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裔文学迅速发展,日益成为美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璧莲三位女性作家尤为引人注目.三位女作家及其主要作品的主题和创作风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70年代以来,华裔美国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由叛逆到认同并最终趋于淡化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相似文献   

2.
汤亭亭与赵健秀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华裔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由于赵对以汤为代表的部分华裔作家作品中“女性化的男性形象”颇感不满,因此两者多有针锋相对的舌战,并逐渐形成了美国华裔文学人物形象批评的性别对立。从“双性同体”的视角人手,尝试消解美国华裔文学中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并以《女勇士》《典型的美国佬》《蝴蝶君》三部作品为例,指出“双性和谐”是消解性别矛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成为具有新兴文化动力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生产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探寻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国内盛行的华裔美国文学文化批评现象,本文首先研究了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普遍认识,讨论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本质;接着通过对华裔美国文学和黑人文学进行比较,分析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根源并提出华裔美国文学和文化批评之间的联系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译介情况经历了三个阶段:从80年代的零星译介到90年代译介数量大幅度上升,再到新世纪后进入高潮、走向繁荣。美国华裔文学在国内译介的规模越来越大,但仍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主要表现在:译本体裁相对比较单一;译介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作家和作品;作家姓名翻译不统一。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起着桥梁的作用。多年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是它源源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吸取营养,中国是它的根。胡勇的学术论著《文化的乡愁——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起着桥梁的作用。多年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是它源源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吸取营养,中国是它的根。胡勇的学术论著《文化的乡愁——英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恰恰印证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等美国华裔女作家及其代表作的分析研究,本文论述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文化身份的嬗变,即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华裔女作家在面临身份危机时所选择的不同文化身份,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化总体语境的变迁状况。这对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我们选择文化身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通过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作者以独特的笔调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美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移民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0.
华人最早于19世纪20年代移民美国,而华裔妇女进入美国却较晚。美国华裔妇女史是华裔妇女不断奋斗、发展的历程。国内史学界及华裔学者对美国华裔妇女史的研究有自己的积累及其特点,但是,国内学者从历史角度对华裔妇女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建立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传统,促进了华裔文学近年来在美国的兴盛。这三部小说都关注华裔关国历史关照下的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女勇士》等反映出了华裔三代人乡土情结的变迁,及其冲突背后的社会文化渊源。小说运用"说故事"的形式和多声部的叙事手法表现了"离散族群"身份缺失的困惑,并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共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12.
徐多 《科技信息》2011,(14):141-141
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创阶段,转折阶段和繁荣阶段。从开创期到转折期的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大多非常刻板,要么专横要么"女性化"。然而到了近30年,华裔小说繁荣发展,而华裔作家笔下的华裔男性形象也有了新的改观。本文将对以往华裔作家笔下的刻板男性形象做以简单分析,重在通过对新生代华裔小说家伍慧明《骨》中的男性形象的分析来消除对华裔男性形象理解的误区,破除对其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建构出华裔男性的独特新身份。  相似文献   

13.
张成文 《科技信息》2010,(30):47-48
本文从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研究的语言学视角入手,介绍了几种语言学理论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过程中的运用情况,以及它们对于作品的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期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启发,从而有助于美国华裔文学和语言学研究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学批评(ecocriticism简称生态批评)是在人类和整个地球的生存危机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于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美国,并迅速地在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关于生态批评的定义,被广泛采纳的是由美国第一位"文学与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所提出的。  相似文献   

15.
刘冰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1):94-97,104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美国和中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她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美国华裔的生活体验,也参与构建了美国华裔文化,深受不同族裔、年龄及文化教育背景的读者的喜爱,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点进行的。把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分为前阶段的文化失语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期、探索阶段的民族身份认同期和族裔散居混合身份认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汤亭亭等在她们的作品中,运用传统的神话以及迷信来重塑她们的故事世界。本文通过对谭恩美、汤亭亭的三部作品的解读,认为华裔女性文学中的超自然现象不仅宣扬了古老神秘的中国文化,借以表达了作者们自己的强烈意愿,同时也给美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在美国文化这个"色拉碗"中成功地嵌入中国的元素。  相似文献   

18.
王波 《世界知识》2014,(23):50-51
<正>美国国会的第三位华裔众议员在最近美国举行的国会中期选举中,45岁的华裔刘云平在加州第33选区当选美国国会众议院议员,成为继赵美心、孟昭文之后美国国会第三位华裔众议员。此次中期选举中有20位左右华裔竞选各类职位,华裔参政意识的增强引起了关注。刘云平竞选国会众议员得到了奥巴马总统的支持,这也是奥巴马对刘云平2008年支持其竞选总统的回报。2014年10月9日下午4点44分,奥巴马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现实主义崛起并迅速发展壮大,乃成其民族文学之高潮;20世纪初至30年代,诸多文艺思潮和批判现实主义进一步丰富了美国文学,遂再成其文学之高峰;逮至二战后,美国文学沿多元化方向发展,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虽成其主流,但现实主义却一直如影随形,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迎来了现实主义之轮回与回归,即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是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它反映了"后现代之后"的现实主义在当代美国小说创作中的新发展,揭示了当下人类真实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20.
伍慧明发表于1993年的小说《骨》(Bone)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高潮。小说《骨》讲述的是关于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内梁家三代人的故事。小说以典型的华裔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文化差异与矛盾为主线,突出展示了三代美国华裔在身处边缘世界中的困惑、矛盾与压抑,并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他们特质的、流变的身份。其中,作为小说中新一代的美国华裔形象出现的梁家三个女儿:莱拉,安娜和尼娜在同样身处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家庭、情感、价值观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中,三姐妹截然不同的认同与选择最终导致了三人迥然的生活与命运。本文通过展现三姐妹面对中西文化尴尬时坚持的不同选择及命运,试图分析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刻画莱拉的成功,为身处中西文化矛盾,在尴尬与夹缝中的新一代华裔美国人所探寻的身份文化建构之路,即跳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正视自身的双重文化身份,自由地融入美国社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