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构建有地方特色的高校助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和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成为目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根据新时期地方院校的特点,分析了地方高校出现贫困生较多的主客观原因和已有的助学方式的优势和不足,提出结合实际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奖、贷、助、补、缓”高校助学管理体系,探索一条“助学——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侨兴助学道路,加强资助困难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是落实科技兴国战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党和政府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政策。目前高校助学贷款中存在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从而影响了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增加了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为此,本文就国家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来谈大学生诚信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化比例日增,特别是在浙江省的民办二级学院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出台,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经济困难家庭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但由于宁波科技学院2001年才实施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并且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一定难度。为此文章针对民办二级学院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对策,力求把助学贷款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4.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渠道,自1999年启动以来,一直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强力推进的政策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发展总体上处于不断探索、完善过程中。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性质界定为构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海鹏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3):96-96,197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有较大增加.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体现了国家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对高校助学贷款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政策、制度的支持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才能真正作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后管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为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解了燃眉之急,但助学贷款还贷率低:银行追债困难;高校协助银行追债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银行和高校。文章认为,当前可以从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加大高校对学校拖欠贷款的责任;强化对学生的信用教育;建立沟通机制并完善服务;建立追债系统和培养学生的理财观念等方面强化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蔡小薇  邢凯 《科技信息》2010,(36):80-81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各项助学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有的认定体系存在着很多问题: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认定材料过于单薄;认定方式有待完善。因此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建立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拓展资助方式、加强政策宣传和诚信教育是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居民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认知情况提出对策。方法采用广东省国家助学贷款问卷调查(家长版)调研清远市太平镇232名居民,对当地学校的领导进行质性访谈。结果居民对基本知识了解少,认为资格认定有难度,对助学效果持中立态度;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途径以自我解决与求助亲朋好友为主,对奖学金资助较熟悉;认为拖欠还款与工作情况有关,通过制度与系统、工作单位、家庭督促还款,认为子女承担独立偿还贷款的责任。结论居民的助学贷款认知度偏低,需完善"政府—银行—学校—个人"四位一体的助学贷款对策。  相似文献   

9.
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小,金融机构欢迎。但由于国家政策、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学生家庭担保困难等原因,难以全面展开。为此,建议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要采取多种形式;应实施财政贴息;应建立金融机构与贷款学生院校联系制度;人民银行应专门划出一块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以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10.
构建诚信教育机制 促进国家助学贷款良性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信用贷款,其实施,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进入还款期后,部分贷款毕业生诚信缺失导致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低.笔者从其工作实践中,提出了构建诚信教育机制,从全校学生和贷款学生两个层面,探讨诚信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贫困生群体特点分析与改进帮困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目前高校贫困生群体产生背景、形成原因及其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从建立准确、全面的贫困生档案入手,从根本上完善贫困生的助学帮困体系和相应的机制以及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心理指导,做好贫困生群体的“心理解困”工作,使高校贫困生群体助学帮困的对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处于抗战厄难岁月中的西南联大,学校办学和师生学习生活都面临着难于想象的困难。联大学子绝大多数来自沦陷区,经济来源几乎断绝,这使得助学工作于西南联大本科办学至关重要。西南联大"学生为本"的助学理念有着广博的内容,它包括学校和社会的"他助"以及学生为应对贫困所采取的"自助"等,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西南联大本科办学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处于抗战厄难岁月中的西南联大,学校办学和师生学习生活都面临着难于想象的困难。联大学子绝大多数来自沦陷区,经济来源几乎断绝,这使得助学工作于西南联大本科办学至关重要。西南联大"学生为本"的助学理念有着广博的内容,它包括学校和社会的"他助"以及学生为应对贫困所采取的"自助"等,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西南联大本科办学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民族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所需助学贷款多。如何使民族院校贫困生正确认识国家助学贷款,使其从心理上平和地接受助学贷款并利用该款项来支付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是每一个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的工作中,高校的任务是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核实并上报承办银行;登记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和联络方式交承办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家庭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学生也来申请助学贷款;二是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不主动来申请助学贷款;三是申请到了助学贷款的学生不及时还贷。针对第一种情况,提出了两种解决的办法。即:加强收费制度改革思想的宣传和做好贷款前的资格审查工作。解决第二个问题,除了加强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之外,还要对学生组织学生学习投资与理财,发展他们对理财意识及能力。第三种情况,我们提出利用批评与表扬,奖励与处罚帮助学生进入道德发展的一级水平;组织学生学习学院的各种条例,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帮助完善自我指导标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加强对贫困学生个人行为的管理评估,从而加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影响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一项重大举措 ,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需要发挥银行、学校和学生三个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需要银行和学校要转变观念 ,紧密配合 ,努力创新 ,尽快落实好这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理想 《科技信息》2010,(26):66-66
随着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象日益凸显,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面对如此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教育资源的分配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虽然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政策体系,但教育公平能否真正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任凌云 《科技信息》2009,(5):154-154,192
国家助学贷款是商业银行在国家提供财政贴息的前提下,面向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在校生开展的一项政策性贷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资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本文从运用博弈论理论对产生还款违约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为更好地帮助贫困生能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大多高职院校想方设法建立起"奖、助、贷、勤、补、减"多种形式并存的资助政策体系。然而,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高职教育发展程度不高等原因,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仍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不准确、国家助学贷款缺失诚信、无偿资助缺乏激励教育功能等诸多问题。为促进高职院校助学工作的良性发展,相关部门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构筑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推行,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有较大增加,由干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导致国家助学贷款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如能构建大学生诚信体系,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才能更好的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保障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