础上经人工规划、建设形成的城市滨水景观更是城市景观中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城市滨水区域在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的过程中师法造化,营建具有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的滨水景观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郭易潍 《科技资讯》2014,(8):229-229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滨水景观的营造与构建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与关注,然而滨水景观设计除了满足景观视觉需求之外,更应该维持河流廊道的生态平衡,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本文在对国内滨水景观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在构建城市滨水景观的两个案例,为我们以后的设计开辟更好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滨水空间环境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当前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影响日趋重要。滨水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不仅要满足城市防洪的安全需要,而且要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考虑滨水空间对于水循环、水体净化和微气候调整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使用者的心理感知,定量评估影响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市秦淮河中华门段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分析(SD)法从使用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对秦淮河中华门段的滨水景观进行质量评价。从景观、生态、人文3个方面制定评价因子,针对各评价因子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使用者对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的亲水性、岸线形态、景观美感度、环境整洁度以及历史文化延续性的评价较高,对视域宽广度、环境视觉趣味性、植被覆盖率和娱乐活动多样性的评价较低。基于评价结果认为,影响滨水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公众参与度、植物多样性和河流水质,结合秦淮河中华门段景观现状,提出:①提高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突出秦淮河景观的独特性,增强游人的归属感;②重视公共参与度,加强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同时丰富秦淮河中华门段的空间功能,增强滨水景观的活力;③进一步加强对秦淮河水质的保护与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并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来营造滨水生态景观,给游人近自然的生态体验。【结论】通过对感知对象的评价,引入SD法分析游人心理感知为评价城市滨水景观质量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路径,有助于聚焦城市滨水景观效能的科学分析,推动城市滨水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未来城市滨水景观的优化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实际对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成元素、自然生成元素以及扩展生成元素进行了细致的阐述,然后对城市滨水空间构成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7.
基于福州城市的整体空间特色,分析福州城市滨水空间的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借鉴亚历山大模式语言方法,提出福州城市滨水空间与城市整体空间特色有机协调的构建模式.选取市内双抛桥点状滨水空间、连潘河线状滨水空间进行现状空间分析,做出改进设计分析,提出可供规划设计参照的福州城市滨水空间有机构建对策:滨水空间的建筑规划应拟定滨水空间范围的建筑控制高度、建筑红线退让,使滨水空间有足够的景观视线通道宽度,滨水建筑与水环境应建立有机的邻里关系,形成建筑空间与水空间的相互流动、渗透;并结合福州水文化特色,适度开发滨水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建设的作用与目前城市滨水绿地规划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并针对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的设计提出具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梅  吴永发 《科技资讯》2012,(13):142-142
以"地域性"为切入点,在分析城市滨水空间地域性景观生态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地域性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策略,并对其加以分析,从而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城市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及建设的诸多问题,以牡丹江滨江城市风貌规划设计为例,从环境改善和景观塑造两方面进行论述,指出了牡丹江市滨水地区城市设计过程中应该着重处理和解决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越来越趋向于相似性,呈现"千城一面"、"千水一面"、缺乏特色、失去可识别性的滨水景观现象.在开发建设中又大拆大建,将直接承载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遗址、古建筑、古树木等破坏掉了.不尊重自然,人为改变生态环境,造成地域文化不断流失,给城市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从而引发人们对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敏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是山地城市滨水区景观灾害和灾害景观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分析了山地城市滨水灾害的特征和类型、灾害的演进过程以及防灾误区。通过借鉴社会生态学和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提出了能承受干扰而不至于崩溃的弹性适灾策略。并以重庆市北滨路滨水景观设计为例,从时空的动态适应、复合的网络系统和适应性的植物群落3个方面进行了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实践,以期推动山地城市滨水空间防灾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城市滨水风光带建设已成为城市文化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衡阳市湘江滨水风光带景观建设的基本优化方案为:显山露水.建设浑然一体的景观带;合理规划,形成优美的景观轮廓线;挖掘文化,建设本土式园林景观群;以人为本,建设多元化沿江休闲区;丰富水景,增添滨水休闲区的活力;量化资源,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城市滨水道路景观设计——以甘谷县滨河路景观规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怀录  张淑娟  龚亮  杨亚斌 《甘肃科技》2010,26(14):109-112
近年来,城市对滨水区景观的开发日益重视,作为滨水区景观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我国众多中小城市而言,滨水道路景观对城市形象塑造具有点睛作用。城市滨水道路景观设计首先应保持城市景观的统一性,对道路、道路至水域的过渡带及临街建筑三部分景观进行统一设计;其次应注重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以甘谷县滨河路景观规划为例,对此进行阐述,以期为其他中小城市进行滨水区景观规划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5.
结合韩江潮州市区段防洪工程的设计,分析和探讨城市防洪工程与营造滨水景观相结合,使人工建造的环境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相似文献   

16.
杨剑 《工程与建设》2012,26(4):461-463,47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滨水区进行了新的开发和重新规划。在更新其原有滨水驳岸的景观设计过程中,遵从自然过程的设计原则,对协调好生态环境、城市发展及市民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根据相关理论研究的分析及实践总结,从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城市中滨水驳岸景观设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生态驳岸在城市滨水景观及园林水景中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庆 《科技信息》2009,(16):120-120
本文以水陆边际的生态规律为基础,结合生态园林和生态工程等理论和技术,探讨了在城市水系的滨水景观和园林水景的建设中,应用生态驳岸营造重建的原理、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丁钰  周学 《工程与建设》2012,26(6):759-760,763
随着绿色、回归等自然生态理念的深入人心,城市的景观建设活动日趋频繁,城市水景的建设也相应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滨水驳岸作为水环境与陆环境临界线成为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在分析传统驳岸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龙湖公园的实际工程,提出生态驳岸的内涵和类型,驳岸设计的目标、原则、理念和做法,最后对生态驳岸设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城市防洪墙景观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缺乏专业设计的协调配合,防洪墙的建设往往会影响城市滨水空间景观,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城市防洪墙景观设计的理念,并就其方法进行了探讨,在水工设计的基础上,合理规划防洪墙周围空间环境,选择合适且美观的防洪墙形式,并布置相应设施及绿化等,可以在满足防洪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改善美化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环境,从而提高这一地萄 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城市滨水驳岸是水体与陆地交接的特殊地带,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价值、经济价值与美学价值。分析了城镇滨水驳岸的类型,采用生态修复的相关技术,提出了相应的城镇水域驳岸生态修复模式,为城镇水域驳岸生态景观建设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参考,以全面有效地提高水域驳岸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滨水驳岸与景观生态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